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P50

  ..續本文上一頁在這座『出生』城南,有一處名爲『法』的村落。這一村落中,有一位名爲『最寂靜』的婆羅門。你可以前往他那裏向其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這時,善財童子頂禮無勝軍長者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辭別了長者,踏上了繼續求法的曆程。

  

善財童子第四十九參:最寂靜婆羅門會

  漸次南行,詣彼聚落,見最寂靜,禮足圍繞,合掌恭敬,于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爲我說!」

  婆羅門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誠願語』;過去、現在、未來菩薩,以是語故,乃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退轉,無已退、無現退、無當退。善男子!我以住于誠願語故,隨意所作,莫不成滿。

  「善男子!我唯知此誠語解脫。如諸菩薩摩诃薩,與誠願語,行止無違,言必以誠,未曾虛妄,無量功德因之出生;而我雲何能知能說?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妙意華門』②;彼有童子,名曰『德生』③;複有童女,名爲『有德』④。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于法尊重,禮婆羅門足,繞無數匝,戀仰而去。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四十九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五十一會。善財童子遵從「無勝軍長者」的囑咐,前去拜訪「最寂靜」婆羅門,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最寂靜婆羅門向善財童子講解了「誠願語」解脫法門,並且說明其以住于誠願語的緣故,隨意所作,莫不成功滿足。最寂靜婆羅門又向善財童子薦舉同城即「妙意華門」城中的「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囑咐善財童子前往請教菩薩如何修行菩薩行。善財童子于是告別「最寂靜婆羅門」,繼續前行求法。

  【注釋】①誠願語:關于此法門,據澄觀的解釋,其含義爲:「一始終無妄故,如從初發心立弘誓言,必如言行不乖先語故。二者隨行不虛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四上)

  ②妙意華門:關于此城之名的含義,澄觀解釋說:「雲『妙意華門』者,『妙意華』者即『蘇滿那華』,其城門側有之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四中)

  ③德生:關于此童子之名的含義,澄觀解釋說:「童子表于淨智,智則萬德由生。」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四中)

  ④有德:關于此童女之名的含義,澄觀解釋說:「童女表于淨悲,悲爲衆德之本,以悲、智相導故。二人同會,會緣之終此二滿故,將見慈氏紹佛位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四中)

  【語譯】善財童子慢慢地向南進發,到達了「出生」城中的「法」村落,看見了最寂靜婆羅門,禮拜最寂靜婆羅門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致敬,然後合掌恭敬,在一面站立,對婆羅門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是卻未能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爲我解答這些問題!」

  最寂靜婆羅門回答說:「善男子!我已經獲得了名爲『誠願語』的菩薩解脫法門。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正是因爲這些誠願語的緣故,甚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退轉,無已經減退、無正在減退、無有未來應當減退的情況。

  「善男子!我因爲住于誠願語的緣故,隨意所作,無不成滿。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誠語解脫法門。如同諸菩薩一樣,與誠願語,行止無違,言必以誠,未曾虛妄,無量功德因爲這樣而出生。而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演說這一法門呢?

  「善男子!在此南方,有一座名爲『妙意華門』的城市。那裏有一位名爲『德生』的童子,又有一位名爲『有德』的童女。你可以前往他們那裏向其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這時,善財童子對于法非常尊重,禮拜婆羅門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告別最寂靜婆羅門,踏上了繼續求法的曆程。

  

《華嚴經》卷七十七 入法界品之十八

  

【題解】

  本卷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五十二會的全部及五十叁會的一部分,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的五十參、第五十一參的全部及第五十二參的部分內容。

  第五十、五十一參爲「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會」:

  善財童子遵從「最寂靜婆羅門」的囑咐,前去拜訪「妙意華門」城中的「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二位童男、童女告訴善財童子自己證得的是「幻住」菩薩解脫法門,見一切皆爲幻住。「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又向善財童子薦舉「海岸」國「大莊嚴」園「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的菩薩,囑咐善財童子前往請教菩薩如何修行菩薩行。

