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随其所问,悉皆能答。善财童子亦复如是,菩萨智慧之所持故,见彼一切诸庄严事,若有问者,靡不能答。
譬如有人,为龙所持⑧,自谓是龙,入于龙宫,于少时间,自谓已经日月年载。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住菩萨智慧想故,弥勒菩萨所加持故,于少时间谓无量劫。
譬如梵宫,名「庄严藏」⑨,于中悉见三千世界一切诸物不相杂乱。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于楼观中,普见一切庄严境界种种差别不相杂乱。
譬如比丘,入徧处定⑩,若行、若住、若坐、若卧,随所入定,境界现前。善财童子亦复如是,入于楼观,一切境界悉皆明了。
譬如有人,于虚空中见干闼婆城具足庄严11,悉分别知,无有障碍;譬如夜叉宫殿与人宫殿12,同在一处而不相杂,各随其业,所见不同;譬如大海13,于中悉见三千世界一切色像;譬如幻师14,以幻力故,现诸幻事种种作业。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弥勒菩萨威神力故,及不思议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诸法故,得诸菩萨自在力故,见楼阁中一切庄严自在境界。
【章旨】善财童子因为获得了不忘失忆念之力的缘故,纔获得了见十方清净之眼、善观察无碍智、诸菩萨自在智,并且因为获得了诸菩萨已入智地后所具的广大解,所以,他纔能在此楼阁中见到如此奇异的境界。此章以十种比喻显示善财童子之所见,十种比喻均有二义:一喻能见因缘不同,二喻所见境界不同。
【注释】①譬如有人于睡梦中见种种物:这一比喻即「梦喻」,从总体上比喻能见、所见都如同梦中的事情,其「大小无碍」(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②譬如有人将欲命终:这一比喻即「临终现业喻」,是比喻「自因力随自业」及「所见冥应」 (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③灰河:即「灰河地狱」,为「十六小地狱」之一。佛教经籍记载,此地狱纵广各五百由旬,灰河沸涌其中,恶气蓬勃,回波相搏,声响可畏,从底至上,铁刺纵横,岸上则有剑林,其枝叶花实皆是刀剑。罪人入河,随波上下,沈没于回流中,铁刺刺其全身,内外通彻,苦痛万端,罪人遂出灰河,至彼岸上,被利剑割刺,身体伤坏,复有豺狼来啃啮罪人,生食其肉。罪人走上剑树,剑刃向下刺之,下剑树时,剑刃则向上刺之。罪人以手攀树手绝,以足踏树足断,皮肉裂落,筋脉相连,另有铁嘴鸟啄其头,食其脑。罪人于此复入灰河,随波沈没,河中铁刺刺其全身,皮肉坏烂,脓血流出,唯有白骨漂浮于外,冷风吹来,不久即起立,由宿业所牵引,不觉忽至铁丸地狱。
④镬汤:即「镬汤地狱」。佛教经籍记载,此地狱以锅镬煮沸汤,置罪人于其中,以惩其生前罪行之地狱。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载,此地狱共有十八镬,每一镬纵广皆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铁网,其内充满沸铁。有五百罗剎,以大石炭烧其铜镬,其火焰焰相承,在地狱六十日(即此娑婆世界之十二万年)而不灭。系众生毁佛戒法、杀生祠祀、为食肉焚烧山野而伤害众生、烧煮生类等所招感之果报。犯罪之人,临命终时,身心烦闷,不能禁制大小便,身体或热如汤,或冷如冰,乃萌生得大温水沐浴之念。狱卒罗剎遂化作僮仆,手擎汤瓮至罪人所,罪人见瓮,心生喜爱,气绝命终而生此镬汤中。罪人于其内,身肉消烂,唯余骨存在;即被用铁叉取出镬外,铁狗食之,呕吐在地,寻复还活;狱卒再驱捕罪人,还令入镬中。罪人因畏镬热,乃攀剑树上,骨肉断坏,还堕镬汤中。因杀生之罪,于一日一夜中有恒河沙之生死果报。罪毕乃出,生于畜生道,猪羊鸡狗短命之处,无不经历,待受身八千万年后,纔生于人道。虽生人道中,仍受多病、短命之报,经无量劫后遇善知识,始能受持五戒、行六度。
⑤刀山:即「刀轮地狱」,这是以刀山、刀轮惩治罪人的地狱。为乐见他人苦恼,杀害众生者所生之处。此狱四面皆山,山间积刀如砖,虚空中有八百万亿大刀轮,如雨滴下。罪人临命终时,患逆气病,心中充满烦闷如坚石,遂有得利刀削之而快之念,狱卒应其念拿来利刀,割重病,罪人得大欢喜,绝命而生刀山间,四山一时而合,切其身。又有狱卒驱罪人登刀山,未至山顶,伤及足乃至胸,因畏狱卒,匍匐登山,狱卒以刀树相扑,尚未死之际,有铁狗、铁虫来啄。又罪人脚着铁轮,自空而落,如是一日一夜,有六十亿生死,经八千万岁,五百世生于畜牲,复受五百世卑贱人身,遇善知识始知发心。
⑥剑树:即「剑树地狱」。佛教经籍记载,此地狱中,将罪人入剑林中,暴风起吹落剑树叶,堕于其身,以致头面身体无不伤坏。另有铁嘴鸟啄其两目,苦痛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寒冰地狱。
