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癡火者,沃以定水,使得清涼;多懮惱者,慰喻使安;系有獄者,曉誨令出;入見網者,開以智劍;住界城14者,示諸脫門15;在險難者,導安隱處;懼結賊16者,與無畏法;墮惡趣者,授慈悲手;拘害蘊17者,示涅槃城;界蛇所纏18,解以聖道;著于六處空聚落19者,以智慧光引之令出;住邪濟20者,令入正濟;近惡友者,示其善友;樂凡法者,誨以聖法;著生死者,令其趣入一切智城。
「諸仁者!此長者子,恒以此行救護衆生,發菩提心未嘗休息,求大乘道曾無懈倦,飲諸法水不生厭足,恒勤積集助道之行,常樂清淨一切法門,修菩薩行不舍精進,成滿諸願善行方便,見善知識情無厭足,事善知識身不疲懈,聞善知識所有教誨常樂順行未曾違逆。
「諸仁者!若有衆生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爲希有;若發心已,又能如是精進方便集諸佛法,倍爲希有;又能如是求菩薩道,又能如是淨菩薩行,又能如是事善知識,又能如是如救頭然,又能如是順知識教,又能如是堅固修行,又能如是集菩提分,又能如是不求一切名聞利養21,又能如是不舍菩薩純一之心,又能如是不樂家宅、不著欲樂、不戀父母親戚知識,但樂追求菩薩伴侶,又能如是不顧身命,唯願勤修一切智道,應知展轉倍更難得。
「諸仁者!余諸菩薩經于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乃能親近諸佛菩提;此長者子,于一生內,則能淨佛剎,則能化衆生,則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則能成就諸波羅蜜,則能增廣一切諸行,則能圓滿一切大願,則能超出一切魔業,則能承事一切善友,則能清淨諸菩薩道,則能具足普賢諸行。」
【章旨】彌勒菩薩指著善財童子向會衆作介紹,並且高度贊揚善財童子發菩提心、修習菩薩行的功德。
【注釋】①福城:善財童子的家鄉及善財童子參見文殊菩薩的地方。
②一百一十善知識已:關于此處所言的善財童子已經經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的問題,古來有許多解釋。晉譯《華嚴經》在「一百一十善知識」後沒有「已」字,因而法藏解釋爲五十五位善知識各自具有主伴,成一百一十位。因唐譯在「一百一十善知識」後有「已」字,因此,澄觀不同意法藏的解釋,而提供了一種以義理象征爲理路的解釋。澄觀說:「然,下複雲『百一十城』,又雲『過百一十由旬』,皆言『百一十』者,有所表故。謂除佛位取其證入十地、等覺爲百一十,一中具十故;亦顯位位十十相融,設有叁賢亦唯具十,若合等覺屬十地勝進,則開十信爲一故。進退行布及與圓融,皆順百一十言。」(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七上)
③擐大悲甲:披上大悲的铠甲。
④趣輪:即六道之生死輪回。
⑤貪鞅:貪欲的束縛。鞅,本來是指套在馬頭上的皮帶,用以束縛馬匹。
⑥想宅:「想」之住宅,意思爲「想」的基礎、根源。
⑦慢幢:傲慢之薪高舉,猶如幢之高高飄揚。幢,又作「寶幢」、「天幢」、「法幢」,爲旗的一種,用以莊嚴佛菩薩及道場。
⑧睡蓋:即「睡眠之蓋」。佛教以爲,衆生被睡眠煩惱所覆蓋,不能通達佛法,因而沈淪于叁界,無有出離之期。
⑨有流:又作「有暴流」,爲四流之一。有,謂因果不無;流,謂流而不返。指「色界」與「無色界」的一切諸惑,但不包含「見惑」及「無明惑」,也就是指貪、慢等「思惑」。因爲由此「思惑」,能使衆生流轉于「色界」與「無色界」,不能出離生死,故稱「有流」。
⑩谄幻:指心曲不真,將自己本心隱藏而對他人卻故意裝出順從之心理作用,與「討好」、「阿曲」、「谄曲」的意義相同。因爲「谄」往往是以不真實的東西來眩惑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佛教中將其稱之爲「谄幻」。
11四流:即「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有情衆生因爲此四種法而在六道之中漂流不息,因此而名之爲「流」。「見流」是指欲界、色界、五色界等叁界的「見惑」。「欲流」是指欲界除過「見」與「無明」之外的一切諸惑。「有流」,是指欲界、色界除過「見」與「無明」之外的一切諸惑。「無明流」則是指叁界的「無明」。
12見泥:各種邪見如同汙泥將衆生吸陷于其中,使其輪回不休。
13嬰煩惱重病:被煩惱所染汙的重病所纏繞、困擾。
14界城:據澄觀的解釋,「界城」即「十八界」,因爲「一一根、境、識中別別解脫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七中)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和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發生認識之功能),及其所對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爲認識之對象),以及感官(六根)緣對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合爲十八種,稱爲十八界。「界」有「差別」、「體性」、「原因」等意義,十八界就是把宇宙諸法分析成這十八種要素。也就是說,宇宙諸法是由根、境、識所構成的,而根、境、識叁者各有區別又有聯系。
