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門,了知信解,自在安住;而往寂靜音海夜神所,頂禮其足,繞無數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欲依善知識,學菩薩行,入菩薩行,修菩薩行,住菩薩行。唯願慈哀,爲我宣說: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
時,彼夜神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依善知識求菩薩行。善男子!我得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門①。」
善財言:「大聖!此解脫門爲何事業?行何境界?起何方便?作何觀察?」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叁十六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叁十六會。善財童子遵從「普救衆生妙德夜神」的囑咐,前去拜訪「寂靜音海夜神」,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寂靜音海夜神告訴善財童子,自己獲得了「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門」,善財童子則從「業用」、「境界」、「方便所起」、「能觀之觀」四方面詢問此法門的內容。
【注釋】①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門:澄觀對此法門的含義解釋爲:「一化生遂志故,生喜即福德莊嚴。二觀佛菩薩勝用故,歡喜即智慧莊嚴。觀化既無間斷故,『喜』亦念念出生。」(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四中)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對于在普救衆生妙德夜神處所聞聽到的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衆生解脫法門,已經了知信解,並且得以自在安住。然後,善財童子到達寂靜音海夜神的住所,頂禮寂靜音海夜神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後在其前合掌而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想依止善知識,學菩薩行,進入菩薩行,修菩薩行,住于菩薩行。希望您慈愍,爲我宣說: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
當時,寂靜音海夜神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夠依止善知識而求取菩薩行。善男子!我獲得了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法門。」
善財童子問道:「大聖!這一解脫法門的業用如何?産生什麼樣的境界?生起什麼樣的方便?其觀行的內容如何?」
夜神言:「善男子!我發起清淨平等樂欲心,我發起離一切世間塵垢清淨堅固莊嚴不可壞樂欲心,我發起攀緣①不退轉位永不退轉心,我發起莊嚴功德寶山不動心,我發起無住心,我發起普現一切衆生前救護心,我發起見一切佛海無厭足心,我發起求一切菩薩清淨願力心,我發起住大智光明海心;我發起令一切衆生超過憂惱曠野心,我發起令一切衆生舍離愁憂苦惱心,我發起令一切衆生舍離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法②心,發起令一切衆生舍離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心,我發起令一切衆生舍離惡緣愚癡等苦心,我發起與一切險難衆生作依怙心,我發起令一切衆生出生死苦處心,我發起令一切衆生舍離生老病死等苦心,我發起令一切衆生成就如來無上法樂心,我發起令一切衆生皆受喜樂心。
【章旨】寂靜音海夜神爲善財童子回答「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法門」所生起的方便的問題。「以悲、智雙運等心爲能起之方便。前九起上求大智心,後『我發起令一切衆生超過』下十心,下化大悲心。」(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四下)
【注釋】①攀緣:攀取緣慮之意。指心執著于某一對象之作用。衆生之妄想緣取叁界諸法,此乃一切煩惱之根源。蓋凡夫之人,妄想微動即攀緣諸法;妄想既有所攀緣,則善惡已分;善惡既分,則憎愛並熾;由此,內煩衆結,外生萬疾;此都攀緣作用所致。
②色聲香味觸法:指「六塵」,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爲染汙之義,佛教認爲外境能夠染汙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緣之外境。法,指具有自性的一切存在。
【語譯】寂靜音海夜神繼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發起清淨平等樂欲心,我發起離一切世間塵垢清淨堅固莊嚴不可壞樂欲心,我發起攀緣不退轉位永不退轉心,我發起莊嚴功德寶山不動心,我發起無住心,我發起普現于一切衆生前救護心,我發起見一切佛海而永不厭惡滿足心,我發起求一切菩薩清淨願力心,我發起住大智光明海心;我發起使一切衆生超越憂惱曠野心,我發起使一切衆生舍離愁憂苦惱心,我發起使一切衆生舍離不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對象之心,發起使一切衆生舍離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心,我發起使一切衆生舍離惡緣愚癡等苦心,我發起爲一切遇到險難的衆生而作依怙之心,我發起使一切衆生脫離生死苦處之心,我發起使一切衆生舍離生老病死等苦之心,我發起使一切衆生成就如來無上法樂之心,我發起使一切衆生皆受喜樂之心。
