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脫。如諸菩薩摩诃薩善入無邊諸事幻網,彼功德行,我等雲何能知能說?」
時,童子、童女說自解脫已,以不思議諸善根力,令善財身柔軟光澤,而告之言: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國名『海岸』①,有園名『大莊嚴』②,其中有一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③,從菩薩善根果報生,從菩薩念力、願力、自在力、神通力生,從菩薩善巧方便生,從菩薩福德智慧生。
「善男子!住不思議解脫菩薩,以大悲心,爲諸衆生,現如是境界,集如是莊嚴。彌勒菩薩摩诃薩安處其中,爲欲攝受本所生處父母、眷屬及諸人民,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衆生,于大乘中得堅固故;又欲令彼一切衆生,隨住地、隨善根皆成就故;又欲爲汝顯示菩薩解脫門故,顯示菩薩徧一切處受生自在故,顯示菩薩以種種身普現一切衆生之前常教化故,顯示菩薩以大悲力普攝一切世間資財而不厭故,顯示菩薩具修諸行知一切行離諸相故,顯示菩薩處處受生了一切生皆無相故。汝詣彼問:菩薩雲何行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雲何學菩薩戒?雲何淨菩薩心?雲何發菩薩願?雲何集菩薩助道具?雲何入菩薩所住地?雲何滿菩薩波羅蜜?雲何獲菩薩無生忍?雲何具菩薩功德法?雲何事菩薩善知識?
【章旨】「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又向善財童子薦舉「海岸」國「大莊嚴」園「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的菩薩,囑咐善財童子前往請教菩薩如何修行菩薩行。
【注釋】①海岸:關于此國名稱的象征性含義,澄觀解釋說:「國名『海岸』者,南海北岸,一生菩薩臨智海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四下)這是說,因爲這位菩薩臨界智慧之海,因此,國名爲「海岸」。
②大莊嚴:關于此園名稱的象征性含義,澄觀解釋說:「園名『大莊嚴』,因圓萬行而嚴果故;又,生死園苑以萬行樹林嚴自果故。」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四下)
③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關于此樓閣名稱的象征性含義,澄觀解釋說:「『廣大樓閣』等者,約事則其中廣博同虛空故,有多光明能徧照故,阿僧祇等寶所嚴故,蘊多樓閣包多事故。約法則二智相依緣起相由,故雲『樓閣』。智即法界,是爲『廣大』,名『毗盧』等順成上義。二智光明徧照事、理故,智能包含萬德,即『莊嚴藏』,華嚴萬行不離此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四下)
【語譯】德生童子與有德童女繼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們二人只是能知曉這一幻住解脫法門。如同諸菩薩一樣善入無邊諸事幻網以及具備這一法門的功德行。我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演說這一法門呢?」
這時,童子、童女在解說完自己證得的解脫法門之後,以不可思議的諸善根之力,使善財童子身體柔軟而有光澤,二位善知識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從此繼續南下,有一個名爲『海岸』的國家,此國中有一處名爲『大莊嚴』的園林,此園林中有一座名爲『毗盧遮那莊嚴藏』的廣大樓閣。這個廣大樓閣是因爲菩薩的善根果報而修造的,是以菩薩的慧念之力、誓願之力、自在之力、神通之力産生的,以菩薩的善巧方便智而造就的,是從菩薩福德智慧中得以造就的。
「善男子!住于不可思議解脫的這位菩薩,以大悲之心,爲一切衆生示現如此境界,積集如此莊嚴。彌勒菩薩之所以安然住于其中,是爲了想攝受自己的父母、眷屬以及人民,使其能夠成就圓滿智慧;又想使與自己同時受生、同時修行的衆生,堅固大乘佛教的真理;爲了使一切衆生,無論在什麼樣的生存環境、何種善根都能夠成就;是爲了能夠顯示菩薩解脫的全部法門,是爲了顯示菩薩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受生而得到自在,是爲了顯示菩薩常常以種種身完全顯現于一切衆生的面前來教化衆生,是爲了顯示菩薩以大悲之力完全攝受一切世間資財而從不厭惡舍棄,是爲了顯示菩薩具備修持一切法門而知曉一切修行都遠離諸相,是爲了顯示菩薩能夠在處處受生而且了知一切受生都是無形無相的。你可以前往他那裏向其請教:菩薩如何實踐菩薩行?如何修習菩薩道?如何學菩薩戒?如何清淨菩薩心?如何發菩薩願?如何積集菩薩助道之具?如何進入菩薩所住之地?如何滿足菩薩波羅蜜?如何獲得菩薩無生法忍?如何具備菩薩功德法?如何侍奉菩薩善知識?
