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偈頌即可分爲二十一部分去理解。此章爲其前五部分。第一部分二偈贊歎「佛無障礙智」,第二部分一偈贊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能入功德」(即真如無二、無動念之功德),第叁部分叁偈贊歎「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第四部分十五偈贊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即修一切障對治功德」。(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六二上)
【注釋】①佛無量壽:即阿彌陀佛。
②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
③妙喜:即妙喜世界,東方阿閦佛的世界。
④阿閦如來:全名「阿閦鞞佛」、「阿閦婆佛」,意譯爲「無動佛」、「不動佛」。往昔在距離東方千佛土出現于阿比羅提國之大日如來的所在發願,修行後,成佛于東方,其國土名「善快」,現于其土說法。
⑤香象:即「香象菩薩」,又作「香惠菩薩」、「赤色菩薩」、「不可息菩薩」,是賢劫十六尊菩薩之一。此位菩薩身出香風,在北方之香聚山說法。
⑥月覺大名稱:即「月覺菩薩」。
⑦金剛幢菩薩: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爲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以寶幢之叁昧耶標注寶雨。
⑧圓鏡:即「大圓鏡智」、「大圓鑒智」,是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爲唯識學的四智之一,由轉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得。此智是在證入佛果之時,阿賴耶識舍斷一切煩惱習氣,轉依而成的純粹的無漏智。此智能明察叁世一切諸法,萬德圓滿,無所欠缺,猶如大圓鏡之能顯現一切色像,故稱爲「大圓鏡智」。
⑨日藏:即「日藏菩薩」,爲顯教在家十六位菩薩之一。
⑩智幢菩薩:爲密教在家十六位菩薩之一。
11衆生心智業:由一切衆生之心所起的智慧産生之業。「心智」即「心」與「智」。
12無上大導師:佛的尊稱。
13般若方便願力智:即般若、方便智與願力智。
【語譯】此時,普賢菩薩的功德、智慧都圓滿具足,十分莊嚴,猶如蓮花不沾染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一切塵垢,普賢菩薩告訴諸位菩薩說:「你們應該仔細聽著,我現今想說說佛的功德海中的一滴水之相狀。」普賢菩薩隨即念說偈頌說:
「佛智廣大如同虛空,普遍存在于一切衆生之心中,完全了知世間的諸妄想,不生起種種不同的分別。一念完全知曉叁世之法,也了知一切衆生之根,譬如善巧的大幻師,可以在念念中示現出無邊無邊的事情。
「隨著衆生之心修習種種行,依靠過去諸業的誓願之力,使其所見各不相同,而佛本來就毫無動念。
「有人處處看見佛坐在獅子之座上,充滿了十方諸世界,也有些人由于其心不清淨,即便在無量劫中也不能看見佛。有人對于佛法能夠産生信解並且遠離憍慢,一經發心就可以立即見到如來;也有些人生谄诳不淨之心,即便在億劫尋求佛也是難于遇到佛的。有的人在一切處聽到佛的聲音,佛的聲音美妙使其心中充滿喜悅;也有的人即便在百千萬億劫中,由于其心不淨的緣故卻不能聽聞佛的聲音。
「有人看見清淨的大菩薩,充滿了叁千大千界,都已經具足普賢行,如來在其中俨然而坐。有的人看到這一世界奇妙無比,是佛在無量劫中嚴淨的結果;毗盧遮那佛最爲殊勝受衆生尊敬,在此世界中覺悟成就菩提。有的人看見蓮花勝妙的國土,賢首如來住于其中,有無量的菩薩衆圍繞著,都完全勤奮地修習普賢行。也有的人看見無量壽佛,觀音菩薩等圍繞著,都完全已經住于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也有的看見此叁千界,種種莊嚴猶如妙喜世界,阿閦如來住于在其中,還有香象諸菩薩。有的人看見月覺大菩薩,與金剛幢菩薩等,住于如同大圓鏡般美妙莊嚴、普徧十方的清淨國土。有的人看見日藏菩薩爲世間所尊敬,住于善光明清淨土,與灌頂諸地的諸位菩薩,充徧十方而爲衆生說法。有的則看見金剛大焰佛,與智幢菩薩一起,周行一切廣大國土,爲衆生說法而除滅遮蔽衆生的障礙。佛的每一毛端都是不可說的,諸佛具足叁十二相,菩薩眷屬共同圍繞著,佛宣說種種說以濟度衆生。也有人觀見佛的每一毛孔,具足莊嚴廣大國土,無量如來都在其中,清淨佛子都充滿其中。也有人看見一微塵之內,具有恒沙數的佛國土,有無量菩薩完全充滿其中,在不可說劫中修習諸行。也有人看見一毛端處,無量塵沙數的諸國土海中,因種種業而生起各各差別,毗盧遮那佛在其中旋轉*輪。有人看見世界不清淨,有人看見世界是清淨的珍寶所組成,如來住壽無量時,直至涅槃諸相顯現出來。佛普徧十方諸世界,示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隨著諸位衆生的心之智慧之業,無一不得到化度並且使其得到清淨。如此無上的大導師,充滿十方諸國土,示現出種種神通之力,我只是說出一點點讓你們仔細聽一聽。
