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昧门,或见赞说甚深解脱门,或见赞说诸禅三昧神通境界,或见赞说诸菩萨行,或见赞说诸大誓愿,或见与诸同行菩萨赞说世间资生工巧种种方便利众生事,或见与诸一生菩萨赞说一切佛灌顶门。
或见弥勒于百千年,经行、读诵、书写经卷,勤求观察,为众说法,或入诸禅四无量心④,或入徧处⑤及诸解脱,或入三昧以方便力现诸神变。
【章旨】善财童子在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又看见弥勒菩萨在道场之中为众生演说佛法。
【注释】①陀那婆王:即「有施神」。
②已灌顶者:指弥勒菩萨已经证入第十地「法云地」,此地又名「灌顶住」。菩萨从十地中的第九地进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作为受法王职之证明,此称「受职灌顶」。
③一生所系:即「一生补处菩萨」,为弥勒菩萨的尊号之一。释尊曾预言授记,当弥勒寿命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将下生此世,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因此称作「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补处萨埵」;当时,其一经获得佛格,因此也称为「弥勒佛」、「弥勒如来」。
④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
⑤徧处:即「十徧处」,又作「十徧」、「十徧入」、「十徧处定」、「十一切入」、「十一切处」,禅定修持法之一,是一种可远离三界烦恼的禅观,即观六大及四显色各徧满一切处而无间隙。「六大」指地、水、火、风、空、识,四显色即青、黄、赤、白。
【语译】善财童子在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护世天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忉利天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焰摩天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兜率天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化乐天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他化自在天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大梵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龙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夜叉、罗剎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干闼婆、紧那罗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阿修罗、陀那婆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迦楼罗、摩睺罗伽王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其余一切人、非人等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声闻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缘觉为众会说法,又看见弥勒菩萨作为初发心乃至一生所系已经灌顶的诸菩萨众而为众生演说佛法。
善财童子又看见弥勒菩萨赞说初地乃至十地所有功德,又看见弥勒菩萨赞说满足一切诸波罗蜜,也看见弥勒菩萨赞说进入诸忍门,也看来弥勒菩萨赞说诸大三昧门,也看见弥勒菩萨赞说甚深解脱门,也看见弥勒菩萨赞说诸禅三昧神通境界,也看见弥勒菩萨赞说诸菩萨行,也看见弥勒菩萨赞说诸大誓愿,也看见弥勒菩萨与诸同行菩萨一起赞说世间资生工巧种种方便利益众生之事,也看见与诸一生菩萨一起赞说一切佛之灌顶门。
善财童子看见弥勒在百千年之中经行、读诵、书写经卷,勤求观察,为众生说法,也看见其进入诸禅四无量心,也看见其进入徧处及诸解脱法门,也看见其进入三昧以方便力显现出诸神变。
或见诸菩萨入变化三昧,各于其身一一毛孔,出于一切变化身云;或见出天众身云,或见出龙众身云,或见出夜叉、干闼婆、紧那罗、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转轮圣王、小王、王子、大臣、官属、长者、居士身云,或见出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如来身云,或见出一切众生身云。或见出妙音,赞诸菩萨种种法门。所谓:赞说菩提心功德门;赞说檀波罗蜜乃至智波罗蜜功德门;赞说诸摄①、诸禅②、诸无量心③,及诸三昧④、三摩钵底⑤、诸通⑥、诸明⑦、总持、辩才、诸谛、诸智⑧、止观⑨、解脱、诸缘⑩、诸依11、诸说法门;赞说念处12、正勤13、神足14、根、力15、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诸声闻乘、诸独觉乘、诸菩萨乘、诸地、诸忍、诸行、诸愿,如是等一切诸功德门。
或复于中,见诸如来,大众围绕;亦见其佛生处、种姓、身形、寿命、剎劫、名号、说法利益、教住久近,乃至所有道场众会种种不同,悉皆明见。
又复于彼庄严藏内诸楼阁中,见一楼阁,高广严饰,最上无比;于中悉见三千世界百亿四天下、百亿兜率陀天,一一皆有弥勒菩萨降神诞生、释梵天王捧持顶戴、游行七步、观察十方、大师子吼、现为童子、居处宫殿、游戏园苑、为一切智出家苦行、示受乳糜、往诣道场、降伏诸魔、成等正觉、观菩提树、梵王劝请转正*轮、升天宫殿而演说法、劫数寿量、众会庄严、所净国土、所修行愿、教化成熟众生方便、分布舍利、住持教法,皆悉不同。