「何以故?善男子!彼菩薩摩诃薩通達一切菩薩行,了知一切衆生心,, 常現其前教化調伏。彼菩薩已滿一切波羅蜜,已住一切菩薩地,已證一切菩薩忍,已入一切菩薩位,已蒙授與具足記,已遊一切菩薩境,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一切如來以一切智甘露法水①而灌其頂②。善男子!彼善知識能潤澤汝諸善根,能增長汝菩提心,能堅汝志,能益汝善,能長汝菩薩根,能示汝無礙法,能令汝入普賢地③,能爲汝說菩薩願,能爲汝說普賢行,能爲汝說一切菩薩行願所成功德。
「善男子!汝不應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發一願、得一記、住一忍,生究竟想;不應以限量心,行于六度,住于十地,淨佛國土,事善知識。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應種無量諸善根,應集無量菩提具,應修無量菩提因,應學無量巧回向,應化無量衆生界,應知無量衆生心,應知無量衆生根,應識無量衆生解,應觀無量衆生行,應調伏無量衆生,應斷無量煩惱,應淨無量業習,應滅無量邪見,應除無量雜染心,應發無量清淨心,應拔無量苦毒箭,應涸無量愛欲海,應破無量無明暗,應摧無量我慢山,應斷無量生死縛,應度無量諸有流,應竭無量受生海,應令無量衆生出五欲淤泥,應使無量衆生離叁界牢獄,應置無量衆生于聖道中,應消滅無量貪欲行,應淨治無量瞋恚行,應摧破無量愚癡行,應超無量魔網,應離無量魔業,應淨治菩薩無量欲樂,應增長菩薩無量方便,應出生菩薩無量增上根,應明潔菩薩無量決定解,應趣入菩薩無量平等,應清淨菩薩無量功德,應修治菩薩無量諸行,應示現菩薩無量隨順世間行,應生無量淨信力,應住無量精進力,應淨無量正念力,應滿無量叁昧力,應起無量淨慧力,應堅無量勝解力,應集無量福德力,應長無量智慧力,應發起無量菩薩力,應圓滿無量如來力,應分別無量法門,應了知無量法門,應清淨無量法門,應生無量法光明,應作無量法照耀,應照無量品類根,應知無量煩惱病,應集無量妙法藥,應療無量衆生疾,應嚴辦無量甘露供,應往詣無量佛國土,應供養無量諸如來,應入無量菩薩會,應受無量諸佛教,應忍無量衆生罪,應滅無量惡道難,應令無量衆生生善道,應以四攝攝無量衆生,應修無量總持門,應生無量大願門,應修無量大慈、大願力,應勤求無量法常無休息,應起無量思惟力,應起無量神通事,應淨無量智光明,應往無量衆生趣,應受無量諸有生,應現無量差別身,應知無量言辭法,應入無量差別心,應知菩薩大境界,應住菩薩大宮殿,應觀菩薩甚深妙法,應知菩薩難知境界,應行菩薩難行諸行,應具菩薩尊重威德,應踐菩薩難入正位,應知菩薩種種諸行,應現菩薩普徧神力,應受菩薩平等法雲,應廣菩薩無邊行網,應滿菩薩無邊諸度,應受菩薩無量記莂④,應入菩薩無量忍門,應治菩薩無量諸地,應淨菩薩無量法門,應同諸菩薩,安住無邊劫,供養無量佛,嚴淨不可說佛國土,出生不可說菩薩願。善男子!舉要言之,應普修一切菩薩行,應普化一切衆生界,應普入一切劫,應普生一切處,應普知一切世,應普行一切法,應普淨一切剎,應普滿一切願,應普供一切佛,應普同一切菩薩願,應普事一切善知識。
【章旨】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向善財童子解釋彌勒所具的功德,激勵善財童子前往拜見求法。其中,以十類九十八門標舉菩薩應該修行的法門。其十類爲:一,「上求菩提行」;二,「下救衆生行」;叁,「自斷惑障行」;四,「勸物出離行」;五,「淨自根欲行」;六,「力用自在行」;七,「攝法治惑行」;八,「供佛攝生行」;九,「悲願深廣行」;十,「證入圓滿行」。(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五上)
【注釋】①甘露法水:這裏指佛法。
②灌其頂:本指以水灌于頭頂,受灌者即獲晉升一定地位之儀式。據舊譯《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載,菩薩于十地中之第九地進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爲受法王職的證明,此稱「受職灌頂」,或稱「授職灌頂」。
③普賢地:即「十地」。
④記莂:即「記別」,指佛對于其弟子成佛之事的預言。分別劫數、國土、佛名、壽命等事,謂爲「記別」。授此記別于弟子,謂爲「授記」。
【語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繼續給善財童子說:「爲什麼你須去向彌勒菩薩請教呢?善男子!那位菩薩通達一切菩薩行,了知一切衆生之心,常常顯現在衆生之前教化調伏衆生。那位菩薩已經圓滿一切波羅蜜,已經住于一切菩薩地,已經證得一切菩薩忍法,已經進入一切菩薩之位,已經承蒙佛授與具足記,已經遊于一切菩薩之境界,已經獲得一切佛的神力,已經承蒙一切如來以一切智的甘露法水而灌其頂。善男子!那位善知識能夠潤澤你的諸善根,能夠使你的菩提心得到增長,能夠使你的意志得到堅定,能夠使你的善心得到增益,能夠使你的菩薩根得到增長,能夠示現給你無礙之法,能夠使你進入普賢地,能夠爲你演說菩薩願,能夠爲你演說普賢行,能夠爲你演說一切菩薩行願所成就的功德。
「善男子!你不應該只是修習一善、照亮一法、實踐一行、發出一願、獲得一次授記、住于一忍,産生究竟之想;不應該以有限量之心,行于六度,住于十地,清淨佛之國土,侍奉善知識。
「爲什麼這麼說呢?善男子!菩薩應該種植無量諸善根,應該聚集無量菩提之具,應該修習無量菩提之因,應該學習無量巧回向,應該化度無量衆生界…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