..續本文上一頁得一切凡夫、聲聞、緣覺功德莊嚴也都全部沒有任何光色。
「善男子!譬如上好的磁石,以少分之力,就能夠吸壞諸鐵鈎鎖。菩薩發菩提心也是如此,若生起一念,就能夠完全壞滅一切見欲、無明鈎鎖。
「善男子!譬如有磁石,鐵如果遇見它,就立即被吸引而去,沒有能夠留在原處的。菩薩發菩提心也是如此,諸業煩惱、聲聞、緣覺的二乘解脫,如果一見到菩薩之菩提心,隨即就都完全散滅了,不再有人再住于此種解脫方法。
「善男子!譬如有人,善于進大海,而一切水族都不能夠傷害他;假使進入了摩竭魚之口,也可以不被此魚所吞噬。菩薩也是如此,發菩提心而進入生死之海,諸業煩惱再也不能夠爲害;假使進入聲聞、緣覺之實際法中,也自然不會被其吸引而停留于此。
「善男子!譬如有人,飲甘露漿,一切諸物不能夠再傷害他。菩薩也是如此,飲菩提心之甘露法漿,不墮入聲聞、辟支佛地,因爲他具有廣大悲願之力的緣故。
「善男子!譬如有人,獲得安繕那藥而以之塗抹在自己的眼皮上,即便是在人間行走,別人也看不見他。菩薩也是如此,獲得菩提心之安繕那藥,能夠以方便進入魔的境界,但一切衆魔卻不能看見他。
「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附于國王,而不畏懼其他人。菩薩也是如此,依靠于菩提心之大勢力王,就不畏懼障、蓋、惡道等等的苦難、困境。
「善男子!譬如有人,住于水中,就不害怕被火所焚。菩薩也是如此,住于菩提心之善根水中,就不害怕聲聞、緣覺二乘解脫智之火。
「善男子!譬如有人,依靠猛將,就不怖畏一切怨敵。菩薩也是如此,依靠菩提心之勇猛大將,就不畏懼一切惡行怨敵。
「善男子!譬如帝釋天王,手執金剛杵,摧毀降伏一切阿修羅衆。菩薩也是如此,持菩提心金剛之杵,一定會摧毀降伏一切諸魔外道。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延齡藥①,長得充健,不老不瘦。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服菩提心延齡之藥,于無數劫修菩薩行,心無疲厭亦無染著。
「善男子!譬如有人,調和藥汁,必當先取好清淨水。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欲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之心。
「善男子!如人護身,先護命根。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護持佛法,亦當先護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有人,命根若斷,不能利益父母、宗親。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舍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衆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善男子!譬如大海,無能壞者。菩提心海亦複如是,諸業煩惱、二乘之心所不能壞。
「善男子!譬如日光,星宿光明不能映蔽。菩提心日亦複如是,一切二乘無漏智②光所不能蔽。
「善男子!如王子初生,即爲大臣之所尊重,以種性自在故。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于佛法中發菩提心,即爲耆宿③久修梵行聲聞、緣覺所共尊重,以大悲自在故。
「善男子!譬如王子,年雖幼稚,一切大臣皆悉敬禮。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雖初發心修菩薩行,二乘耆舊④皆應敬禮。
「善男子!譬如王子,雖于一切臣佐之中未得自在,已具王相,不與一切諸臣佐等,以生處尊勝故。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雖于一切業煩惱中未得自在,然已具足菩提之相,不與一切二乘齊等,以種性第一故。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妙寶,眼有翳故見爲不淨。菩薩所具有的菩提心寶亦複如是,無智不信謂爲不淨。
【章旨】彌勒菩薩分別以十種比喻稱贊發菩提心所具有的「十地」之第九地「善慧地」的功能。
【注釋】①延齡藥:指能夠延年益壽的藥物。
②無漏智:指證見真理,遠離一切煩惱過與是非的智慧。對于小乘佛教來說,證見四谛理之智,稱爲「無漏智」。對于大乘唯識學而言,「無漏智」分爲「根本」、「後得」二智,「根本智」爲唯識之性,即證得真如理性之「無分別智」;「後得智」由「根本智」所出,爲唯識之相,即了知因緣現起之萬象。
③耆宿:年高有德者之人。
④耆舊:指年高望重之人。
【語譯】彌勒菩薩又爲善財童子以及會衆解釋菩提心爲什麼具有如此功德:「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延齡之藥,長得非常健康,不老也不瘦。菩薩也是如此,服食菩提心之延齡之藥,在無數劫修習菩薩行,心沒有疲倦和厭惡,也無染著。
「善男子!譬如有人,調和藥汁,一定先取好清淨之水。菩薩也是如此,想修習菩薩一切行願,必然應該先發起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有人護身,必然先保護命根。菩薩也是如此,護持佛法,必然會先保護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有人,如果斷絕了命根,就不能夠給予父母、宗親以利益。菩薩也是如此,如果舍棄菩提心,就不能夠利益一切衆生,不能夠成就諸佛功德。
