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及其余無數百千位衆生,前後圍繞彌勒而一起來到莊嚴藏大樓觀所。善財童子看見之後,歡喜踴躍,五體投地。
這時,彌勒菩薩觀察善財,並且將善財童子介紹給大衆,贊歎善財童子的功德,而說頌道:(偈語之語譯從略)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在衆會前,稱贊善財大功德藏。善財聞已,歡喜踴躍,身毛皆豎,悲泣哽噎;起立合掌,恭敬瞻仰,繞無量匝。以文殊師利心念力故,衆華、璎珞、種種妙寶不覺忽然自盈其手;善財歡喜,即以奉散彌勒菩薩摩诃薩上。
時,彌勒菩薩摩善財頂,爲說頌言:
「善哉善哉真佛子!普策諸根無懈倦,不久當具諸功德,猶如文殊及與我。」
時,善財童子以頌答曰:「我念善知識,億劫難值遇;今得鹹親近,而來詣尊所。我以文殊故,見諸難見者;彼大功德尊,願速還瞻觐。」
【章旨】善財童子聽完彌勒菩薩的稱贊後,不禁歡喜踴躍,身毛豎起,悲泣哽噎。善財童子起立合掌,恭敬禮拜彌勒菩薩。依持著文殊師利心念之力的緣故,無數花朵、璎珞、種種美妙的珍寶不覺之間忽然自然自盈其手。善財童子非常歡喜,隨即將其奉上散布在彌勒菩薩的身上。
【語譯】這時,彌勒菩薩在衆會前,稱贊善財大功德之藏。善財童子聽完彌勒菩薩的稱贊後,不禁歡喜踴躍,身毛豎起,悲泣哽噎。善財童子起立合掌,恭敬瞻仰菩薩,在彌勒菩薩周圍繞行無量圈。依持著文殊師利心念之力的緣故,無數花朵、璎珞、種種美妙的珍寶不覺之間忽然自然自盈其手。善財童子非常歡喜,隨即將其奉上散布在彌勒菩薩的身上。
這時,彌勒菩薩撫摩著善財童子的頭頂,爲其說頌道:「好啊!好啊!真佛子!完全激勵諸根而無懈怠疲倦,不久應當具備諸功德,如同文殊和我一樣。」
這時,善財童子以頌體而回答說:(偈語語譯從略)。
《華嚴經》卷七十八 入法界品之十九
【題解】
本卷接續第七十七卷之「彌勒菩薩會」,即《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五十叁會,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的五十二參中間一大部分內容。
善財童子向彌勒菩薩恭敬地請教如何修習菩薩行和菩薩道。彌勒菩薩指著善財童子向會衆作介紹,並且高度贊揚善財童子發菩提心、修習菩薩行的功德。彌勒菩薩稱贊善財童子能夠發菩提心,並且以一百一十種比喻來稱贊菩提心。澄觀說這些比喻所言都通于叁種發心,且菩提心「徧該諸地」。從內容上這些比喻大多用來說明「信成就及解行發心」以及「菩提心殊勝功德」。(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五七中)此一百一十種比喻又可分爲十二個層次,澄觀則據北齊地論師慧光的解釋將其與「十二住」配釋,可以參考。
彌勒菩薩先以一百一十八種比喻稱贊菩提心,接著又以一百零叁種比喻來稱贊菩提心所具有的「廣多無量」的自在功德。贊頌菩提心之功德的部分,層次很分明。其中,第一至第七句言「十住」之功德,以十種比喻稱贊「十行」所具有的功德,以九種比喻稱贊「十回向」所具有的功德,以六十四種比喻來稱贊菩提心所具有的「十地」功德,以十七種比喻是用來稱贊「等覺位」所具有的功德。
本卷最後,彌勒菩薩又總結了對菩提心的稱贊之語,又引入善財童子所提出的問題,並且讓其進入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周徧觀察,以學習菩薩行。
爾時,善財童子合掌恭敬,重白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
「大聖!一切如來授尊者記①,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一生當得無上菩提,則已超越一切菩薩所住處,則已出過一切菩薩離生位②,則已圓滿一切波羅蜜,則已深入一切諸忍門,則已具足一切菩薩地,則已遊戲一切解脫門,則已成就一切叁昧法,則已通達一切菩薩行,則已證得一切陀羅尼辯才,則已于一切菩薩自在中而得自在,則已積集一切菩薩助道法,則已遊戲智慧方便,則已出生大神通智,則已成就一切學處,則已圓滿一切妙行,則已滿足一切大願,則已領受一切佛所記,則已了知一切諸乘門,則已堪受一切如來所護念,則已能攝一切佛菩提,則已能持一切佛法藏,則已能持一切諸佛菩薩秘密藏,則已能于一切菩薩衆中爲上首,則已能爲破煩惱魔軍大勇將,則已能作出生死曠野大導師,則已能作治諸惑重病大醫王,則已能于一切衆生中爲最勝,則已能于一切世主中得自在,則已能于一切聖人中最第一,則已能于一切聲聞、獨覺中最增上,則已能于生死海中爲船師,則已能布調伏一切衆生網,則已能觀一切衆生根,則已能攝一切衆生界,則已能守護一切菩薩衆,則已能談議一切菩薩事,則已能往詣一切如來所,則已能住止一切如來會,則已能現身一切衆生前,則已能于一切世法無所染,則已能超越一切魔境界,則已能安住一切佛境界,則已能到一切菩薩無礙境,則已能精勤供養一切佛,則已與一切諸佛法同體性,已系妙法缯,已受佛灌頂,已住一切智,已能普生一切佛法,已能速踐一切智位。
「大聖!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隨所修學,疾得具足一切佛法,悉能度脫所念衆生,普能成滿所發大願,普能究竟所起諸行,普能安慰一切天、人,不負自身,不斷叁寶,不虛一切佛菩薩種,能持一切諸佛法眼。如是等事,願皆爲說!」
【章旨】善財童子向彌勒菩薩恭敬地請教如何修習菩薩行和菩薩道。
【注釋】①授尊者記:佛對于發菩提心之衆生授予將來必當成爲佛的記別。尊者,一般是對羅漢的尊稱。
②離生位:即出離生死之位。謂叁乘之人入于見道,了見谛理,斷盡見惑,永離叁界之生死,達到這一境界可稱之爲見道位。
【語譯】這時,善財童子雙手合十恭敬地又對彌勒菩薩說:「大聖,我早就已經發過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我卻不知道菩薩怎樣來修習菩薩行?怎樣來修習菩薩道?
