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其所問,悉皆能答。善財童子亦複如是,菩薩智慧之所持故,見彼一切諸莊嚴事,若有問者,靡不能答。
譬如有人,爲龍所持⑧,自謂是龍,入于龍宮,于少時間,自謂已經日月年載。善財童子亦複如是,以住菩薩智慧想故,彌勒菩薩所加持故,于少時間謂無量劫。
譬如梵宮,名「莊嚴藏」⑨,于中悉見叁千世界一切諸物不相雜亂。善財童子亦複如是,于樓觀中,普見一切莊嚴境界種種差別不相雜亂。
譬如比丘,入徧處定⑩,若行、若住、若坐、若臥,隨所入定,境界現前。善財童子亦複如是,入于樓觀,一切境界悉皆明了。
譬如有人,于虛空中見幹闼婆城具足莊嚴11,悉分別知,無有障礙;譬如夜叉宮殿與人宮殿12,同在一處而不相雜,各隨其業,所見不同;譬如大海13,于中悉見叁千世界一切色像;譬如幻師14,以幻力故,現諸幻事種種作業。善財童子亦複如是,以彌勒菩薩威神力故,及不思議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諸法故,得諸菩薩自在力故,見樓閣中一切莊嚴自在境界。
【章旨】善財童子因爲獲得了不忘失憶念之力的緣故,纔獲得了見十方清淨之眼、善觀察無礙智、諸菩薩自在智,並且因爲獲得了諸菩薩已入智地後所具的廣大解,所以,他纔能在此樓閣中見到如此奇異的境界。此章以十種比喻顯示善財童子之所見,十種比喻均有二義:一喻能見因緣不同,二喻所見境界不同。
【注釋】①譬如有人于睡夢中見種種物:這一比喻即「夢喻」,從總體上比喻能見、所見都如同夢中的事情,其「大小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②譬如有人將欲命終:這一比喻即「臨終現業喻」,是比喻「自因力隨自業」及「所見冥應」 (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③灰河:即「灰河地獄」,爲「十六小地獄」之一。佛教經籍記載,此地獄縱廣各五百由旬,灰河沸湧其中,惡氣蓬勃,回波相搏,聲響可畏,從底至上,鐵刺縱橫,岸上則有劍林,其枝葉花實皆是刀劍。罪人入河,隨波上下,沈沒于回流中,鐵刺刺其全身,內外通徹,苦痛萬端,罪人遂出灰河,至彼岸上,被利劍割刺,身體傷壞,複有豺狼來啃齧罪人,生食其肉。罪人走上劍樹,劍刃向下刺之,下劍樹時,劍刃則向上刺之。罪人以手攀樹手絕,以足踏樹足斷,皮肉裂落,筋脈相連,另有鐵嘴鳥啄其頭,食其腦。罪人于此複入灰河,隨波沈沒,河中鐵刺刺其全身,皮肉壞爛,膿血流出,唯有白骨漂浮于外,冷風吹來,不久即起立,由宿業所牽引,不覺忽至鐵丸地獄。
④镬湯:即「镬湯地獄」。佛教經籍記載,此地獄以鍋镬煮沸湯,置罪人于其中,以懲其生前罪行之地獄。據《觀佛叁昧海經》卷五載,此地獄共有十八镬,每一镬縱廣皆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鐵網,其內充滿沸鐵。有五百羅剎,以大石炭燒其銅镬,其火焰焰相承,在地獄六十日(即此娑婆世界之十二萬年)而不滅。系衆生毀佛戒法、殺生祠祀、爲食肉焚燒山野而傷害衆生、燒煮生類等所招感之果報。犯罪之人,臨命終時,身心煩悶,不能禁製大小便,身體或熱如湯,或冷如冰,乃萌生得大溫水沐浴之念。獄卒羅剎遂化作僮仆,手擎湯甕至罪人所,罪人見甕,心生喜愛,氣絕命終而生此镬湯中。罪人于其內,身肉消爛,唯余骨存在;即被用鐵叉取出镬外,鐵狗食之,嘔吐在地,尋複還活;獄卒再驅捕罪人,還令入镬中。罪人因畏镬熱,乃攀劍樹上,骨肉斷壞,還墮镬湯中。因殺生之罪,于一日一夜中有恒河沙之生死果報。罪畢乃出,生于畜生道,豬羊雞狗短命之處,無不經曆,待受身八千萬年後,纔生于人道。雖生人道中,仍受多病、短命之報,經無量劫後遇善知識,始能受持五戒、行六度。
⑤刀山:即「刀輪地獄」,這是以刀山、刀輪懲治罪人的地獄。爲樂見他人苦惱,殺害衆生者所生之處。此獄四面皆山,山間積刀如磚,虛空中有八百萬億大刀輪,如雨滴下。罪人臨命終時,患逆氣病,心中充滿煩悶如堅石,遂有得利刀削之而快之念,獄卒應其念拿來利刀,割重病,罪人得大歡喜,絕命而生刀山間,四山一時而合,切其身。又有獄卒驅罪人登刀山,未至山頂,傷及足乃至胸,因畏獄卒,匍匐登山,獄卒以刀樹相撲,尚未死之際,有鐵狗、鐵蟲來啄。又罪人腳著鐵輪,自空而落,如是一日一夜,有六十億生死,經八千萬歲,五百世生于畜牲,複受五百世卑賤人身,遇善知識始知發心。
⑥劍樹:即「劍樹地獄」。佛教經籍記載,此地獄中,將罪人入劍林中,暴風起吹落劍樹葉,墮于其身,以致頭面身體無不傷壞。另有鐵嘴鳥啄其兩目,苦痛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複到寒冰地獄。
