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痴火者,沃以定水,使得清凉;多懮恼者,慰喻使安;系有狱者,晓诲令出;入见网者,开以智剑;住界城14者,示诸脱门15;在险难者,导安隐处;惧结贼16者,与无畏法;堕恶趣者,授慈悲手;拘害蕴17者,示涅槃城;界蛇所缠18,解以圣道;着于六处空聚落19者,以智慧光引之令出;住邪济20者,令入正济;近恶友者,示其善友;乐凡法者,诲以圣法;着生死者,令其趣入一切智城。
「诸仁者!此长者子,恒以此行救护众生,发菩提心未尝休息,求大乘道曾无懈倦,饮诸法水不生厌足,恒勤积集助道之行,常乐清净一切法门,修菩萨行不舍精进,成满诸愿善行方便,见善知识情无厌足,事善知识身不疲懈,闻善知识所有教诲常乐顺行未曾违逆。
「诸仁者!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为希有;若发心已,又能如是精进方便集诸佛法,倍为希有;又能如是求菩萨道,又能如是净菩萨行,又能如是事善知识,又能如是如救头然,又能如是顺知识教,又能如是坚固修行,又能如是集菩提分,又能如是不求一切名闻利养21,又能如是不舍菩萨纯一之心,又能如是不乐家宅、不着欲乐、不恋父母亲戚知识,但乐追求菩萨伴侣,又能如是不顾身命,唯愿勤修一切智道,应知展转倍更难得。
「诸仁者!余诸菩萨经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剎,则能化众生,则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诸行,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则能超出一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则能清净诸菩萨道,则能具足普贤诸行。」
【章旨】弥勒菩萨指着善财童子向会众作介绍,并且高度赞扬善财童子发菩提心、修习菩萨行的功德。
【注释】①福城:善财童子的家乡及善财童子参见文殊菩萨的地方。
②一百一十善知识已:关于此处所言的善财童子已经经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的问题,古来有许多解释。晋译《华严经》在「一百一十善知识」后没有「已」字,因而法藏解释为五十五位善知识各自具有主伴,成一百一十位。因唐译在「一百一十善知识」后有「已」字,因此,澄观不同意法藏的解释,而提供了一种以义理象征为理路的解释。澄观说:「然,下复云『百一十城』,又云『过百一十由旬』,皆言『百一十』者,有所表故。谓除佛位取其证入十地、等觉为百一十,一中具十故;亦显位位十十相融,设有三贤亦唯具十,若合等觉属十地胜进,则开十信为一故。进退行布及与圆融,皆顺百一十言。」(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七上)
③擐大悲甲:披上大悲的铠甲。
④趣轮:即六道之生死轮回。
⑤贪鞅:贪欲的束缚。鞅,本来是指套在马头上的皮带,用以束缚马匹。
⑥想宅:「想」之住宅,意思为「想」的基础、根源。
⑦慢幢:傲慢之薪高举,犹如幢之高高飘扬。幢,又作「宝幢」、「天幢」、「法幢」,为旗的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
⑧睡盖:即「睡眠之盖」。佛教以为,众生被睡眠烦恼所覆盖,不能通达佛法,因而沈沦于三界,无有出离之期。
⑨有流:又作「有暴流」,为四流之一。有,谓因果不无;流,谓流而不返。指「色界」与「无色界」的一切诸惑,但不包含「见惑」及「无明惑」,也就是指贪、慢等「思惑」。因为由此「思惑」,能使众生流转于「色界」与「无色界」,不能出离生死,故称「有流」。
⑩谄幻:指心曲不真,将自己本心隐藏而对他人却故意装出顺从之心理作用,与「讨好」、「阿曲」、「谄曲」的意义相同。因为「谄」往往是以不真实的东西来眩惑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佛教中将其称之为「谄幻」。
11四流:即「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有情众生因为此四种法而在六道之中漂流不息,因此而名之为「流」。「见流」是指欲界、色界、五色界等三界的「见惑」。「欲流」是指欲界除过「见」与「无明」之外的一切诸惑。「有流」,是指欲界、色界除过「见」与「无明」之外的一切诸惑。「无明流」则是指三界的「无明」。
12见泥:各种邪见如同污泥将众生吸陷于其中,使其轮回不休。
13婴烦恼重病:被烦恼所染污的重病所缠绕、困扰。
14界城:据澄观的解释,「界城」即「十八界」,因为「一一根、境、识中别别解脱故。」(澄观《华严经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七中)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和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有「差别」、「体性」、「原因」等意义,十八界就是把宇宙诸法分析成这十八种要素。也就是说,宇宙诸法是由根、境、识所构成的,而根、境、识三者各有区别又有联系。
