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P56

  ..续本文上一页提道,普作无边智慧业,世情思虑悉发狂,此难量者之住处。成就神通无障碍,游行法界靡不周,其心未尝有所得,此净慧者之住处。菩萨修行无碍慧,入诸国土无所著,以无二智普照明,此无我者之住处。了知诸法无依止,本性寂灭同虚空,常行如是境界中,此离垢人之住处。普见群生受诸苦,发大仁慈智慧心,愿常利益诸世间,此悲愍者之住处。

  「佛子住于此,普现众生前,犹如日月轮,徧除生死暗。佛子住于此,普顺众生心,变现无量身,充满十方剎。

  「佛子住于此,徧游诸世界,一切如来所,无量无数劫。佛子住于此,思量诸佛法,无量无数劫,其心无厌倦。

  「佛子住于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门,阐明诸佛境。佛子住于此,悉知一切剎,无量无数劫,众生佛名号。佛子住于此,一念摄诸劫,但随众生心,而无分别想。佛子住于此,修习诸三昧,一一心念中,了知三世法。佛子住于此,结跏身不动,普现一切剎,一切诸趣中。

  「佛子住于此,饮诸佛法海,深入智慧海,具足功德海。佛子住于此,悉知诸剎数,世数众生数,佛名数亦然。佛子住于此,一念悉能了,一切三世中,国土之成坏。佛子住于此,普知佛行愿,菩萨所修行,众生根性欲。佛子住于此,见一微尘中,无量剎道场,众生及诸劫。如一微尘内,一切尘亦然,种种咸具足,处处皆无碍。佛子住于此,普观一切法,众生剎及世,无起无所有。

  「观察众生等,法等如来等,剎等诸愿等,三世悉平等。

  「佛子住于此,教化诸群生,供养诸如来,思惟诸法性。无量千万劫,所修愿智行,广大不可量,称扬莫能尽。彼诸大勇猛,所行无障碍,安住于此中,我合掌敬礼。诸佛之长子,圣德慈氏尊;我今恭敬礼,愿垂顾念我!」

  【章旨】善财童子在弥勒菩萨面前以长行、偈颂体赞颂「大庄严」园中的「毗卢遮那庄严藏」广大楼阁的功德庄严。长行分为十层:「约境显胜」、「约德显妙」、「约用显自在」、「约行显胜」、「约观显深」、「约对治显胜」、「约止观明自在」、「约利他行显胜」、「约护小乘行明自在」、「结德所住」。偈颂共五十五颂,前两偈为总体赞叹,其次的三十四颂七言为「举德叹处」,最后的二十一颂五言为「指处明德。」(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六上至中)

  【注释】①九次第定: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禅定,又称「无间禅」或「炼禅」。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

  ②三解脱门:指获得解脱达到涅槃的三种法门,简称「三解脱」、「三脱门」、「三门」。即:第一,「空门」,观一切法都无自性,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即可于诸法而获得自在。第二,「无相门」,又称「无想门」,是说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确实是不可得的;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获得自在。第三,「无愿门」,又作「无作门」、「无欲门」,是说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获得自在。上述三门是依无漏之「空」、「无相」、「无愿」等三种三昧而进入的,此三昧犹如门户而能够使众生获得解脱,故称「三解脱门」。

  ③四圣谛:又名「四真谛」、「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根本佛教的基本教义。「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集中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纔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纔能证得涅槃的真理,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④小乘圣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⑤八圣道:即「八正道」、「八支正道」、「八直行」、「八法」等,指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⑥四魔:第一种「四魔」是指恼害众生之「无常」、「无乐」、「无我」、「不净」等四种「颠倒心」。第二种「四魔」是指夺取众生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即「他化自在天子魔」)。上述前三者为内魔,最后者为外魔。

  ⑦三毒: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为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之中的最甚者,能使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