16結賊:煩惱能爲害智慧,故喻之爲「賊」。結,「煩惱」的別名。
17拘害蘊:五蘊能夠拘禁、限製衆生,因此稱「五蘊」爲「拘害蘊」。
18界蛇所纏:指被「十八界」所糾纏。佛教以爲,世間諸法歸根到底是由「根」、「境」、「識」叁者之和合而産生的,衆生由于執持由此而形成的諸法爲真實的、永恒不變的存在,纔會沈溺于六道輪回之中,而解脫這一切的基本途徑就是從「六根」的清淨開始。
19六處空聚落:衆生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依假名和合而並無實際之主體存在,如同無人之村落。
20邪濟:以不正當方式去濟度衆生。
21名聞利養:即「名利」,是指名聲遠聞與以利養身之意,也就是指欲求名聲遠聞及貪求財富之利益。
【語譯】這時,彌勒菩薩觀察了一切道場衆會,指著善財童子而這樣說道:「諸位仁者!你們看到的這位長者之子,現今是在向我請教菩薩行的各種功德嗎?諸位仁者!這位長者之子,勇猛精進,志願專一無雜,深心堅固,永遠不退轉,具有殷切的希望,就如同救助頭發已經燃燒起來的自己一樣,求法之心從來沒有厭惡和滿足的時候。他樂于拜見善知識,親近供養善知識,到處尋求善知識,承事善知識並向其請問佛法。諸位仁者!這位長者之子,曾經在福城受到文殊菩薩的指教,展轉南行尋找善知識,拜見經見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識之後,來到了我的住所,其間未曾有過一念的疲倦與懈怠。
「諸位仁者!這位長者之子甚爲難得稀有,他趣向大乘,憑借其所具有的大智慧,發起大勇猛,披上大悲的铠甲,以大慈心救護衆生,修行大精進波羅蜜行,作爲大商主而救護諸衆生,製造大法船而使衆生渡過諸有之海,他住于大道,聚集大法寶,修習一切廣大的助道之法。如此之人,難于得聞,難于遇見,難得親近、同居、共行。爲什麼這麼說呢?這位長者之子發心救護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解脫諸苦,超越諸惡道,遠離一切危險與困境,破除無明的黑暗,出離生死之曠野,息滅六道的輪轉,度過惡魔的境界,不執著世間之法,出離欲望之淤泥,斷絕貪欲之束縛,解開邪見的系縛,毀壞想宅,斷絕迷途,摧破傲慢之幢,拔出疑惑之箭,撤除睡眠之蓋,撕裂愛欲之網,滅除無明,渡過有流,遠離谄幻,使心中的汙垢得到清淨,斷絕無明之惑,出離生死的流轉。
「諸位仁者!這位長者之子,爲那些漂泊在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等四流之上的衆生製造出巨大的法船;爲那些被見泥所沒溺的衆生,建立起巨大的法橋;爲那些被無明之黑暗所昏昧迷惑的衆生,點燃巨大的智慧之燈;爲那些行走于生死曠野的衆生,開示聖道;爲那些被重病所糾纏的衆生,調製出法藥;爲那些遭受生、老、死苦的衆生,給予甘露讓其飲下,使其得到安甯穩定;爲那些進入貪、恚、癡之大火堆的衆生,澆以禅定之水,使其得到清涼;爲那些懮愁、苦惱甚多的衆生,給予撫慰使其安定;爲那些被關在牢獄之中的衆生,給予教誨使其出離牢獄;爲那些進入邪見之網的衆生,以智慧之劍斬斷羅網;爲那些住于叁界之城垣中的衆生,給其示現一切解脫法門;將那些處在危險和困境之中的衆生,引導到安全穩定的地方;爲那些懼怕『結』之賊的衆生,給與無畏之法;爲那些墮入惡道的衆生,伸出慈悲之手;爲那些被危害甚大的五蘊所拘禁的衆生,示現出涅槃之城;爲那些被叁界之蛇所糾纏的衆生,講解聖道;爲那些著于六根這一空聚落的衆生,給予智慧之光,引導其走出來;指點那些住于邪惡的濟度的衆生,使其進入正確的濟度方式;爲那些親近惡友的衆生,曉示其應該親近善友;爲那些樂于凡人之法的衆生,教以聖者之法;爲那些執著生死的衆生,使其趣入一切智之城。
「諸位仁者!這位長者之子,一直以這些行爲救護衆生,發菩提心而未嘗休息,求取大乘道而從無懈怠、厭倦,飲諸法水而從未産生厭惡與滿足,一直勤于積集助道之行,常常以清淨一切法門爲樂,修習菩薩行而從不舍棄精進,成就滿足諸願,善行一切方便,拜見善知識而從內心深處從不産生厭惡與滿足,侍奉善知識而身體從不疲倦懈怠,聽聞善知識的所有教誨而常常樂于順行未曾有所違逆。
「諸位仁者!如果有衆生能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這本身就是非常稀少的;如果發心之後,又能如此精進不懈怠,以善巧方便聚集諸佛之法,更是加倍希有;又能如此求菩薩道,又能如此清淨菩薩行,又能如此侍奉善知識,又能如此如同救滅自己頭發上燃燒的火一樣急迫地修行,又能如此順從善知識的教誨,又能如此堅固地修行,又能如此聚集菩提分,又能如此不求一切名聞利養,又能如此不舍棄菩薩純一之心,又能如此不樂于自己的家宅、不執著欲望和快樂、不挂戀父母、親戚、善知識,只是樂于追求菩薩伴侶,又能如此不顧身命,只是希望勤奮修習一切智…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