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P34

  ..续本文上一页行①。何等为十?所谓:依善知识故,得广大胜解故,得清净欲乐故,集一切福智故,于诸佛所听闻法故,心恒不舍三世佛②故,同于一切菩萨行故,一切如来所护念故,大悲妙愿皆清净故,能以智力普断一切诸生死故。是为十。若诸菩萨成就此法,则能圆满因陀罗网普智光明菩萨之行。

  「佛子!若菩萨亲近善知识,则能精进不退修习出生无尽佛法。佛子!菩萨以十种法,承事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于自身命无所顾惜,于世乐具心不贪求,知一切法性皆平等,永不退舍一切智愿,观察一切法界实相,心恒舍离一切有海,知法如空心无所依,成就一切菩萨大愿,常能示现一切剎海,净修菩萨无碍智轮。佛子!应以此法承事一切诸善知识,无所违逆。」

  尔时,释迦瞿波女,欲重明此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③言:

  「菩萨为利诸群生,正念亲承善知识,敬之如佛心无怠,此行于世『帝网行』。胜解广大如虚空,一切三世悉入中,国土众生佛皆尔,此是『普智光明行』。志乐如空无有际,永断烦恼离诸垢,一切佛所修功德,此行于世『身云行』。菩萨修习一切智,不可思议功德海,净诸福德智慧身,此行于世『不染行』。一切诸佛如来所,听受其法无厌足,能生实相智慧灯,此行于世『普照行』。十方诸佛无有量,一念一切悉能入,心恒不舍诸如来,此向菩提『大愿行』。能入诸佛大众会,一切菩萨三昧海,愿海及以方便海,此行于世『帝网行』。一切诸佛所加持,尽未来际无边劫,处处修行普贤道,此是菩萨『分身行④』。见诸众生受大苦,起大慈悲现世间,演法光明除暗冥,此是『菩萨智日行』。见诸众生在诸趣,为集无边妙*轮,令其永断生死流,此是『修行普贤行』。菩萨修行此方便,随众生心而现身,普于一切诸趣中,化度无量诸含识。以大慈悲方便力,普徧世间而现身,随其解欲为说法,皆令趣向菩提道。」

  时,释迦瞿波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解脱门⑤。」

  【章旨】衢波释氏女首先对于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并且不懈求法的精神表示赞许,接着衢波释氏女为善财童子讲述「因陀罗网普智光明菩萨之行」,以及承事善知识的十种方法。后又以偈颂重新阐述了这一「因陀罗网普智光明菩萨之行」。

  【注释】①因陀罗网普智光明菩萨之行:依此十法可以照重重无尽之法,因此名为「因陀罗网普智光明菩萨之行」。

  ②三世佛:指过去佛迦叶诸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诸佛。

  ③颂:此中有十二偈分二,前十偈颂前十种「帝网行」。前面的长行只名「帝网光明行」,为十法的通称,此偈中第一、第二偈取前面的总名,后之八行各别立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八名一一通其十行,重重无碍方受帝网之名,又须得斯偈意方了前名。后二偈颂前事友十法。(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0上)

  ④分身:指诸佛、菩萨由于慈悲,用种种方便法门,化身至各处教化众生。分身是为了教化、摄取众生而起,因此又称之为「分身摄化」、「分身度化」或「分身遣化」。

  ⑤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解脱门:关于此法门,澄观解释说:「谓一切菩萨,普贤三昧深广如海。如法界故『深』,如众生名故『广』,以殊妙智念念观察故立此名。」 (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五0上)

  【语译】这时,瞿波释种女对善财童子说:「好啊!好啊!善男子!你今天能够问菩萨如此行法,修习普贤诸行愿者纔能如此问。仔细听!仔细听!好好地思念这些!我应当秉承佛神之力,为你宣说。

  「善男子!如果诸菩萨能够成就这十种法,就能够圆满因陀罗网普智光明菩萨之行。这十种法是什么呢?它们是:依善知识的缘故,获得广大殊胜之悟解的缘故,获得清净欲乐的缘故,积集一切福智的缘故,在诸佛的住所听闻佛说法的缘故,心永远不舍弃三世佛的缘故,与一切菩萨行相同的缘故,被一切如来所护念的缘故,大悲美妙的愿望都清净的缘故,能够以智力完全断绝一切诸生死的缘故。这就是十种法。如果诸菩萨能够成就此法,就能够圆满因陀罗网普智光明菩萨之行。

  「佛子!如果菩萨能够亲近善知识,就能够精进不退转地修习并且出生无尽佛法。佛子!菩萨以上述十种法,亲近承事各位善知识。这十种方法是什么呢?所谓:对于自己的身体生命无所顾惜,对于世间的快乐能够具有不贪求之心,知晓一切法性都是平等的,永远不退转不舍弃一切智之大愿,观察一切法界的实相,心永远不舍弃远离一切有之海,知晓法就是空从而心无所依,成就一切菩萨大愿,常常能够示现一切国土之海,清净修行菩萨无碍智慧之轮。佛子!应该以此法承事一切诸善知识,没有任何违逆。」

