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作虛假不實、不承認其暫時性的「假有」之存在,這種觀念稱之爲「無見」。這兩種觀念都是錯誤的顛倒之見,稱爲「二邊見」。
15法見:執著一法而以之非議他法。
【語譯】善財童子以如此尊重、如此供養、如此稱贊、如此觀察、如此願力、如此想念、如此無量智慧境界,來到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之前,五體投地,摒聲斂念,思惟觀察。善財童子以深深的信解以及弘大的願力,進入徧一切處之智慧身平等法門,完全顯現其身于一切如來之前、一切菩薩之前、一切善知識之前、一切如來塔廟之前、一切如來的形像之前、一切諸佛諸菩薩住處之前、一切法寶之前、一切聲聞辟支佛及其塔廟之前、一切聖衆福田之前、一切父母尊者之前、一切十方衆生之前。在這些佛、菩薩、善知識等等之前,善財童子都尊重禮贊,窮盡未來際而從不休息。善財童子所證得的境界,與虛空界相等,因爲其是無邊無量的緣故;與法界相等,因爲它是沒有任何障礙的緣故;與實際相等,因爲其徧布一切處的緣故;與如來相等,因爲其與如來本來就是無有分別的緣故。善財童子所證得的境界猶如影子,因爲其是隨著智慧而顯現的緣故;猶如夢境,因爲其是依從于心之思而生起的緣故;猶如影像,因爲其可以示顯一切的緣故;猶如回聲,因爲其有外緣作爲發起者的緣故。善財童子所證得的境界根本沒有生起,因爲其是遞相興起和代謝的緣故;根本不是不變的實體,因爲其是隨緣而流轉的緣故。
善財童子又確實知曉一切諸報都是依從于業而生起的,一切諸果也都是依從于因而生起的,一切諸業都是依從于習而生起的,一切佛都是依從于信而生起的,對于佛、菩薩爲救度衆生所顯現出來的一切化、現身的諸供養事都是完全依從于決定解而生起的,一切化佛都是從敬心而生起的,一切佛法都是依從于善根而生起的,一切化身都是依從于方便而生起的,一切佛事都是依從于大願而生起的,一切菩薩所修習的諸行都是依從于回向而生起的,一切法界所舉的廣大莊嚴都是依從于一切智的境界而生起的。善財童子遠離了斷見,因爲他知曉回向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于常見,因爲他知曉無生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無因之見,因爲他知曉正因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顛倒之見,因爲他知曉真如之理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自在之見,因爲他知曉諸法不由自身而存在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自他之見,因爲他知曉諸法依從于緣起而生起、存在、壞滅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邊執之見,因爲他知曉法界是無邊無際的;善財童子遠離往來之見,因爲他知曉諸法如同影子和鏡中的圖像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有無之見,因爲他知曉不生不滅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一切法見,因爲他知曉諸法無生的道理,知曉諸法都是不自在的,知曉這些都是依憑願力而出生的緣故;善財童子遠離一切相之見,因爲他已經進入無相際的緣故。善財童子知曉一切法如同種子生長發芽的緣故,如同以印章而産生印紋的緣故。善財童子知曉萬物的本質如同鏡中之像,知曉萬物之聲如同回聲一樣,知曉外境就如同夢境一樣,知曉業力就如同幻覺一樣。善財童子了悟到世間的一切都是衆生之心所顯現的,了悟到果都是由因而起的,了悟到報都是依從聚集的業而起的,了知一切諸功德法都是從菩薩善巧方便所流出的。
善財童子進入如此智慧,端正心想清淨憶念。在「毗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前,善財童子舉體投地,殷勤頂禮彌勒菩薩,同時,不可思議的善根流注到善財童子的身心之中,清涼悅怿,無可比擬。
從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暫舍,合掌圍繞,經無量匝,作是念言:
「此大樓閣,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是于一切法無分別者之所住處;是了法界無差別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衆生不可得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法無生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窟宅者之所住處;是不樂一切聚落者之所住處;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處;是離一切想者之所住處;是知一切法無自性者之所住處;是斷一切分別業者之所住處;是離一切想心、意、識者之所住處;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處。