  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向善財童子解釋彌勒所具的功德,激勵善財童子前往拜見求法。其中,以十類九十八門標舉菩薩應該修行的法門。其十類爲:一,「上求菩提行」;二,「下救衆生行」;叁,「自斷惑障行」;四,「勸物出離行」;五,「淨自根欲行」;六,「力用自在行」;七,「攝法治惑行」;八,「供佛攝生行」;九,「悲願深廣行」;十,「證入圓滿行」。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激勵善財童子應該侍奉一切善知識。善財童子于是告別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繼續前行求法。

  第五十二參爲「彌勒菩薩會」:

  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仔細回憶自己往昔的一切活動,産生了後悔往昔而發心修行的心理活動。善財童子回味著拜訪諸位善知識之所得,進入無比之智慧境界。到達「毗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前面,善財童子頂禮彌勒菩薩,不可思議之善根一時彌貫善財童子的身心之中。善財童子在彌勒菩薩面前以長行、偈頌體贊頌「大莊嚴」園中的「毗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的功德莊嚴。善財童子在贊歎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諸菩薩之後,看見在天龍及其許多衆生的圍繞下,彌勒菩薩來到這座樓閣中。善財童子立即拜見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善財童子介紹給會中大衆,以偈語稱贊善財童子。善財童子聽完彌勒菩薩的稱贊後,不禁歡喜踴躍,身毛豎起,悲泣哽噎。善財童子起立合掌,恭敬禮拜彌勒菩薩。依持著文殊師利心念之力的緣故,無數花朵、璎珞、種種美妙的珍寶不覺之間忽然自然自盈其手。善財童子非常歡喜,隨即將其奉上散布在彌勒菩薩的身上。

  

善財童子第五十、五十一參: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會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南行,至妙意華門城,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頂禮其足,右繞畢已,于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唯願慈哀,爲我宣說!」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爲『幻住』①。得此解脫故,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一切衆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一切世間皆幻住,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一切法皆幻住,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一切叁世皆幻住,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一切衆生生滅、生老病死、懮悲苦惱皆幻住,虛妄分別所生故;一切國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現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調伏教化衆生諸行願法之所成故;一切菩薩衆會、變化、調伏、諸所施爲皆幻住,願智幻所成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五十、五十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五十二會。善財童子遵從「最寂靜婆羅門」的囑咐,前去拜訪「「妙意華門」城中的「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二位童男、童女告訴善財童子自己證得的是「幻住」菩薩解脫法門,見一切皆爲幻住。

  【注釋】①幻住:關于此法門,澄觀解釋說:「謂能、所、境、智、染、淨之法,皆從緣起,無定性故,如幻而住。」(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四中)也就是說,此法門的特征就在于了知諸法皆爲緣生,依幻而住。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慢慢地向南行進,到達了妙意華門城,看見了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善財童子頂禮童子、童女的雙足,在其周圍從右繞行致敬之後,在其前合掌而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卻未能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希望您們慈哀我,爲我回答這些問題!」

  這時,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們已經證得名爲『幻住』的菩薩解脫法門。由于獲得這一解脫法門的緣故,我們看見一切世界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都是因緣所生的緣故;一切衆生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都是業煩惱所生起的緣故;一切世間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都是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的緣故;一切法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這都是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起的緣故;一切叁世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都是我見等顛倒智所生起的緣故;一切衆生的生滅、生老病死、懮悲苦惱等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這些都是虛妄分別所生起的緣故;一切國土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這些都是想倒、心倒、見倒無明所顯現的緣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都是智斷分別所成就的緣故;一切菩薩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都是由能夠自己調伏教化衆生的諸行願法之所成就的緣故;一切菩薩衆會、變化、調伏、諸所施爲都是依幻而住的,因爲這些都是願望、智慧之幻所成就的緣故。善男子!幻境自性真是不可思議的。

  「善男子!…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