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

  

《华严经》卷七十  入法界品之十一

  

【题解】

  本卷为《入法界品》的「末会」中的第三十六会,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三十五参「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会」的内容。

  善财童子在前往找寻「普救众生妙德夜神」的路上,仔细反思喜目观察夜神的教诲,发亲近善知识的大愿。此时,善财童子又得到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所发「智灯普照清净幢」大光明的加持,获得究竟清净轮三昧,因此三昧而得以仔细观察世间,并且看到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救度众生的大用神力。善财童子看到如此景象,佩服至极,便虔诚礼拜。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恢复本形,但不舍其神力。善财童子向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此解脱法门的名称,二是获得这一解脱法门的修行时间,三是修成这一法门的因缘。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先就这三个问题从总体上做了回答,然后分层对其作了回答。

  此法门的全名为「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而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历经无数劫方纔证得这一法门。在过去很久之前,有一名为「圆满清净」的劫,劫中有一名「毗卢遮那大威德」的世界。此世界东侧,有一名「宝灯华幢」的四天下。此天下的阎浮提内,有一名为「宝华灯」的国土。此土有一名「毗卢遮那妙宝莲华髻王」的转轮王。此转轮王有一名「圆满面」的妃子,此妃有一名为「普智焰妙德眼」的女儿。此土众生互相诋毁,其所有的乐事都在减损。在「宝华灯幢」国土之国都的城北一棵名为「普光法云音幢」的菩提树下,有一位名为「普智宝焰妙德幢」的佛出世。从此佛出世之前的一万年起,有一朵大莲华不断放出光明。普智宝焰妙德幢如来在此菩提树下出世显相,旋转*轮,使无量众生、声闻、缘觉、菩萨得到利益。普贤菩萨化现妙身,告诉此国土的转轮王,此城外的菩提树下有佛出世。于是,此国王带领其部众前往佛所在的道场拜佛问法。转轮王之女普智焰妙德眼因将自己的庄严具献给佛而得以看见佛所显现出来的大用,使其心清净。普智宝焰妙德幢王如来为转轮王、王女以及其他会众演说《一切如来转*轮经》。此王女获得三昧益、大心益以及发心调伏众生益。

  普救众生妙德夜神给善财童子说,当时的那位普智焰妙德眼童女就是自己的前身。在「圆满清净」劫之前的十大劫,此童女在普贤菩萨的激励下因修补莲花座上的破损佛像而发菩提心。后来,童女经普贤菩萨引导拜见妙德幢佛,解身璎珞,散佛供养,闻佛说法,最终获得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在毗卢遮那大威德世界圆满清净劫得法之后,又在『大光』劫供养诸佛,继续修行。由于诸劫的修行,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最终获得此「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法门,获得一切智。

  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又向善财童子举荐「寂静音海」夜神,嘱咐善财童子前去拜访。善财童子于是告别普救众生妙德夜神继续求法。普救众生妙德夜神给善财童子宣讲的「菩萨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法门,是进入「十地」之第四地「焰慧地」的方法。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菩萨至此位安住于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因此名之为「焰慧地」。

  

善财童子第三十五参: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会

  尔时,善财童子于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所,闻普喜幢解脱门,信解趣入,了知随顺,思惟修习,念善知识所有教诲,心无暂舍,诸根不散,一心愿得见善知识,普于十方勤求匪懈,愿常亲近生诸功德,与善知识同一善根,得善知识巧方便行,依善知识入精进海,于无量劫常不远离。作是愿已,往诣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所。

  时,彼夜神为善财童子示现菩萨调伏众生解脱神力,以诸相、好庄严其身,于两眉间放大光明,名「智灯普照清净幢」,无量光明以为眷属,其光普照一切世间。照世间已,入善财顶,充满其身。善财尔时即得「究竟清净轮三昧」①。

  【章旨】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三十五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三十六会。善财童子在前往找寻「普救众生妙德夜神」的路上,仔细反思喜目观察夜神的教诲,发亲近善知识的大愿。此时,善财童子又得到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所发「智灯普照清净幢」大光明的加持,获得究竟清净轮三昧。

  【注释】①究竟清净轮三昧:关于此三昧,澄观解释说:「三业、六根皆离障故,云『究竟清净』,即净智圆满,摧障为『轮』故所见无碍。」(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三中)

  【语译】这时,善财童子在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所听闻普喜幢解脱门之后,信解趣入,了知随顺,思惟修习,记忆善知识所有的教诲,心无片刻舍弃远离,诸根不散,一心希望得见善知识,完全在十方勤求不懈,希望常常亲近善知识而产生诸功德,希望与善知识拥有同样的善根,获得善知识巧方便之行,依照善知识所敎导进入精进之海,在无量劫常常不远离。发这一大愿之后,善财童子前往普救众生妙德夜神的住所。