「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羅蜜者之所住處;是能以方便住普門法界者之所住處;是息滅一切煩惱火者之所住處;是以增上慧除斷一切見、愛、慢者之所住處;是出生一切諸禅解脫叁昧通明而遊戲者之所住處;是觀察一切菩薩叁昧境界者之所住處;是安住一切如來所者之所住處。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剎入一切剎,以一切剎入一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衆生入一切衆生,以一切衆生入一衆生,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是于一念中而知一切叁世者之所住處;是于一念中往詣一切國土者之所住處。
「是于一切衆生前悉現其身者之所住處;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間者之所住處;是能徧至一切處者之所住處;是雖已出一切世間,爲化衆生故而恒于中現身者之所住處;是不著一切剎,爲供養諸佛故而遊一切剎者之所住處;是不動本處,能普詣一切佛剎而莊嚴者之所住處;是親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處;是依止一切善知識而不起善知識想者之所住處;是住一切魔宮而不耽著欲境界者之所住處;是永離一切心想者之所住處;是雖于一切衆生中而現其身,然于自他不生二想者之所住處;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于法界無差別想者之所住處;是願住未來一切劫而于諸劫無長短想者之所住處;是不離一毛端處而普現身一切世界者之所住處;是能演說難遭遇法者之所住處。
「是能住難知法、甚深法、無二法、無相法、無對治法、無所得法、無戲論法者之所住處。
「是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處,是已度一切二乘智、已超一切魔境界、已于世法無所染、已到菩薩所到岸、已住如來所住處者之所住處;是雖離一切諸相而亦不入聲聞正位,雖了一切法無生而亦不住無生法性者之所住處;是雖觀不淨而不證離貪法亦不與貪欲俱,雖修于慈而不證離瞋法亦不與瞋垢俱,雖觀緣起而不證離癡法亦不與癡惑俱者之所住處。
「是雖住四禅而不隨禅生,雖行四無量爲化衆生故而不生色界,雖修四無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是雖勤修止觀爲化衆生故而不證明脫,雖行于舍而不舍化衆生事者之所住處;是雖觀于空而不起空見,雖行無相而常化著相衆生,雖行無願而不舍菩提行願者之所住處。
「是雖于一切業煩惱中而得自在爲化衆生故而現隨順諸業煩惱,雖無生死爲化衆生故示受生死,雖已離一切趣爲化衆生故示入諸趣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于慈而于諸衆生無所愛戀,雖行于悲而于諸衆生無所取著,雖行于喜而觀苦衆生心常哀愍,雖行于舍而不廢舍利益他事者之所住處。
「是雖行九次第定①而不厭離欲界受生,雖知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于實際作證,雖入叁解脫門②而不取聲聞解脫,雖觀四聖谛③而不住小乘聖果④,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究竟寂滅,雖修八聖道⑤而不求永出世間,雖超凡夫地而不墮聲聞、辟支佛地,雖觀五取蘊而不永滅諸蘊,雖超出四魔⑥而不分別諸魔,雖不著六處而不永滅六處,雖安住真如而不墮實際,雖說一切乘而不舍大乘。
「此大樓閣,是住如是等一切諸功德者之所住處。」
爾時,善財童子而說頌言:
「此是大悲清淨智,利益世間慈氏尊,灌頂地中佛長子,入如來境之住處。一切名聞諸佛子,已入大乘解脫門,遊行法界心無著,此無等者之住處。
「施戒忍進禅智慧,方便願力及神通,如是大乘諸度法,悉具足者之住處。智慧廣大如虛空,普知叁世一切法,無礙無依無所取,了諸有者之住處。善能解了一切法,無性無生無所依,如鳥飛空得自在,此大智者之住處。了知叁毒真實性,分別因緣虛妄起,亦不厭彼而求出,此寂靜人之住處。叁解脫門八聖道,諸蘊處界及緣起,悉能觀察不趣寂,此善巧人之住處。十方國土及衆生,以無礙智鹹觀察,了性皆空不分別,此寂滅人之住處。普行法界悉無礙,而求行性不可得,如風行空無所行,此無依者之住處。
「普見惡道群生類,受諸楚毒無所歸,放大慈光悉除滅,此哀愍者之住處。見諸衆生失正道,譬如生盲踐畏途,引其令入解脫城,此大導師之住處。見諸衆生入魔網,生老病死常逼迫,令其解脫得慰安,此勇健人之住處。見諸衆生嬰惑病,而興廣大悲愍心,以智慧藥悉除滅,此大醫王⑧之住處。見諸群生沒有海⑨,沈淪懮迫受衆苦,悉以法船而救之,此善度者之住處。見諸衆生在惑海,能發菩提妙寶心,悉入其中而濟拔,此善漁人之住處。恒以大願慈悲眼,普觀一切諸衆生,從諸有海而拔出,此金翅王之住處。譬如日月在虛空,一切世間靡不燭,智慧光明亦如是,此照世者之住處。菩薩爲化一衆生,普盡未來無量劫,如爲一人一切爾,此救世者之住處。于一國土化衆生,盡未來劫無休息,一一國土鹹如是,此堅固意之住處。
「十方諸佛所說法,一座普受鹹令盡,盡未來劫恒悉然,此智海人之住處。徧遊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切道場海,供養一切如來海,此修行者之住處。修行一切妙行海,發起無邊大願海,如是經于衆劫海,此功德者之住處。一毛端處無量剎,佛衆生劫不可說,如是明見靡不周,此無礙眼之住處。一念普攝無邊劫,國土諸佛及衆生,智慧無礙悉正知,此具德人之住處。十方國土碎爲塵,一切大海以毛滴,菩薩發願數如是,此無礙者之住處。成就總持叁昧門,大願諸禅及解脫,一一皆住無邊劫,此真佛子之住處。無量無邊諸佛子,種種說法度衆生,亦說世間衆技術,此修行者之住處。
「成就神通方便智,修行如幻妙法門,十方五趣悉現生,此無礙者之住處。菩薩始從初發心,具足修行一切行,化身無量徧法界,此神力者之住處。一念成就菩…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