16结贼:烦恼能为害智慧,故喻之为「贼」。结,「烦恼」的别名。
17拘害蕴:五蕴能够拘禁、限制众生,因此称「五蕴」为「拘害蕴」。
18界蛇所缠:指被「十八界」所纠缠。佛教以为,世间诸法归根到底是由「根」、「境」、「识」三者之和合而产生的,众生由于执持由此而形成的诸法为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存在,纔会沈溺于六道轮回之中,而解脱这一切的基本途径就是从「六根」的清净开始。
19六处空聚落:众生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依假名和合而并无实际之主体存在,如同无人之村落。
20邪济:以不正当方式去济度众生。
21名闻利养:即「名利」,是指名声远闻与以利养身之意,也就是指欲求名声远闻及贪求财富之利益。
【语译】这时,弥勒菩萨观察了一切道场众会,指着善财童子而这样说道:「诸位仁者!你们看到的这位长者之子,现今是在向我请教菩萨行的各种功德吗?诸位仁者!这位长者之子,勇猛精进,志愿专一无杂,深心坚固,永远不退转,具有殷切的希望,就如同救助头发已经燃烧起来的自己一样,求法之心从来没有厌恶和满足的时候。他乐于拜见善知识,亲近供养善知识,到处寻求善知识,承事善知识并向其请问佛法。诸位仁者!这位长者之子,曾经在福城受到文殊菩萨的指教,展转南行寻找善知识,拜见经见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之后,来到了我的住所,其间未曾有过一念的疲倦与懈怠。
「诸位仁者!这位长者之子甚为难得稀有,他趣向大乘,凭借其所具有的大智慧,发起大勇猛,披上大悲的铠甲,以大慈心救护众生,修行大精进波罗蜜行,作为大商主而救护诸众生,制造大法船而使众生渡过诸有之海,他住于大道,聚集大法宝,修习一切广大的助道之法。如此之人,难于得闻,难于遇见,难得亲近、同居、共行。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位长者之子发心救护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解脱诸苦,超越诸恶道,远离一切危险与困境,破除无明的黑暗,出离生死之旷野,息灭六道的轮转,度过恶魔的境界,不执着世间之法,出离欲望之淤泥,断绝贪欲之束缚,解开邪见的系缚,毁坏想宅,断绝迷途,摧破傲慢之幢,拔出疑惑之箭,撤除睡眠之盖,撕裂爱欲之网,灭除无明,渡过有流,远离谄幻,使心中的污垢得到清净,断绝无明之惑,出离生死的流转。
「诸位仁者!这位长者之子,为那些漂泊在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等四流之上的众生制造出巨大的法船;为那些被见泥所没溺的众生,建立起巨大的法桥;为那些被无明之黑暗所昏昧迷惑的众生,点燃巨大的智慧之灯;为那些行走于生死旷野的众生,开示圣道;为那些被重病所纠缠的众生,调制出法药;为那些遭受生、老、死苦的众生,给予甘露让其饮下,使其得到安宁稳定;为那些进入贪、恚、痴之大火堆的众生,浇以禅定之水,使其得到清凉;为那些懮愁、苦恼甚多的众生,给予抚慰使其安定;为那些被关在牢狱之中的众生,给予教诲使其出离牢狱;为那些进入邪见之网的众生,以智慧之剑斩断罗网;为那些住于三界之城垣中的众生,给其示现一切解脱法门;将那些处在危险和困境之中的众生,引导到安全稳定的地方;为那些惧怕『结』之贼的众生,给与无畏之法;为那些堕入恶道的众生,伸出慈悲之手;为那些被危害甚大的五蕴所拘禁的众生,示现出涅槃之城;为那些被三界之蛇所纠缠的众生,讲解圣道;为那些着于六根这一空聚落的众生,给予智慧之光,引导其走出来;指点那些住于邪恶的济度的众生,使其进入正确的济度方式;为那些亲近恶友的众生,晓示其应该亲近善友;为那些乐于凡人之法的众生,教以圣者之法;为那些执着生死的众生,使其趣入一切智之城。
「诸位仁者!这位长者之子,一直以这些行为救护众生,发菩提心而未尝休息,求取大乘道而从无懈怠、厌倦,饮诸法水而从未产生厌恶与满足,一直勤于积集助道之行,常常以清净一切法门为乐,修习菩萨行而从不舍弃精进,成就满足诸愿,善行一切方便,拜见善知识而从内心深处从不产生厌恶与满足,侍奉善知识而身体从不疲倦懈怠,听闻善知识的所有教诲而常常乐于顺行未曾有所违逆。
「诸位仁者!如果有众生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本身就是非常稀少的;如果发心之后,又能如此精进不懈怠,以善巧方便聚集诸佛之法,更是加倍希有;又能如此求菩萨道,又能如此清净菩萨行,又能如此侍奉善知识,又能如此如同救灭自己头发上燃烧的火一样急迫地修行,又能如此顺从善知识的教诲,又能如此坚固地修行,又能如此聚集菩提分,又能如此不求一切名闻利养,又能如此不舍弃菩萨纯一之心,又能如此不乐于自己的家宅、不执着欲望和快乐、不挂恋父母、亲戚、善知识,只是乐于追求菩萨伴侣,又能如此不顾身命,只是希望勤奋修习一切智…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