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P73

  ..續本文上一頁。」

  爾時,善財聞彈指聲,從叁昧起。

  彌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受諸菩薩叁昧喜樂,能見菩薩神力所持、助道所流、願智所現種種上妙莊嚴宮殿;見菩薩行,聞菩薩法,知菩薩德,了如來願。」

  善財白言:「唯然!聖者!是善知識加被憶念威神之力。聖者!此解脫門,其名何等?」

  彌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脫門,名『叁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①。善男子!此解脫門中,有不可說不可說解脫門,一生菩薩之所能得。」

  【章旨】彌勒菩薩進入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以彈指作聲,將善財童子從叁昧定中喚出。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因爲菩薩之法力加持的緣故,纔見到如此的境界。善財童子請問此法門之名,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這一法門名爲「叁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

  【注釋】①叁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關于此法門,澄觀解釋說:「『叁世一切境界』者,即此所入所見之境。『不忘念智』者,即能入能現之智。良以叁世,一如故,念劫圓融;隨一世中現叁際之境,智入叁世了法空寂與如冥契故,一念之中無所不見。『莊嚴藏』者有二義:一以法性嚴故,一莊嚴中包含出生無盡嚴具,如一閣中見多閣等;二以無礙智契圓融境,嚴如來藏則本具諸法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九上)

  【語譯】這時,彌勒菩薩隨即攝神力而進入樓閣之中,彈指作聲,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起!法性是如此,這是菩薩知曉諸法之智慧因緣聚集起來所顯現的相狀。如此自性,如同幻、如同夢、如同影、如鏡中像,全部不能成就。這時,善財童子聽到彈指之聲,隨即從叁昧定中出來。

  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住于菩薩不可思議的自在解脫法門,享受了諸菩薩的叁昧喜樂,能夠見到菩薩神力所執持、助道所流出、願智所顯現的種種上等美妙的莊嚴宮殿;看見菩薩行,聽聞菩薩法,知曉菩薩德,了悟如來願。」

  善財童子回答說:「確實如此!聖者!這是善知識加被憶念威神之力的結果。聖者!這一解脫門,其名是什麼呢?」

  彌勒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這一解脫門名爲『叁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善男子!這一解脫門中,包含著不可說不可說的解脫法門,是一生菩薩纔能夠獲得的。」

  善財問言:「此莊嚴事,何處去耶?」

  彌勒答言:「于來處去。」

  曰:「從何處來?」

  曰:「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善男子!如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徧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議。善男子!彼莊嚴事亦複如是,不住于內,亦不住外,而非不見;但由菩薩威神之力、汝善根力,見如是事。善男子!譬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複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由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

  【章旨】善財童子又向彌勒菩薩請教「叁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法門所具如此境界的本源。彌勒菩薩則回答說,此法非去非來,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善財童子所見到的一切景象都是憑借菩薩智慧神力而住,也是不住于內,不住于外,非來非去的。

  【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這些莊嚴事,須到何處去呢?」

  彌勒菩薩回答說:「到來處去。」

  善財童子又問:「它們是從何處來的呢?」

  彌勒菩薩回答說:「它們是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的,依止于菩薩智慧神力而住,沒有去處,也沒有住處,非積聚也非不變,遠離一切。善男子!如同龍王降雨,不從自己的身中出來,也不從自己心中出來,沒有任何積集,但是卻並非看不見。這些雨只是憑借龍王心念之力的緣故,霈然而流注,周徧天下,形成如此境界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善男子!這些莊嚴事也是如此,它們不住于內,也不住于外,但是卻並非看不見。只是由于菩薩威神之力以及你的善根之力的緣故,看見如此事。善男子!譬如幻師設計諸幻之事,沒有從什麼地方來,也不到什麼地方去。但即便是沒有來、去,因爲憑借幻力的緣故,仍然分明可見。這些莊嚴事也是如此,它們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即便是沒有來、去,然而卻憑借慣習不可思議幻智之力的緣故,已經由于往昔大願之力的緣故,如此顯現出來。」

  善財童子言:「大聖從何處來?」

  彌勒言:「善男子!諸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是而來;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爲欲調伏諸衆生故;從大慈處來,爲欲救護諸衆生故;從淨戒處來,隨其所樂而受生故;從大願處來,往昔願力之所持故;從神通處來,于一切處隨樂現故;從無動搖處來,恒不舍離一切佛故;從無取舍處來,不役身心使往來故;從智慧方便處來,隨順一切諸衆生故;從示現變化處來,猶如影像而化現故。

