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P34

  ..續本文上一頁行①。何等爲十?所謂:依善知識故,得廣大勝解故,得清淨欲樂故,集一切福智故,于諸佛所聽聞法故,心恒不舍叁世佛②故,同于一切菩薩行故,一切如來所護念故,大悲妙願皆清淨故,能以智力普斷一切諸生死故。是爲十。若諸菩薩成就此法,則能圓滿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

  「佛子!若菩薩親近善知識,則能精進不退修習出生無盡佛法。佛子!菩薩以十種法,承事善知識。何等爲十?所謂:于自身命無所顧惜,于世樂具心不貪求,知一切法性皆平等,永不退舍一切智願,觀察一切法界實相,心恒舍離一切有海,知法如空心無所依,成就一切菩薩大願,常能示現一切剎海,淨修菩薩無礙智輪。佛子!應以此法承事一切諸善知識,無所違逆。」

  爾時,釋迦瞿波女,欲重明此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③言:

  「菩薩爲利諸群生,正念親承善知識,敬之如佛心無怠,此行于世『帝網行』。勝解廣大如虛空,一切叁世悉入中,國土衆生佛皆爾,此是『普智光明行』。志樂如空無有際,永斷煩惱離諸垢,一切佛所修功德,此行于世『身雲行』。菩薩修習一切智,不可思議功德海,淨諸福德智慧身,此行于世『不染行』。一切諸佛如來所,聽受其法無厭足,能生實相智慧燈,此行于世『普照行』。十方諸佛無有量,一念一切悉能入,心恒不舍諸如來,此向菩提『大願行』。能入諸佛大衆會,一切菩薩叁昧海,願海及以方便海,此行于世『帝網行』。一切諸佛所加持,盡未來際無邊劫,處處修行普賢道,此是菩薩『分身行④』。見諸衆生受大苦,起大慈悲現世間,演法光明除暗冥,此是『菩薩智日行』。見諸衆生在諸趣,爲集無邊妙*輪,令其永斷生死流,此是『修行普賢行』。菩薩修行此方便,隨衆生心而現身,普于一切諸趣中,化度無量諸含識。以大慈悲方便力,普徧世間而現身,隨其解欲爲說法,皆令趣向菩提道。」

  時,釋迦瞿波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我已成就觀察一切菩薩叁昧海解脫門⑤。」

  【章旨】衢波釋氏女首先對于善財童子發菩提心並且不懈求法的精神表示贊許,接著衢波釋氏女爲善財童子講述「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以及承事善知識的十種方法。後又以偈頌重新闡述了這一「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

  【注釋】①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依此十法可以照重重無盡之法,因此名爲「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

  ②叁世佛:指過去佛迦葉諸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諸佛。

  ③頌:此中有十二偈分二,前十偈頌前十種「帝網行」。前面的長行只名「帝網光明行」,爲十法的通稱,此偈中第一、第二偈取前面的總名,後之八行各別立稱。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八名一一通其十行,重重無礙方受帝網之名,又須得斯偈意方了前名。後二偈頌前事友十法。(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0上)

  ④分身:指諸佛、菩薩由于慈悲,用種種方便法門,化身至各處教化衆生。分身是爲了教化、攝取衆生而起,因此又稱之爲「分身攝化」、「分身度化」或「分身遣化」。

  ⑤觀察一切菩薩叁昧海解脫門:關于此法門,澄觀解釋說:「謂一切菩薩,普賢叁昧深廣如海。如法界故『深』,如衆生名故『廣』,以殊妙智念念觀察故立此名。」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九,《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0上)

  【語譯】這時,瞿波釋種女對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今天能夠問菩薩如此行法,修習普賢諸行願者纔能如此問。仔細聽!仔細聽!好好地思念這些!我應當秉承佛神之力,爲你宣說。

  「善男子!如果諸菩薩能夠成就這十種法,就能夠圓滿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這十種法是什麼呢?它們是:依善知識的緣故,獲得廣大殊勝之悟解的緣故,獲得清淨欲樂的緣故,積集一切福智的緣故,在諸佛的住所聽聞佛說法的緣故,心永遠不舍棄叁世佛的緣故,與一切菩薩行相同的緣故,被一切如來所護念的緣故,大悲美妙的願望都清淨的緣故,能夠以智力完全斷絕一切諸生死的緣故。這就是十種法。如果諸菩薩能夠成就此法,就能夠圓滿因陀羅網普智光明菩薩之行。

  「佛子!如果菩薩能夠親近善知識,就能夠精進不退轉地修習並且出生無盡佛法。佛子!菩薩以上述十種法,親近承事各位善知識。這十種方法是什麼呢?所謂:對于自己的身體生命無所顧惜,對于世間的快樂能夠具有不貪求之心,知曉一切法性都是平等的,永遠不退轉不舍棄一切智之大願,觀察一切法界的實相,心永遠不舍棄遠離一切有之海,知曉法就是空從而心無所依,成就一切菩薩大願,常常能夠示現一切國土之海,清淨修行菩薩無礙智慧之輪。佛子!應該以此法承事一切諸善知識,沒有任何違逆。」

  這時,釋迦瞿波女想重新闡述此義,承佛之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偈頌的語譯從略)