「發是心已,複爲說法,令其漸至一切智地。所謂:
「若見衆生樂著所住宮殿、屋宅,我爲說法,令其了達諸法自性,離諸執著;若見衆生戀著父母、兄弟、姊妹,我爲說法,令其得預諸佛菩薩清淨衆會;若見衆生戀著妻子,我爲說法,令其舍離生死愛染,起大悲心,于一切衆生平等無二;若見衆生住于王宮,采女侍奉,我爲說法,令其得與衆聖集會,入如來教;若見衆生染著境界,我爲說法,令其得入如來境界;若見衆生多瞋恚者,我爲說法,令住如來忍波羅蜜;若見衆生其心懈怠,我爲說法,令得清淨精進波羅蜜;若見衆生其心散亂,我爲說法,令得如來禅波羅蜜;若見衆生入見稠林無明暗障,我爲說法,令得出離稠林黑暗;若見衆生無智慧者,我爲說法,令得般若波羅蜜;若見衆生染著叁界,我爲說法,令出生死;若見衆生志意下劣,我爲說法,令其圓滿佛菩提願;若見衆生住自利行,我爲說法,令其發起利益一切諸衆生願;若見衆生志力微弱,我爲說法,令得菩薩力波羅蜜;若見衆生愚癡暗心,我爲說法,令得菩薩智波羅蜜。
「若見衆生色相不具,我爲說法,令得如來清淨色身;若見衆生形容醜陋,我爲說法,令得無上清淨法身;若見衆生色相粗惡,我爲說法,令得如來微妙色身;若見衆生情多懮惱,我爲說法,令得如來畢竟安樂①;若見衆生貧窮所苦,我爲說法,令得菩薩功德寶藏;若見衆生住止園林,我爲說法,令彼勤求佛法因緣;若見衆生行于道路,我爲說法,令其趣向一切智道;若見衆生在聚落中,我爲說法,令出叁界;若見衆生住止人間,我爲說法,令其超越二乘之道,住如來地;若見衆生居住城郭,我爲說法,令其得住法王城中;若見衆生住于四隅,我爲說法,令得叁世平等智慧;若見衆生住于諸方,我爲說法,令得智慧見一切法。
「若見衆生貪行多者,我爲彼說不淨觀門,令其舍離生死愛染;若見衆生瞋行多者,我爲彼說大慈觀門,令其得入勤加修習;若見衆生癡行多者,我爲說法,令得明智觀諸法海;若見衆生等分行者,我爲說法,令其得入諸乘願海;若見衆生樂生死樂,我爲說法,令其厭離;若見衆生厭生死苦,應爲如來所化度者,我爲說法,令能方便示現受生;若見衆生愛著五蘊,我爲說法,令其得住無依境界;若見衆生其心下劣,我爲顯示勝莊嚴道;若見衆生心生憍慢,我爲其說平等法忍②;若見衆生其心谄曲,我爲其說菩薩直心③。
「善男子!我以此等無量法施攝諸衆生,種種方便教化調伏,令離惡道,受人、天樂,脫叁界縛,住一切智;我時便得廣大歡喜法光明海,其心怡暢,安隱適悅。
【章旨】寂靜音海夜神爲善財童子回答「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法門」的業用即功能問題。總共叁十七門分爲叁部分:第一部分十五門以「十度化治其十蔽,于中,初五門雙明舍戒,以舍一切著則戒淨故。後十心明余八度,而『般若』及『願』各有二門。」第二部分十二門則指化度無功德衆生,使其獲得可成佛之因果功德,見第一義之「空」。第叁部分十門則以對治門破其惑障。
【注釋】①如來畢竟安樂:指佛所具的最終極的身安心樂之境界。畢竟,又作「究竟」、「至竟」,即「究極」、「至極」、「最終」之意。安樂,身安心樂,身無危險爲「安」,心無懮惱爲「樂」。
②平等法忍:指堅定地安住于衆生平等之法中。對于衆生亦應等同視之,無高低、親怨之區別,在值得憐憫和具有佛性上,平等無二,此稱「衆生平等」。法忍,指對于諸經所說微妙幽深之法義能不驚怖,且能勤學讀誦,而安住于教法之真理中。忍,忍耐、忍許、忍可、安忍,即指堪忍違逆之境而不起瞋心。
③直心:指質直而無谄曲之心,也可以指清淨純一、專心企求佛道之「菩提心」。
【語譯】寂靜音海夜神繼續對善財童子說:「當我發起這些心之後,又爲衆生說法,使其逐漸能夠到達一切智之地。具體有:
「如果看見樂于執著所住宮殿、屋宅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了達諸法之自性,遠離諸執著;如果看見戀著父母、兄弟、姊妹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能夠參與諸佛菩薩清淨衆會;如果看見戀著妻子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舍棄遠離生死愛染,生起大悲心,對于一切衆生都平等無二;如果看見住于王宮並且有采女侍奉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能夠參加衆聖的集會,進入如來的教誨;如果看見染著境界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能夠進入如來境界;如果看見多瞋恚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住于如來忍波羅蜜;如果看見其心懈怠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獲得清淨精進波羅蜜;如果看見其心散亂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獲得如來禅波羅蜜;如果看見進入見稠林被無明黑暗障蔽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得以出離稠林黑暗;如果看見無智慧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獲得般若波羅蜜;如果看見染著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出離生死;如果看見志意下劣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圓滿佛菩提之願;如果看見衆生住于自利之行爲,我爲其說法,使其發起利益一切諸衆生之願;如果看見志力微弱的衆生,我爲其說法,使其獲得菩薩…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