尔时,善财自见其身,在彼一切诸如来所;亦见于彼一切众会、一切佛事,忆持不忘,通达无碍。
【章旨】善财童子在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又看见菩萨进入三昧,以各种变化身演说佛法;也看见了诸佛摄化众生的功德以及弥勒菩萨一生所做的功德。
【注释】①诸摄:指「四摄法」,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②诸禅:禅,又作「禅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思惟修习」等,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将「禅」以「寻」、「伺」、「喜」、「乐」之有无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四种。在大乘佛教中,禅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即「禅波罗蜜」。《菩萨地持经》卷六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等载,禅波罗蜜有九种相:第一,「自性禅」,指静虑之自性,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的「心一境性」境界;或指由观心之自性所得之禅。第二,「一切禅」,为摄尽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第三,「难禅」,难修之禅之意,为利益无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乐,还生欲界,乃至依止静虑,证悟无上菩提。第四,「一切门禅」,一切禅定以此四禅为门,而自此出与入。第五,「善人禅」,不爱着禅定之乐,而与四无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胜善根之众生所修,故称「善人禅」。第六,「一切行禅」,摄尽大乘一切行,故称「一切行禅」。第七,「除烦恼禅」,除去众生种种苦恼之禅。第八,「此世他世乐禅」,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一切快乐之禅。第九,「清净禅」,又作「清净静虑」,已断尽一切惑、业,得大菩提果,故称「清净」。以上是菩萨所修之殊胜禅,因此称「九种大禅」。
③诸无量心:即「四无量心」。
④诸三昧:指各种「三昧」。三昧,又名「三摩提」、「三摩地」,意思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佛教中有二种三昧、三种三昧、四种三昧等说法。
⑤三摩钵底:又作「三摩拔提」,意思为「等至」、「正受」、「正定现前」,指由远离惛沈、掉举等,而使身心达于平等安和之境。依《俱舍论》卷二十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为「根本八等至」。「四静虑」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为「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⑥诸通:指佛、菩萨、仙人所具有的「六神通」即「六通」。作用自在无碍,谓之「通」。「六通」为「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通」。
⑦诸明:有「智慧」与「学问」两种含义。从「学问」意义而言,印度,各种学问技术可分为「声明」(语言、文典之学)、「工巧明」(工艺、技术、算历之学)、「医方明」(医学、药学、咒法之学)、「因明」(论理学)、「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从佛教「智慧」而言,「明」是指破除愚痴之暗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据《佛地经论》卷二载,由于「明」能除「闇」,故以「慧」为自性;由于「明」为「无明」之相对者,故以无痴之善根为自性。无学之圣者所具有的六神通中之「宿住通」、「生死通」、「漏尽通」等三通能破除过去、未来、现在三际之愚暗,此称为无学之「三明」。六十卷《华严经》说,十地菩萨具有如下十种智明:(一)他心智明,(二)天眼智明,(三)宿命智明,(四)未来际智明,(五)天耳智明,(六)神力智明,(七)分别言音智明,(八)色身庄严智明,(九)真实智明,(十)灭定智明。八十《华严》将此译为「神通」,故又作「十通」。
⑧诸智:指各种各样的智慧。佛教经论中,关于智慧的分类极多,极为繁复。有二智、四智、五智、六智、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智,对于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够断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舍者。
⑨诸缘:指各种「缘」。「缘」有广、狭二义。狭义指引起结果的间接原因,即「外缘」。广义而言,是指「因」与「缘」两者之称。佛教各宗派普徧认可「四缘」的说法:第一,因缘,「因」亦为「缘」之意,指产生果报之直接内在原因,即狭义之因。第二,「等无间缘」,指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剎那引导后一剎那生起之原因。第三,「所缘缘」(缘缘),所缘指外境,心缘外境时,必藉外境以为助缘。第四,「增上缘」,泛指不对某一法产生障碍之一切法。
⑩止观:即「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
11诸依:即各种「所依」。「依」为依止、依凭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别。依赖、依凭者,…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