  當時,釋迦瞿波說完此頌之後,就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已經成就觀察一切菩薩叁昧海解脫門。」

  善財言:「大聖!此解脫門境界雲何?」

  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解脫,知此娑婆世界佛剎微塵數劫,所有衆生于諸趣中,死此生彼,作善作惡,受諸果報,有求出離、不求出離,正定①、邪定②及以不定③,有煩惱善根,無煩惱善根,具足善根,不具足善根,不善根所攝善根,善根所攝不善根;如是所集善、不善法,我皆知見。又彼劫中所有諸佛名號、次第,我悉了知。彼佛世尊從初發心,及以方便求一切智,出生一切諸大願海,供養諸佛,修菩薩行,成等正覺,轉妙*輪,現大神通,化度衆生,我悉了知。亦知彼佛衆會差別,其衆會中有諸衆生依聲聞乘而得出離,其聲聞衆過去修習一切善根,及其所得種種智慧,我悉了知。有諸衆生依獨覺乘而得出離,其諸獨覺所有善根、所得菩提、寂滅解脫、神通變化、成熟衆生、入于涅槃,我悉了知。亦知彼佛諸菩薩衆,其諸菩薩從初發心,修習善根,出生無量諸大願行,成就滿足諸波羅蜜種種莊嚴菩薩之道,以自在力,入菩薩地,住菩薩地,觀菩薩地,淨菩薩地,菩薩地相、菩薩地智、菩薩攝智、菩薩教化衆生智、菩薩建立智、菩薩廣大行境界、菩薩神通行、菩薩叁昧海、菩薩方便,菩薩于念念中所入叁昧海、所得一切智光明、所獲一切智電光雲、所得實相忍④、所通達一切智、所住剎海、所入法海、所知衆生海、所住方便、所發誓願、所現神通,我悉了知。

  「善男子!此娑婆世界,盡未來際,所有劫海,展轉不斷,我皆了知。如知娑婆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內微塵數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內一切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微塵內所有世界,亦知娑婆世界外十方無間所住世界,亦知娑婆世界世界種所攝世界,亦知毗盧遮那世尊此華藏世界海中十方無量諸世界種所攝世界,所謂:世界廣博、世界安立、世界輪、世界場、世界差別、世界轉、世界蓮華、世界須彌、世界名號。盡此世界海一切世界,由毗盧遮那世尊本願力故,我悉能知,亦能憶念。

  「亦念如來往昔所有諸因緣海。所謂:修集一切諸乘方便,無量劫中,住菩薩行,淨佛國土,教化衆生,承事諸佛,造立住處,聽受說法,獲諸叁昧,得諸自在;修檀波羅蜜入佛功德海,持戒苦行,具足諸忍⑤,勇猛精進,成就諸禅,圓滿淨慧;于一切處示現受生,普賢行願悉皆清淨,普入諸剎,普淨佛土,普入一切如來智海,普攝一切諸佛菩提,得于如來大智光明,證于諸佛一切智性,成等正覺,轉妙*輪;及其所有道場衆會,其衆會中一切衆生,往世已來所種善根,從初發心,成熟衆生,修行方便,念念增長,獲諸叁昧神通解脫。如是一切,我悉了知。何以故?我此解脫,能知一切衆生心行、一切衆生修行善根、一切衆生雜染清淨、一切衆生種種差別、一切聲聞諸叁昧門、一切緣覺寂靜叁昧神通解脫、一切菩薩一切如來解脫光明,皆了知故。」

  【章旨】瞿波釋種女應善財童子的請求,爲其宣說「觀察一切菩薩叁昧海解脫門」的境界。瞿波釋種女說,進入「觀察一切菩薩叁昧海解脫門」就可以完全知曉娑婆世界、各類國土之海以及往昔諸佛之因緣。

  【注釋】①正定:即「正定聚」,又作「正性定聚」、「等聚」、「善聚」,「叁定聚」之一。指衆生中一定可以證悟佛法者。依《俱舍論》卷十載,「正定聚」是指「見道」以上的聖者。一般是指菩薩階位在十信以上者。

  ②邪定:即「邪定聚」,又作「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見際」,爲「叁定聚」之一。指一定必然進入邪法類聚的衆生。具體是指造作五無間業的衆生,此等之人,由于不具備成佛之素質,亦無法證悟,因此,佛典說「邪定聚」者必然不能進入涅槃境界。

  ③不定:即「不定聚」,又作「不定性聚」、「亦不在邪亦不在正見際」,「叁定聚」之一。此類衆生或進入「正定」,或進入「邪定」,因爲其性正、邪未屬,遇善緣則成「正定(聚)」,得惡緣則成「邪定(聚)」。

  ④實相忍:即「忍」、「忍辱」、「堪忍」、「安忍」等,指菩薩之「六度」的「忍辱波羅蜜」。即受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瞋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動心,證悟真理,心安住于理即「實相」上。如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卷十一說:「于法實相安住爲『忍』。」

  ⑤諸忍:「忍」即「忍耐」,有「二忍」、「叁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等不同分類。「二忍」有「生忍」與「法忍」、「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叁種不同說法。「叁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等。「四忍」即「無生法忍」、「無滅忍」、「因緣忍」、「無住忍」。「五忍」包括「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六忍」即「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十忍」則分別指菩薩忍受真…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