⑦譬如有人为鬼所持:这一比喻即「为鬼所持喻」,是比喻「缘力鬼所持」、「所见能说」 (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⑧譬如有人为龙所持:这一比喻即「为龙所持喻」或「龙宫淹久喻」,是比喻「缘力龙所持」、「念劫圆融」、「所见能说」(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⑨譬如梵宫名庄严藏:这一比喻即「梵宫广现喻」,是比喻「友依报力」、「一多无碍」(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⑩譬如比丘入徧处定:这一比喻即「徧处定境喻」,是比喻「定力」、「所见明了」(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11譬如有人于虚空中见干闼婆城具足庄严:这一比喻即「干城依空喻」,是比喻「性空力」、「事理无碍」(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12譬如夜叉宫殿与人宫殿:这一比喻即「同处异见喻」,是比喻「法界自在力」、「隐显自在」 (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13譬如大海:这一比喻即「海现三千喻」,是比喻「智定无二力」、「顿现远近」(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14譬如幻师:这一比喻即「幻现众多喻」,是比喻「幻智自在力」、「所见纯杂无碍」(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八下)。
【语译】这时,善财童子因为获得了不忘失忆念之力的缘故,因为获得了可以看见十方的清净之眼的缘故,因为获得了善于观察的无碍智的缘故,因为获得了诸菩萨自在智的缘故,也因为获得诸菩萨已经进入智地之后所具有的广大理解的缘故,善财童子在一切楼阁的每一物中,完全看见了如此及其它无量不可思议的自在境界的诸庄严事。
譬如有人,在睡梦中看见种种物。这些物有:城市、村落、宫殿、园苑、山林、河池、衣服、饮食甚至一切可以藉以资生的工具。这人可以在梦中看见自身以及父母兄弟、内外亲属;也可以看见大海、须弥山,甚至一切诸天的宫殿、阎浮提等四天下之事;也可以看见其身形量广大竟达百千由旬,房舍、衣服都完全与其配套、相称,在白日经过无量时而不眠不寝享受安乐。从睡梦中觉醒之后,此人纔知晓这是一场梦,但是却能够明晰地记起所看见的情境。善财童子也是如此,因为凭借弥勒菩萨之力所持的缘故,因为知晓三界之法都如同梦的缘故,因为灭除了诸众生所具有的狭劣想的缘故,因为获得了无障碍广大理解的缘故,因为住于诸菩萨的殊胜境界的缘故,因为进入不可思议的方便智的缘故,所以,能够见到如此自在的境界。
譬如有人,在即将命终的时候,看见了随自己的业所受的报应的相状:对于行恶业的众生,看见了地狱、畜生、饿鬼中的所有一切众苦境界,有时看见了狱卒手持兵杖瞪着叫骂着将自己囚执而去,也听到号叫、悲叹之声,有时看见了灰河地狱,有时看见了镬汤地狱,有时看见了刀山地狱,有时看了剑树地狱,在地狱中受到了种种逼迫,忍受了种种苦恼。对于行善业的众生,随即就看见了一切诸天宫殿中的无量天众以及天中的诸多采女,他们的种种衣服都具足各种装饰,其宫殿、园林都非常美妙。身体即便是未死,而由于业的缘故可以看见如此等等事情。善财童子也是如此,凭借菩萨业不思议之力的缘故,而得以看见一切庄严的境界。
譬如有人,被鬼所执持,看见种种事,随其所问,都能够完全回答。善财童子也是如此,因为菩萨智慧执持的缘故,看见那里的一切诸庄严事,如果有问者,完全能够回答。
譬如有人,被龙所持,自己以为是龙,进入龙宫,尽管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但自己以为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善财童子也是如此,因为住于菩萨智慧之想的缘故,因为被弥勒菩萨加持的缘故,尽管经历了很短的时间但却可以看作是无量劫。
譬如梵宫,名为「庄严藏」,从中完全看见了三千世界一切诸物,不相杂乱。善财童子也是如此,在楼观中,完全看见一切庄严境界尽管有种种差别,但却不相杂乱。
譬如比丘,进入徧处定,有时行、有时停住、有时坐着、有时躺着,随所入定,境界便显现在面前。善财童子也是如此,进入楼观后,一切境界都完全明了。
譬如有人,在虚空中看见干闼婆城具足庄严,都完全辨别清楚,没有如何障碍;譬如夜叉宫殿及人所居住的宫殿,二者同在一个地方而不互相混杂,各自随着自己之业,所见都各不相同;譬如大海,从中完全看见了三千世界中的一切形象;譬如幻师,凭借幻力的缘故,显现出诸幻事的种种结果。善财童子也是如此,凭借弥勒菩萨威神之力的缘故,以及不可思议幻智之力的缘故,因为能够凭借幻智而知晓诸法的缘故,因为获得了诸菩萨自在之力的缘故,看见了楼阁中的一切庄严自在境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