  「然,善男子!汝問于我從何處來者。善男子!我從生處摩羅提國①而來于此。善男子!彼有聚落,名爲『房舍』;有長者子,名『瞿波羅』②。爲化其人,令入佛法,而住于彼;又爲生處一切人民隨所應化而爲說法,亦爲父母及諸眷屬、婆羅門等演說大乘,令其趣入故住于彼。而從彼來。」

  【章旨】善財童子又詢問彌勒菩薩是從何處生出的。彌勒菩薩以叁層來回答:第一,從法身而言,無來之來,來即無來。第二,從「相」即「實報」言之,「從萬行中來」。第叁,從化身、現身而言,從「隨機熟處而來」。這叁層「即法、報、化身,亦體、相、用,亦理、行、事。又初唯理,後唯事,中一具理、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九中)

  【注釋】①摩羅提國:全名爲「摩羅耶提數國」,意譯爲「鬘施中」,即鬘施山,「其山在此國中故,或國中近此山故。」 (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九中)

  ②長者子名瞿波羅:澄觀解釋說:「『瞿』者,地也。『波羅』雲『守護』,即守護土地及心地故。」 (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九中)

  【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大聖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彌勒菩薩回答說:「善男子!諸菩薩無來無去,如此而來;無行無住,如此而來;無處無著,不消失也不産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此而來。善男子!爲欲調伏諸衆生的緣故,菩薩從大悲處來;爲欲救護諸衆生的緣故,菩薩從大慈處來;因爲隨其所樂而受生的緣故,菩薩從淨戒處來;因爲往昔願力之所持的緣故,菩薩從大願處來;因爲在一切處而隨樂顯現的緣故,菩薩從神通處來;因爲永遠不舍棄遠離一切佛的緣故,菩薩從無動搖處來;因爲不役使身心使其往來的緣故,菩薩從沒有取舍處來;因爲隨順一切諸衆生的緣故,菩薩從智慧方便處來;因爲猶如影像而化現的緣故,菩薩從示現變化處來。

  「然而,善男子!你向我詢問,我從何處來。善男子!我從生處摩羅提國而來到這裏。善男子!那裏有一名爲『房舍』的村落,此村落中有一位名爲『瞿波羅』的長者之子。爲了化度這位長者子,使其進入佛法,我就住在那裏;又爲了所生處的一切人民便隨所應化而爲其說法,也爲父母及諸眷屬、婆羅門等演說大乘佛法。我是爲了使其趣入佛法而住在那裏的,我是從那裏來的。」

  善財童子言:「聖者!何者是菩薩生處?」

  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生處。何者爲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薩生處,生菩薩家故;深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諸地是菩薩生處,生波羅蜜家故;大願是菩薩生處,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薩生處,生四攝家故;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蜜家故;大乘是菩薩生處,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衆生是菩薩生處,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薩生處,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家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以般若波羅蜜爲母,方便善巧爲父,檀波羅蜜爲乳母,屍波羅蜜爲養母,忍波羅蜜爲莊嚴具,勤波羅蜜爲養育者,禅波羅蜜爲浣濯人,善知識爲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爲伴侶,一切善法爲眷屬,一切菩薩爲兄弟,菩提心爲家,如理修行爲家法,諸地爲家處,諸忍爲家族,大願爲家教,滿足諸行爲順家法,勸發大乘爲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系菩薩爲王太子,成就菩提爲能淨家族。

  「善男子!菩薩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住佛種性,能修諸行,不斷叁寶,善能守護菩薩種族,淨菩薩種,生處尊勝,無諸過惡,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恭敬贊歎。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生于如是尊勝家已,知一切法如影像故,于諸世間無所惡賤;知一切法如變化故,于諸有趣無所染著;知一切法無有我故,教化衆生心無疲厭;以大慈悲爲體性故,攝受衆生不覺勞苦;了達生死猶如夢故,經一切劫而無怖畏;了知諸蘊皆如幻故,示現受生而無疲厭;知諸界、處同法界故,于諸境界無所壞滅;知一切想如陽焰故,入于諸趣不生倒惑;達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不起染著;知法身故,一切煩惱不能欺诳;得自在故,于一切趣通達無礙。

  【章旨】善財童子又向彌勒菩薩請教菩薩的生處,彌勒菩薩先回答菩薩的十種生處,後又向善財童子說明出生菩薩的二十種因緣。

  【注釋】①陽焰:指浮塵爲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佛經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虛幻不實者。

  【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聖者!什麼地方是菩薩的生處呢?」

  彌勒菩薩回答說:「善男子!菩薩有十種生處。這十種是什麼呢?善男子!菩提…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