⑦譬如有人爲鬼所持:這一比喻即「爲鬼所持喻」,是比喻「緣力鬼所持」、「所見能說」 (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⑧譬如有人爲龍所持:這一比喻即「爲龍所持喻」或「龍宮淹久喻」,是比喻「緣力龍所持」、「念劫圓融」、「所見能說」(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⑨譬如梵宮名莊嚴藏:這一比喻即「梵宮廣現喻」,是比喻「友依報力」、「一多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⑩譬如比丘入徧處定:這一比喻即「徧處定境喻」,是比喻「定力」、「所見明了」(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11譬如有人于虛空中見幹闼婆城具足莊嚴:這一比喻即「幹城依空喻」,是比喻「性空力」、「事理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12譬如夜叉宮殿與人宮殿:這一比喻即「同處異見喻」,是比喻「法界自在力」、「隱顯自在」 (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13譬如大海:這一比喻即「海現叁千喻」,是比喻「智定無二力」、「頓現遠近」(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14譬如幻師:這一比喻即「幻現衆多喻」,是比喻「幻智自在力」、「所見純雜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八下)。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因爲獲得了不忘失憶念之力的緣故,因爲獲得了可以看見十方的清淨之眼的緣故,因爲獲得了善于觀察的無礙智的緣故,因爲獲得了諸菩薩自在智的緣故,也因爲獲得諸菩薩已經進入智地之後所具有的廣大理解的緣故,善財童子在一切樓閣的每一物中,完全看見了如此及其它無量不可思議的自在境界的諸莊嚴事。
譬如有人,在睡夢中看見種種物。這些物有:城市、村落、宮殿、園苑、山林、河池、衣服、飲食甚至一切可以藉以資生的工具。這人可以在夢中看見自身以及父母兄弟、內外親屬;也可以看見大海、須彌山,甚至一切諸天的宮殿、閻浮提等四天下之事;也可以看見其身形量廣大竟達百千由旬,房舍、衣服都完全與其配套、相稱,在白日經過無量時而不眠不寢享受安樂。從睡夢中覺醒之後,此人纔知曉這是一場夢,但是卻能夠明晰地記起所看見的情境。善財童子也是如此,因爲憑借彌勒菩薩之力所持的緣故,因爲知曉叁界之法都如同夢的緣故,因爲滅除了諸衆生所具有的狹劣想的緣故,因爲獲得了無障礙廣大理解的緣故,因爲住于諸菩薩的殊勝境界的緣故,因爲進入不可思議的方便智的緣故,所以,能夠見到如此自在的境界。
譬如有人,在即將命終的時候,看見了隨自己的業所受的報應的相狀:對于行惡業的衆生,看見了地獄、畜生、餓鬼中的所有一切衆苦境界,有時看見了獄卒手持兵杖瞪著叫罵著將自己囚執而去,也聽到號叫、悲歎之聲,有時看見了灰河地獄,有時看見了镬湯地獄,有時看見了刀山地獄,有時看了劍樹地獄,在地獄中受到了種種逼迫,忍受了種種苦惱。對于行善業的衆生,隨即就看見了一切諸天宮殿中的無量天衆以及天中的諸多采女,他們的種種衣服都具足各種裝飾,其宮殿、園林都非常美妙。身體即便是未死,而由于業的緣故可以看見如此等等事情。善財童子也是如此,憑借菩薩業不思議之力的緣故,而得以看見一切莊嚴的境界。
譬如有人,被鬼所執持,看見種種事,隨其所問,都能夠完全回答。善財童子也是如此,因爲菩薩智慧執持的緣故,看見那裏的一切諸莊嚴事,如果有問者,完全能夠回答。
譬如有人,被龍所持,自己以爲是龍,進入龍宮,盡管只停留了很短的時間,但自己以爲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善財童子也是如此,因爲住于菩薩智慧之想的緣故,因爲被彌勒菩薩加持的緣故,盡管經曆了很短的時間但卻可以看作是無量劫。
譬如梵宮,名爲「莊嚴藏」,從中完全看見了叁千世界一切諸物,不相雜亂。善財童子也是如此,在樓觀中,完全看見一切莊嚴境界盡管有種種差別,但卻不相雜亂。
譬如比丘,進入徧處定,有時行、有時停住、有時坐著、有時躺著,隨所入定,境界便顯現在面前。善財童子也是如此,進入樓觀後,一切境界都完全明了。
譬如有人,在虛空中看見幹闼婆城具足莊嚴,都完全辨別清楚,沒有如何障礙;譬如夜叉宮殿及人所居住的宮殿,二者同在一個地方而不互相混雜,各自隨著自己之業,所見都各不相同;譬如大海,從中完全看見了叁千世界中的一切形象;譬如幻師,憑借幻力的緣故,顯現出諸幻事的種種結果。善財童子也是如此,憑借彌勒菩薩威神之力的緣故,以及不可思議幻智之力的緣故,因爲能夠憑借幻智而知曉諸法的緣故,因爲獲得了諸菩薩自在之力的緣故,看見了樓閣中的一切莊嚴自在境界。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即攝神力入樓閣中,彈指作聲,告善財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聚集所現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