  ⑧大医王:对佛、菩萨的譬喻性称呼,因佛、菩萨能够如同高明的医生一样善于治疗众生之疾病。

  ⑨没有海:沈没于诸有之海。

  【语译】善财童子从地上起来,一心瞻仰弥勒菩萨,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注视着弥勒菩萨,然后,善财童子合掌围绕无量圈,这样想着,说道: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理解空、无相、无愿之道理的修行者的住处,是对于一切法无所分别者的住处,是了悟法界无差别者的住处,是知晓一切众生不可得者的住处,是知晓一切法无生者的住处,是不着一切世间者的住处,是不执着一切住宅者的住处,是不乐一切村落、城市者的住处,是不依赖于一切境界者的住处,是远离一切想者的住处,是知晓一切法无自性者的住处,是断绝一切分别业者的住处,是远离一切想心、意、识者的住处,是不进入不出离一切道者的住处。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进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罗蜜者的住处,是能以方便而住于普门法界者的住处,是息灭一切烦恼火者的住处,是以增上慧除断一切见、爱、慢者的住处,是出生一切诸禅解脱三昧通明而游戏者的住处,是观察一切菩萨三昧境界者的住处,是安住一切如来所者的住处。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以一劫进入一切劫,以一切劫进入一劫,而不坏其相者的住处;是以一剎进入一切国土,以一切国土进入一国土,而不坏其相者的住处;是以一法进入一切法,以一切法进入一法,而不坏其相者的住处;是以一位众生摄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者的住处;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坏其相者的住处;是于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的住处,是于一念中前往一切国土者的住处。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于一切众生前完全显现出其身者的住处,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间者的住处,是能徧至一切处者的住处,是虽已出离一切世间但为了化度众生的缘故而永远于中现身者的住处,是不执着一切国土但为了供养诸佛的缘故而游一切国土者的住处,是不动本来之处而能够完全前往一切佛土而庄严者的住处,是亲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的住处,是依止一切善知识而不产生善知识想者的住处,是住于一切魔宫而不沈溺欲望之境界者的住处,是永远远离一切心想者的住处,是即使在一切众生中显现出身体但是并不产生自、他为二的想法者的住处,是能够完全进入一切世界而对于法界不产生差别想者的住处,是愿住于未来一切劫而于诸劫没有长短高下之想法者的住处,是不离一毛端处而完全现身一切世界者的住处,是能够演说难遭遇之法者的住处。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能住于难知之法、甚深之法、无二之法、无相之法、无对治之法、无所得之法、无戏论法者的住处。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住于大慈大悲者的住处,是已经超越一切二乘智、已经超越一切魔的境界、已经对于世间法无所沾染、已经到达菩萨所到岸、已经住于如来所住处者的住处;是虽离一切诸相但却不进入声闻正位,虽了悟一切法无生但却不住于无生法性者的住处;是虽观不净而不证远离贪法,但却不与贪欲混融,虽修习慈而不证远离瞋法,但却不与瞋垢混融,虽观缘起而不证远离痴法,但却不与痴惑混融者的住处。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虽住四禅而不随禅生,虽行四无量但却为了化度众生的缘故而不生于色界,虽修四无色定但却因为以大悲的缘故而不住于无色界者的住处;是虽勤修止观但却为了化度众生的缘故而不证得解脱,是虽行于舍而不舍化众生事者的住处;是虽观于空而不起空见,虽行无相而常化着相众生,虽行无愿而不舍菩提行愿者的住处。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虽于一切业烦恼中获得自在,但为了化度众生的缘故而显现出随顺诸业烦恼,虽无生死之变化,但为了化度众生的缘故而示现受生死,虽已经远离一切趣,但为了化度众生的缘故而示入诸趣者的住处;是虽行于慈而对于诸众生无爱恋,虽行于悲而对于诸众生无所取着,虽行于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愍,虽行于舍而不废弃为他人谋取利益者的住处。

  「这座『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是虽行九次第定而不厌离欲界受生,虽知晓一切法无生无灭而不于实际作证,虽进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观四圣谛而不住于小乘圣果,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于究竟寂灭,虽修八圣道而不求永远出离世间,虽超越凡夫地而不堕入声闻、辟支佛地,虽观五取蕴而不永远灭除诸蕴,虽超出四魔而不分别诸魔,虽不执着六处而不永远灭除六处,虽安住于真如而不堕入实际,虽演说一切乘而不舍弃大乘者的住处。

  「总而言之,…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