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①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②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③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复次,善男子!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又,应于自身生远行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正道想,于所修行生远达想。又,应于自身生求度想,于善知识生船师想,于所说法生舟楫想,于所修行生到岸想。又,应于自身生苗稼想,于善知识生龙王想,于所说法生时雨想,于所修行生成熟想。又,应于自身生贫穷想,于善知识生毗沙门王想,于所说法生财宝想,于所修行生富饶想。又,应于自身生弟子想,于善知识生良工想,于所说法生技艺想,于所修行生了知想。又,应于自身生恐怖想,于善知识生勇健想,于所说法生器仗想,于所修行生破冤想。又,应于自身生商人想,于善知识生导师想,于所说法生珍宝想,于所修行生捃拾④想。又,应于自身生儿子想,于善知识生父母想,于所说法生家业想,于所修行生绍继想。又,应于自身生王子想,于善知识生大臣想,于所说法生王教想,于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
【章旨】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继续激励善财童子应该侍奉一切善知识。
【注释】①铁围山:又作「铁轮围山」、「轮围山」、「金刚山」、「金刚围山」。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②旃荼罗:又作「旃陀罗」,印度种姓之中最低贱的亚种姓之一。《摩奴法典》称,旃荼罗是人中最低贱者,是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子逆婚所生的混杂种姓。旃荼罗的常见或曰「法定」职业为屠夫。「首陀罗」,贱民。
③佣作:仆人;被雇佣者。
④捃拾:拾取落穗。
【语译】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继续对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善知识,就如同慈母,因为其能够从中出生佛种的缘故;就如用慈父,因为其能够给予修行者以广大的利益的缘故;如同乳母,因为其能够守护众生使其不作恶的缘故;如同教师,因为其能够示现菩萨所学的缘故;如同优秀的向导,因为其能够指示波罗蜜道的缘故;如同良医,因为其能够治疗烦恼诸病的缘故;如同雪山,因为其能够增长一切智之药的缘故;如同勇将,因为其能够殄除一切怖畏的缘故;如同渡河的客人,因为其能够出离生死瀑流的缘故;如同船师,因为其能够到达智慧的宝洲的缘故。善男子!应该常常如此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其次,善男子!你应该承事一切善知识,应该发如同大地一样坚实的心,因荷负重任无有疲倦的缘故;应该发如同金刚一样坚固的心,因志愿坚固而不可毁坏的缘故;应该发如同铁围山一样的心,因一切诸苦都不能动摇它的缘故;应该发如同侍者一样的心,因所有教令都能够随顺遵守的缘故;应该发如同弟子一样的心,因所有训诲从无违逆的缘故;应该发如同僮仆一样的心,因不厌倦一切诸作务的缘故;应该发如同养母一样的心,因受诸勤苦从不埋怨劳苦的缘故;应该发如同佣作一样的心,因随所受教无有违逆的缘故;应该发如同除粪人一样的心,因远离一切憍慢的缘故;应该发如同已经成熟的庄稼一样的心,因能够低下头颅的缘故;应该发如同良马一样的心,因为远离恶性的缘故;应该发如同大车一样的心,因为能够运送重物的缘故;应该发如同调顺了的大象一样的心,因为其永远匍匐而服从的缘故;应该发如同须弥山一样的心,因为其从不倾动的缘故;应该发如同良犬一样的心,因为其从不谋害主人的缘故;应该发如同旃荼罗一样的心,因为其远离憍慢的缘故;应该发如同被犗住的牛一样的心,因为其从无威怒的缘故;应该发如同舟船一样的心,因为其往来从来不疲倦的缘故;应该发如同桥梁一样的心,因为其济渡而忘疲的缘故;应该发如同孝子一样的心,因为其承顺父母的脸色的缘故;应该发如同王子一样的心,因为其一直遵行教命的缘故。
「其次,善男子!你应该将自己当作病苦之人看待,将善知识当作医王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良药来看待,将所修行当作除去疾病的方法来看待。又,应该将自身当作远行之人来看待,将善知识当作导师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法当作生正道想,对于善知识所修行法门产生远达的想法。又,应该从自身之中产生求度的想法,将善知识当作船师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舟船来看待,将善知识所修行的法门当作到彼岸的法门看待。又,你应该将自己当作苗稼来看待,将善知识当作龙王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及时雨来看待,将善知识所修行的法门当作成熟的果实来看待。又,你应该将自己当作贫穷之人来看待,将善知识当作能够生出毗沙门王者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财宝来看待,将善知识所修行之法门当作富饶之法来看待。又,你应该将自己当作弟子来看待,将善知识当作良工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技艺来看待,将善知识所修行之法当作能够了知者来看待。又,你应该从自身中产生恐怖的想法,从善知识中产生勇健的想法,你应该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器仗来看待,将善知识所修行的法门当作破除冤想的方法。又,你应该将自己当作商人来看待,将善知识当作导师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珍宝来看待,将善知识所修行的法门当作能查漏补缺的方法来看待。又,你应该将自己当作儿子来看待,将善知识当作父母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家业来看待,面对善知识所修行的法门产生继承的想法。又,你应该将自己当作王子来看待,将善知识当作大臣来看待,将善知识所说之法当作王教来看待,将善知识所修行的法门当作戴着的王冠、穿着的王服、系着的王缯、坐于王殿来看待。
「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识。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识,令其志愿永得清净。
「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着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根,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力,断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障,超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魔境,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法门,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助道,修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妙行,发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绕无量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章旨】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继续激励善财童子应该侍奉一切善知识。善财童子于是告别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继续前行求法。
【语译】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继续给善财童子说:「善男子!你应该发如此之心,作如此心意而亲近善知识。为什么如此呢?以如此心亲近善知识,使其志愿永远获得清净。
「其次,善男子!善知识生长诸善根,譬如雪山生长诸药草;善知识是佛之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是功德之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有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就真金;善知识出离世间之法,如同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不沾染世间之法,譬如莲花不着于水;善知识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停留死尸;善知识增长善法,譬如白色的月亮光色圆满;善知识照耀着法界,譬如盛日照耀四天下;善知识生长出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着儿子。
「善男子!总而言之,菩萨如果能够随顺善知识的教诲,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得到清净,生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的菩萨根,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力得到增长,断绝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的障碍,超越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的魔境,进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法门,完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助道,习修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妙行,发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我又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慧、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都是由于善知识之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而生,依善知…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