「大聖,一切如來對于發菩提心的衆生授予將來必將成佛的記別,預言其在一生中應當證得無上菩提的果位。如果在一生中就能證得無上菩提,那麼就超越了一切菩薩安住的境地,就已經出離、超過一切菩薩的離生死之位;就已經圓滿了一切波羅蜜,就已經深入一切諸忍門,就已經具足一切菩薩地,就已經遊戲于一切解脫門,就已經成就了一切叁昧法,就已經通達一切菩薩行,就已經證得了一切陀羅尼辯才,就已經于一切菩薩自在中獲得自在,就已經積集了一切菩薩助道法,就已經遊戲于智慧方便,就已經出生了大神通智,就已經成就了一切學處,就已經圓滿了一切妙行,就已經滿足了一切大願,就已經領受了一切佛的授記,就已經了知一切大乘、小乘、緣覺、聲聞等諸乘之門,就已經能夠領受一切如來的護念,就已經能夠攝取一切佛菩提,就已經能夠憶持一切佛之法藏,就已經能夠憶持一切諸佛菩薩的秘密藏,就已經能夠于一切菩薩衆中作爲上首,就已經能夠作爲破除煩惱魔軍的大勇將,就已經能夠作爲衆生出離生死曠野的大導師,就已經能夠作治療諸惑重病的大醫王,就已經能夠于一切衆生中爲最勝,就已經能夠于一切世主中得到自在,就已經能夠于一切聖人中爲第一,就已經能夠于一切聲聞、獨覺中作爲最爲增上者,就已經能夠作爲衆生濟度生死海時候的船師,就已經能夠布置下用來調伏一切衆生的大網,就已經能夠觀察一切衆生之根,就已經能夠攝取一切衆生界,就已經能夠守護一切菩薩衆,就已經能夠談議一切菩薩之事,就已經能夠前往一切如來的所在,就已經能夠住止于一切如來組織的法會,就已經能夠現身于一切衆生前,就已經能夠于一切世間法無所沾染,就已經能夠超越一切魔的境界,就已經能夠安住于一切佛的境界,就已經能夠到達一切菩薩無所障礙的境界,就已經能夠精勤供養一切佛,就已經與一切諸佛法具有相同的體性,就已經系上妙法之絲帶,就已經接受了佛的灌頂,已經住于一切智,已經能夠完全普徧生起一切佛法,已經能夠迅速到達一切智之位。
「大聖!菩薩如何學習菩薩行?如何修習菩薩道?隨著所修所學,迅速獲得具足一切佛法,完全能夠度脫所念護的衆生,完全能夠成就滿足所發的大願,完全能夠究竟圓滿一切所起的諸行,完全能夠安慰一切天、人,不辜負自身,不斷絕叁寶,不斷絕一切佛、菩薩的種性,能夠持有一切諸佛的法眼。如此等事,希望大聖能夠都爲我說一說。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觀察一切道場衆會,指示善財而作是言:「諸仁者!汝等見此長者子,今于我所問菩薩行諸功德不?諸仁者!此長者子,勇猛精進,志願無雜,深心堅固,恒不退轉;具勝希望,如救頭然,無有厭足;樂善知識,親近供養,處處尋求,承事請法。諸仁者!此長者子,曩于福城①受文殊教,展轉南行求善知識,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②,然後而來至于我所,未曾暫起一念疲懈。
「諸仁者!此長者子甚爲難有,趣向大乘,乘于大慧,發大勇猛,擐大悲甲③,以大慈心救護衆生,起大精進波羅蜜行,作大商主護諸衆生,爲大法船度諸有海,住于大道,集大法寶,修諸廣大助道之法;如是之人,難可得聞,難可得見,難得親近、同居、共行。何以故?此長者子發心救護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解脫諸苦,超諸惡趣,離諸險難,破無明暗,出生死野,息諸趣輪④,度魔境界,不著世法,出欲淤泥,斷貪鞅⑤,解見縛,壞想宅⑥,絕迷道,摧慢幢⑦,拔惑箭,撤睡蓋⑧,裂愛網,滅無明,度有流⑨,離谄幻⑩,淨心垢,斷癡惑,出生死。
「諸仁者!此長者子,爲被四流11漂泊者,造大法船;爲被見泥12沒溺者,立大法橋;爲被癡暗昏迷者,然大智燈;爲行生死曠野者,開示聖道;爲嬰煩惱重病13者,調和法藥;爲遭生、老、死苦者,飲以甘露,令其安隱;爲入貪、恚…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