  这时,那位普救众生妙德夜神为善财童子示现出菩萨调伏众生解脱的神力,以诸相、好庄严自己之身,在两眉间之间放出名为「智灯普照清净幢」的大光明,无量光明作为眷属,其光普照一切世间。完整地照耀世间之后,其光从善财童子的头顶一直充满其全身。顿时,善财童子获得了究竟清净轮三昧。

  得此三昧已,悉见二神两处中间,所有一切地尘、水尘及以火尘,金刚摩尼众宝微尘,华、香、璎珞诸庄严具,如是一切所有微尘,一一尘中各见佛剎微尘数世界成坏。及见一切地、水、火、风诸大①积聚。亦见一切世界接连,皆以地轮任持②而住。种种山海、种种河池、种种树林、种种宫殿,所谓:天宫殿、龙宫殿、夜叉宫殿,乃至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宫殿屋宅,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一切住处,诸趣轮转,生死往来,随业受报,各各差别,靡不悉见。

  又见一切世界差别。所谓:或有世界杂秽,或有世界清净,或有世界趣杂秽,或有世界趣清净,或有世界杂秽清净,或有世界清净杂秽,或有世界一向清净,或有世界其形平正,或有覆住,或有侧住。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趣中,悉见此普救众生夜神,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诸众生形貌、言辞、行解差别,以方便力普现其前,随宜化度,令地狱众生免诸苦毒,令畜生众生不相食啖,令饿鬼众生无有饥渴,令诸龙等离一切怖,令欲界众生离欲界苦,令人趣众生离暗夜怖、毁呰怖、恶名怖、大众怖、不活怖、死怖、恶道怖、断善根怖、退菩提心怖、遇恶知识怖、离善知识怖、堕二乘地怖、种种生死怖、异类众生同住怖、恶时受生怖③、恶种族中受生怖、造恶业怖、业烦恼障④怖、执着诸想系缚怖⑤,如是等怖悉令舍离。

  又见一切众生,卵生⑥、胎生⑦、湿生⑧、化生⑨,有色⑩、无色11,有想12、无想13,非有想非无想14,普现其前,常勤救护,为成就菩萨大愿力故,深入菩萨三昧力故,坚固菩萨神通力故,出生普贤行愿力故,增广菩萨大悲海故,得普覆众生无碍大慈故,得普与众生无量喜乐故,得普摄一切众生智慧方便故,得菩萨广大解脱自在神通故,严净一切佛剎故,觉了一切诸法故,供养一切诸佛故,受持一切佛教故,积集一切善根修一切妙行故,入一切众生心海而无障碍故,知一切众生诸根教化成熟故,净一切众生信解除其恶障故,破一切众生无知黑暗故,令得一切智清净光明故。

  【章旨】善财童子获得「究竟清净轮三昧」后得以仔细观察世间,并且看到普救众生妙德夜神救度众生的大用神力。

  【注释】①地水火风诸大:即地、水、火、风「四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

  ②地轮任持:佛教认为,世间之地层是由五轮支持而存在的,最上方为地轮,所以说地层是由地轮支橕的。地层由地、水、风、空之四轮而成,最下为空轮,空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地轮,地轮即金轮际也。

  ③恶时受生怖:指对于在恶行盛之时转生的恐惧。

  ④业烦恼障怖:指对于业障中的「烦恼障」的恐惧。业障,指能障圣道及圣道加行善根之业;烦恼障为三障(烦恼、业、报)或五障(烦恼、业、生、法、所知)之首。

  ⑤执着诸想系缚怖:指对于众生之身心因为被烦恼、妄想或外界事物所束缚而失去自由并且长时流转于生死之中的恐怖。诸想,「想」指外界的境象作用于心中所产生的精神作用。「想」有「六想」、「三想」之分。六想,为依据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产生的眼想、耳想、鼻想、舌想、身想、意想。依所缘境之大、小、无量之别,而有「大想」、「小想」、「无量想」等三想。依所缘之境的善恶又分为,「欲想」(贪欲想)、「瞋想」(瞋恚想)、「害想」(杀害想)等「三不善想」或「三恶想」,以及与之相反的「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等「三善想」。

  ⑥卵生:指由卵殻出生的众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⑦胎生:又作「腹生」,指从母胎而出生者,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⑧湿生: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指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的生命,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⑨化生:指无所依托而忽有的生命,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都是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⑩有色:指欲界与色界中具有色身的众生。

  11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

  12有想: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的有情众生。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