  这时,释迦瞿波女想重新阐述此义,承佛之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偈颂的语译从略)

  当时,释迦瞿波说完此颂之后,就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我已经成就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解脱门。」

  善财言:「大圣!此解脱门境界云何?」

  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解脱,知此娑婆世界佛剎微尘数劫,所有众生于诸趣中,死此生彼,作善作恶,受诸果报,有求出离、不求出离,正定①、邪定②及以不定③,有烦恼善根,无烦恼善根,具足善根,不具足善根,不善根所摄善根,善根所摄不善根;如是所集善、不善法,我皆知见。又彼劫中所有诸佛名号、次第,我悉了知。彼佛世尊从初发心,及以方便求一切智,出生一切诸大愿海,供养诸佛,修菩萨行,成等正觉,转妙*轮,现大神通,化度众生,我悉了知。亦知彼佛众会差别,其众会中有诸众生依声闻乘而得出离,其声闻众过去修习一切善根,及其所得种种智慧,我悉了知。有诸众生依独觉乘而得出离,其诸独觉所有善根、所得菩提、寂灭解脱、神通变化、成熟众生、入于涅槃,我悉了知。亦知彼佛诸菩萨众,其诸菩萨从初发心,修习善根,出生无量诸大愿行,成就满足诸波罗蜜种种庄严菩萨之道,以自在力,入菩萨地,住菩萨地,观菩萨地,净菩萨地,菩萨地相、菩萨地智、菩萨摄智、菩萨教化众生智、菩萨建立智、菩萨广大行境界、菩萨神通行、菩萨三昧海、菩萨方便,菩萨于念念中所入三昧海、所得一切智光明、所获一切智电光云、所得实相忍④、所通达一切智、所住剎海、所入法海、所知众生海、所住方便、所发誓愿、所现神通,我悉了知。

  「善男子!此娑婆世界,尽未来际,所有劫海,展转不断,我皆了知。如知娑婆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内微尘数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内一切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微尘内所有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外十方无间所住世界,亦知娑婆世界世界种所摄世界,亦知毗卢遮那世尊此华藏世界海中十方无量诸世界种所摄世界,所谓:世界广博、世界安立、世界轮、世界场、世界差别、世界转、世界莲华、世界须弥、世界名号。尽此世界海一切世界,由毗卢遮那世尊本愿力故,我悉能知,亦能忆念。

  「亦念如来往昔所有诸因缘海。所谓:修集一切诸乘方便,无量劫中,住菩萨行,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承事诸佛,造立住处,听受说法,获诸三昧,得诸自在;修檀波罗蜜入佛功德海,持戒苦行,具足诸忍⑤,勇猛精进,成就诸禅,圆满净慧;于一切处示现受生,普贤行愿悉皆清净,普入诸剎,普净佛土,普入一切如来智海,普摄一切诸佛菩提,得于如来大智光明,证于诸佛一切智性,成等正觉,转妙*轮;及其所有道场众会,其众会中一切众生,往世已来所种善根,从初发心,成熟众生,修行方便,念念增长,获诸三昧神通解脱。如是一切,我悉了知。何以故?我此解脱,能知一切众生心行、一切众生修行善根、一切众生杂染清净、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一切声闻诸三昧门、一切缘觉寂静三昧神通解脱、一切菩萨一切如来解脱光明,皆了知故。」

  【章旨】瞿波释种女应善财童子的请求,为其宣说「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解脱门」的境界。瞿波释种女说,进入「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解脱门」就可以完全知晓娑婆世界、各类国土之海以及往昔诸佛之因缘。

  【注释】①正定:即「正定聚」,又作「正性定聚」、「等聚」、「善聚」,「三定聚」之一。指众生中一定可以证悟佛法者。依《俱舍论》卷十载,「正定聚」是指「见道」以上的圣者。一般是指菩萨阶位在十信以上者。

  ②邪定:即「邪定聚」,又作「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为「三定聚」之一。指一定必然进入邪法类聚的众生。具体是指造作五无间业的众生,此等之人,由于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因此,佛典说「邪定聚」者必然不能进入涅槃境界。

  ③不定:即「不定聚」,又作「不定性聚」、「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见际」,「三定聚」之一。此类众生或进入「正定」,或进入「邪定」,因为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

  ④实相忍:即「忍」、「忍辱」、「堪忍」、「安忍」等,指菩萨之「六度」的「忍辱波罗蜜」。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即「实相」上。如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一说:「于法实相安住为『忍』。」

  ⑤诸忍:「忍」即「忍耐」,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等不同分类。「二忍」有「生忍」与「法忍」、「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三种不同说法。「三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等。「四忍」即「无生法忍」、「无灭忍」、「因缘忍」、「无住忍」。「五忍」包括「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六忍」即「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十忍」则分别指菩萨忍受真…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