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道,普作無邊智慧業,世情思慮悉發狂,此難量者之住處。成就神通無障礙,遊行法界靡不周,其心未嘗有所得,此淨慧者之住處。菩薩修行無礙慧,入諸國土無所著,以無二智普照明,此無我者之住處。了知諸法無依止,本性寂滅同虛空,常行如是境界中,此離垢人之住處。普見群生受諸苦,發大仁慈智慧心,願常利益諸世間,此悲愍者之住處。
「佛子住于此,普現衆生前,猶如日月輪,徧除生死暗。佛子住于此,普順衆生心,變現無量身,充滿十方剎。
「佛子住于此,徧遊諸世界,一切如來所,無量無數劫。佛子住于此,思量諸佛法,無量無數劫,其心無厭倦。
「佛子住于此,念念入叁昧,一一叁昧門,闡明諸佛境。佛子住于此,悉知一切剎,無量無數劫,衆生佛名號。佛子住于此,一念攝諸劫,但隨衆生心,而無分別想。佛子住于此,修習諸叁昧,一一心念中,了知叁世法。佛子住于此,結跏身不動,普現一切剎,一切諸趣中。
「佛子住于此,飲諸佛法海,深入智慧海,具足功德海。佛子住于此,悉知諸剎數,世數衆生數,佛名數亦然。佛子住于此,一念悉能了,一切叁世中,國土之成壞。佛子住于此,普知佛行願,菩薩所修行,衆生根性欲。佛子住于此,見一微塵中,無量剎道場,衆生及諸劫。如一微塵內,一切塵亦然,種種鹹具足,處處皆無礙。佛子住于此,普觀一切法,衆生剎及世,無起無所有。
「觀察衆生等,法等如來等,剎等諸願等,叁世悉平等。
「佛子住于此,教化諸群生,供養諸如來,思惟諸法性。無量千萬劫,所修願智行,廣大不可量,稱揚莫能盡。彼諸大勇猛,所行無障礙,安住于此中,我合掌敬禮。諸佛之長子,聖德慈氏尊;我今恭敬禮,願垂顧念我!」
【章旨】善財童子在彌勒菩薩面前以長行、偈頌體贊頌「大莊嚴」園中的「毗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的功德莊嚴。長行分爲十層:「約境顯勝」、「約德顯妙」、「約用顯自在」、「約行顯勝」、「約觀顯深」、「約對治顯勝」、「約止觀明自在」、「約利他行顯勝」、「約護小乘行明自在」、「結德所住」。偈頌共五十五頌,前兩偈爲總體贊歎,其次的叁十四頌七言爲「舉德歎處」,最後的二十一頌五言爲「指處明德。」(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六上至中)
【注釋】①九次第定:意爲次第無間所修之九種禅定,又稱「無間禅」或「煉禅」。指色界之「四禅」、無色界之「四處」及「滅受想定」等九種禅定。以不雜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稱「次第定」。分別爲「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叁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處次第定」、「識處次第定」、「無所有處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及「滅受想次第定」等。
②叁解脫門:指獲得解脫達到涅槃的叁種法門,簡稱「叁解脫」、「叁脫門」、「叁門」。即:第一,「空門」,觀一切法都無自性,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達,即可于諸法而獲得自在。第二,「無相門」,又稱「無想門」,是說既知一切法空,乃觀男女一、異等相確實是不可得的;若能如此通達諸法無相,即離差別相而獲得自在。第叁,「無願門」,又作「無作門」、「無欲門」,是說若知一切法無相,則于叁界無所願求;若無願求,則不造作生死之業;若無生死之業,則無果報之苦而獲得自在。上述叁門是依無漏之「空」、「無相」、「無願」等叁種叁昧而進入的,此叁昧猶如門戶而能夠使衆生獲得解脫,故稱「叁解脫門」。
③四聖谛:又名「四真谛」、「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爲根本佛教的基本教義。「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集中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纔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纔能證得涅槃的真理,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④小乘聖果:指小乘聲聞修行所得之四種證果。其階段依次爲「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⑤八聖道:即「八正道」、「八支正道」、「八直行」、「八法」等,指八種求趣涅槃之正道,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八正道爲「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⑥四魔:第一種「四魔」是指惱害衆生之「無常」、「無樂」、「無我」、「不淨」等四種「顛倒心」。第二種「四魔」是指奪取衆生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種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即「他化自在天子魔」)。上述前叁者爲內魔,最後者爲外魔。
⑦叁毒:指「貪欲」、「瞋恚」、「愚癡」叁種煩惱,又作「叁火」、「叁垢」。一切煩惱通稱爲「毒」,然此叁種煩惱通攝叁界,爲毒害衆生出世善心之中的最甚者,能使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故特稱「叁毒」。