「善男子!譬如大海,是沒有人能夠毀壞的。菩提心海也是如此,是諸業煩惱、聲聞、緣覺二乘之心所不能毀壞的。
「善男子!譬如日光,是星宿之光明所不能映蔽的。菩提心之日也是如此,是一切聲聞、緣覺二乘之無漏智光所不能遮蔽的。
「善男子!譬如王子初生,即爲大臣之所尊重,以種性自在故。菩薩也是如此,于佛法中發菩提心,就被德高望重並且久修梵行的聲聞、緣覺所共同尊重,因爲其已經以大悲而獲得自在的緣故。
「善男子!譬如王子,雖然年輕幼稚,但一切大臣卻都向其致敬。菩薩也是如此,雖然初發心修習菩薩行,但聲聞、緣覺二乘耆舊都應當向其致敬。
「善男子!譬如王子,雖然在一切臣佐之中未能獲得自在,但他卻已經具備王者之相,並不與一切諸臣佐相同,這是因爲他的出生地位很尊貴超越的緣故。菩薩也是如此,雖然在一切業煩惱之中未能獲得自在,但是卻已經具足菩提之相,並不與一切聲聞、緣覺二乘相等同,這是因爲菩薩的種性是第一的緣故。
「善男子!譬如清淨的摩尼妙寶,那些眼睛有障蔽之物的人會將其看作不幹淨的。菩薩所具有的菩提心寶也是如此,那些缺乏智慧以及沒有信仰的人就會將其看作不清淨的。
「善男子!譬如有藥,爲咒所持,若有衆生見、聞、同住,一切諸病皆得消滅。菩薩摩诃薩菩提心藥亦複如是,一切善根、智慧、方便、菩薩願智共所攝持,若有衆生見、聞、同住、憶念之者,諸煩惱病悉得除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常持甘露,其身畢竟不變不壞。菩薩也是如此,若常憶持菩提心露,令願智身①畢竟不壞。
「善男子!如機關木人②,若無有楔,身即離散,不能運動。菩薩也是如此,無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
「善男子!如轉輪王,有沈香寶,名曰『象藏『;若燒此香,王四種兵悉騰虛空。菩薩摩诃薩菩提心香亦複如是,若發此意,即令菩薩一切善根永出叁界,行如來智無爲③空中。
「善男子!譬如金剛,唯從金剛處及金處生,非余寶處生。菩薩摩诃薩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唯從大悲救護衆生金剛處、一切智智殊勝境界金處而生,非余衆生善根處生。
「善男子!譬如有樹,名曰『無根』,不從根生,而枝、葉、華、果悉皆繁茂。菩薩摩诃薩菩提心樹亦複如是,無根可得,而能長養一切智智神通大願;枝、葉、華、果,扶疏蔭映④,普覆世間。
【章旨】彌勒菩薩分別以六種比喻稱贊發菩提心所具有的「十地」之第六地「法雲地」的功能。
【注釋】①願智身:指以「願智」爲體的菩薩之身。願智,如願知悉一切之智慧。
②機關木人:用機關啓動的木人。
③無爲:無造作之意,是指非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也指「無爲法」,是「涅槃」之異名。
④扶疏蔭映:指枝葉繁茂分披,覆照、覆映著行人。
【語譯】彌勒菩薩又爲善財童子以及會衆解釋菩提心爲什麼具有如此功德:「善男子!譬如有一種藥,被咒所執持,如果有衆生見到、聽到以及與其同住在一起,一切諸病都得以消滅。菩薩所具有的菩提心藥也是如此,爲一切善根、智慧、方便、菩薩願智共同攝持,如果有衆生看見、聽到、同住、憶念菩提心藥,諸煩惱病也都完全可以除滅。
「善男子!譬如有人,常常持有甘露,其身永遠不變不壞。菩薩也是如此,如果常常憶持菩提心露,就會使其願智之身永遠不壞。
「善男子!如機關木人,如果沒有楔子將其連接起來,其機身立即就會離散,不能運動。菩薩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菩提心,菩薩之行就立即會分散,就不能夠成就一切佛法。
「善男子!譬如轉輪王,擁有名爲『象藏』的沈香寶;如果燃燒此香,轉輪王的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四兵都完全飛騰進入虛空。菩薩所具有的菩提心香也是如此,如果能夠發此意,就會使菩薩一切善根永遠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行于如來智的無爲空中。
「善男子!譬如金剛,只是從金剛和金處出生,並非在其它的珍寶處産生。菩薩所具有的菩提心金剛也是如此,只是從大悲救護衆生金剛處、一切智智殊勝境界之金處而産生,並非在其余衆生之善根處産生。
「善男子!譬如有一種名爲『無根』的樹,它不從根生,而枝、葉、花、果都完全繁茂。菩薩所具有的菩提心樹也是如此,無根可得,但卻能夠長養一切智智神通大願;其枝、葉、花、果,扶疏蔭映,完全覆蓋世間。
「善男子!譬如金剛,非劣惡器及以破器所能容持,唯除全具上妙之器。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非下劣衆生悭、嫉、破戒、懈怠、妄念、無智器中所能容持,亦非退失殊勝志願、散亂、惡覺衆生器中所能容持,唯除菩薩深心寶器。
「善男子!譬如金剛,能穿衆寶。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悉能穿徹一切法寶。
「善男子!譬如金剛,能壞衆山。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悉能摧壞諸邪見山。
「善男子!譬如金剛,雖破不全,一切衆寶猶不能及。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雖複志劣,少有虧損,猶勝一切二乘功德。
「善男子!譬如金剛,雖有損缺,猶能除滅一切貧窮。菩提心金剛亦複如是,雖…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