「有人看見釋迦成就佛道,已經經曆了不可思議的劫數;有人看見他現今纔成爲菩薩,在十方利益諸多衆生。也有人看見這位釋迦族的獅子,供養一切諸佛修行佛道;有人看見他是人中最勝尊的,顯現出種種力、種種神通之事。有人看見他修習布施、持戒,修習忍,修習精進,修習諸禅,修習般若、方便願力智,如此等等都隨著衆生之心而都示現出來。
「或見究竟波羅蜜,或見安住于諸地,總持叁昧神通智,如是悉現無不盡。或現修行無量劫,住于菩薩堪忍位①;或現住于不退地②,或現法水灌其頂。或現梵釋護世身,或現剎利婆羅門,種種色相所莊嚴,猶如幻師現衆像。
「或現兜率始降神,或見宮中受嫔禦,或見棄舍諸榮樂,出家離俗行學道。或見始生或見滅,或見出家學異行,或見坐于菩提樹,降伏魔軍成正覺。或有見佛始涅槃,或見起塔徧世間,或見塔中立佛像,以知時故如是現。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于安樂剎。或見無量億千劫,作佛事已入涅槃;或見今始成菩提,或見正修諸妙行。或見如來清淨月,在于梵世及魔宮,自在天宮化樂宮,示現種種諸神變。或見在于兜率宮,無量諸天共圍繞,爲彼說法令歡喜,悉共發心供養佛。或見住在夜摩天,忉利護世龍神處,如是一切諸宮殿,莫不于中現其像。于彼然燈世尊所,散華布發爲供養,從是了知深妙法,恒以此道化群生。或有見佛久涅槃,或見初始成菩提;或見住于無量劫,或見須臾即滅度。身相光明與壽命,智慧菩提及涅槃,衆會所化威儀聲,如是一一皆無數。或現其身極廣大,譬如須彌大寶山;或見跏趺不動搖,充滿無邊諸世界。或見圓光一尋量,或見千萬億由旬,或見照于無量土,或見充滿一切剎。或見佛壽八十年,或壽百千萬億歲,或住不可思議劫,如是展轉倍過此。佛智通達淨無礙,一念普知叁世法,皆從心識因緣起,生滅無常無自性。于一剎中成正覺,一切剎處悉亦成,一切入一一亦爾,隨衆生心皆示現。
「如來住于無上道,成就十力四無畏;具足智慧無所礙,轉于十二行*輪③。了知苦集及滅道,分別十二因緣法④;法義樂說辭無礙⑤,以是四辯廣開演。諸法無我無有相,業性不起亦無失,一切遠離如虛空,佛以方便而分別。如來如是轉*輪,普震十方諸國土,宮殿山河悉搖動,不使衆生有驚怖。如來普演廣大音,隨其根欲皆令解,悉使發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或聞施戒忍精進,禅定般若方便智,或聞慈悲及喜舍,種種音辭各差別。或聞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及覺道,諸念神通止觀等,無量方便諸法門。龍神八部人非人,梵釋護世諸天衆,佛以一音爲說法,隨其品類皆令解。若有貪欲瞋恚癡,忿覆悭嫉及憍谄⑥,八萬四千煩惱異,皆令聞說彼治法。若未具修白淨法,令其聞說十戒行;已能布施調伏人,令聞寂滅涅槃音。若人志劣無慈愍,厭惡生死自求離;令其聞說叁脫門,使得出苦涅槃樂。若有自性少諸欲,厭背叁有求寂靜;令其聞說諸緣起,依獨覺乘而出離。若有清淨廣大心,具足施戒諸功德,親近如來具慈愍,令其聞說大乘音。或有國土聞一乘,或二或叁或四五⑦,如是乃至無有量,悉是如來方便力。涅槃寂靜未曾異,智行勝劣有差別;譬如虛空體性一,鳥飛遠近各不同。佛體音聲亦如是,普徧一切虛空界,隨諸衆生心智殊,所聞所見各差別。佛以過去修諸行,能隨所樂演妙音,無心計念此與彼,我爲誰說誰不說。如來面門放大光,具足八萬四千數;所說法門亦如是,普照世界除煩惱。
「具足清淨功德智,而常隨順叁世間,譬如虛空無染著,爲衆生故而出現。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壽處于世;雖順世間如是現,體性清淨同虛空。一切國土無有邊,衆生根欲亦無量;如來智眼皆明見,隨所應化示佛道。
「究竟虛空十方界,所有人天大衆中,隨其形相各不同,佛現其身亦如是。若在沙門大衆會,剃除須發服袈裟,執持衣缽護諸根,令其歡喜息煩惱。若時親近婆羅門,即爲示現羸瘦身,執杖持瓶恒潔淨,具足智慧巧談說。吐故納新自充飽,吸風飲露無異食⑧,若坐若立不動搖,現斯苦行摧異道。
「或持彼戒爲世師,善達醫方等諸論,書數天文地衆相,及身休咎無不了。深入諸禅及解脫,叁昧神通智慧行,言談諷詠共嬉戲,方便皆令住佛道。
【章旨】此章贊歎毗盧遮那之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中的第七種至十二種功德。九十五偈中的第六部分叁偈贊歎「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第七部分十六偈贊歎「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第八部分十八偈贊歎「安立正法功德」,第九部分叁偈贊歎「授記功德」,第十部分四偈贊歎「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第十一部分二偈贊歎「斷一切疑功德」,第十二部分九偈贊歎「令入種種行功德」。(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六二中至九六二下)
【注釋】①堪忍位:即「堪忍地」。天臺宗以爲是指菩薩十地中之初地「歡喜地」。但據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載,修行者已得四念處,則住于堪忍地中,能堪忍貪欲、恚、癡,亦能堪忍寒熱、饑渴、蚊虻、蚤虱、暴風、惡觸、種…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