⑧大醫王:對佛、菩薩的譬喻性稱呼,因佛、菩薩能夠如同高明的醫生一樣善于治療衆生之疾病。
⑨沒有海:沈沒于諸有之海。
【語譯】善財童子從地上起來,一心瞻仰彌勒菩薩,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注視著彌勒菩薩,然後,善財童子合掌圍繞無量圈,這樣想著,說道: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理解空、無相、無願之道理的修行者的住處,是對于一切法無所分別者的住處,是了悟法界無差別者的住處,是知曉一切衆生不可得者的住處,是知曉一切法無生者的住處,是不著一切世間者的住處,是不執著一切住宅者的住處,是不樂一切村落、城市者的住處,是不依賴于一切境界者的住處,是遠離一切想者的住處,是知曉一切法無自性者的住處,是斷絕一切分別業者的住處,是遠離一切想心、意、識者的住處,是不進入不出離一切道者的住處。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進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羅蜜者的住處,是能以方便而住于普門法界者的住處,是息滅一切煩惱火者的住處,是以增上慧除斷一切見、愛、慢者的住處,是出生一切諸禅解脫叁昧通明而遊戲者的住處,是觀察一切菩薩叁昧境界者的住處,是安住一切如來所者的住處。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以一劫進入一切劫,以一切劫進入一劫,而不壞其相者的住處;是以一剎進入一切國土,以一切國土進入一國土,而不壞其相者的住處;是以一法進入一切法,以一切法進入一法,而不壞其相者的住處;是以一位衆生攝入一切衆生,以一切衆生入一衆生,而不壞其相者的住處;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壞其相者的住處;是于一念中而知一切叁世者的住處,是于一念中前往一切國土者的住處。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于一切衆生前完全顯現出其身者的住處,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間者的住處,是能徧至一切處者的住處,是雖已出離一切世間但爲了化度衆生的緣故而永遠于中現身者的住處,是不執著一切國土但爲了供養諸佛的緣故而遊一切國土者的住處,是不動本來之處而能夠完全前往一切佛土而莊嚴者的住處,是親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的住處,是依止一切善知識而不産生善知識想者的住處,是住于一切魔宮而不沈溺欲望之境界者的住處,是永遠遠離一切心想者的住處,是即使在一切衆生中顯現出身體但是並不産生自、他爲二的想法者的住處,是能夠完全進入一切世界而對于法界不産生差別想者的住處,是願住于未來一切劫而于諸劫沒有長短高下之想法者的住處,是不離一毛端處而完全現身一切世界者的住處,是能夠演說難遭遇之法者的住處。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能住于難知之法、甚深之法、無二之法、無相之法、無對治之法、無所得之法、無戲論法者的住處。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住于大慈大悲者的住處,是已經超越一切二乘智、已經超越一切魔的境界、已經對于世間法無所沾染、已經到達菩薩所到岸、已經住于如來所住處者的住處;是雖離一切諸相但卻不進入聲聞正位,雖了悟一切法無生但卻不住于無生法性者的住處;是雖觀不淨而不證遠離貪法,但卻不與貪欲混融,雖修習慈而不證遠離瞋法,但卻不與瞋垢混融,雖觀緣起而不證遠離癡法,但卻不與癡惑混融者的住處。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雖住四禅而不隨禅生,雖行四無量但卻爲了化度衆生的緣故而不生于色界,雖修四無色定但卻因爲以大悲的緣故而不住于無色界者的住處;是雖勤修止觀但卻爲了化度衆生的緣故而不證得解脫,是雖行于舍而不舍化衆生事者的住處;是雖觀于空而不起空見,雖行無相而常化著相衆生,雖行無願而不舍菩提行願者的住處。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雖于一切業煩惱中獲得自在,但爲了化度衆生的緣故而顯現出隨順諸業煩惱,雖無生死之變化,但爲了化度衆生的緣故而示現受生死,雖已經遠離一切趣,但爲了化度衆生的緣故而示入諸趣者的住處;是雖行于慈而對于諸衆生無愛戀,雖行于悲而對于諸衆生無所取著,雖行于喜而觀苦衆生心常哀愍,雖行于舍而不廢棄爲他人謀取利益者的住處。
「這座『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是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雖知曉一切法無生無滅而不于實際作證,雖進入叁解脫門而不取聲聞解脫,雖觀四聖谛而不住于小乘聖果,雖觀甚深緣起而不住于究竟寂滅,雖修八聖道而不求永遠出離世間,雖超越凡夫地而不墮入聲聞、辟支佛地,雖觀五取蘊而不永遠滅除諸蘊,雖超出四魔而不分別諸魔,雖不執著六處而不永遠滅除六處,雖安住于真如而不墮入實際,雖演說一切乘而不舍棄大乘者的住處。
「總而言之,…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