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成道,所以稱之爲「道樹」。
【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開敷一切樹華夜神說:「聖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已經多久了呢?」
開敷一切樹華夜神說:「善男子!此處難于相信、難于知曉、難于理解、難于進入、難于宣說,一切世間的衆生以及聲聞、緣覺都不能知曉。除非得到諸佛神力的保護,善友的攝持,積集殊勝的功德,欲樂清淨,無有下劣心,無有雜染心,無有谄曲心,得到完全照耀智慧的光明之心,發完全饒益諸衆生之心、一切煩惱及以衆魔無能毀壞之心,生起必然成就一切智之心,不對一切生死産生喜樂之心,能夠求取一切諸佛美妙之樂,能夠滅除一切衆生苦惱,能夠修習一切佛功德之海,能夠觀一切諸法之實性,能夠具備一切清淨信解,能夠超越一切生死瀑流,能夠進入一切如來智之海,能夠決定向往無上法之城,能夠勇猛進入如來的境界,能夠迅速到達諸佛的地位,能夠隨即成就一切智之力,能夠在十力方面獲得究竟;如此之人,對于這一法門能夠憶持、能夠進入、能夠了悟。爲了什麼緣故呢?這是如來智慧的境界,一切菩薩尚且不能知曉,況且其余衆生呢!然而我現在能夠憑借佛的威力,並且我也想使可以化度的衆生之心得到調理順暢並且使其迅速地得以清淨,想使修習善根的衆生之心得以自在,因此,針對你的詢問,現在我爲你宣說。」
這時,開敷一切樹華夜神想重新闡明這一方面之義,觀察叁世如來境界而說頌說:「佛子,你所問的甚深境界只有佛纔具有,以難于想象的剎塵劫也無法完全說清楚。這並非貪恚癡以及吝啬、傲慢、煩惱等所覆蓋的衆生所能夠知曉的微妙的佛法。這是並非執著于吝啬、嫉妒的衆生,以及被谄媚、欺诳等濁意、煩惱業所覆蓋的衆生,所能夠知曉的佛的境界。這也是並非執著于蘊、界、處以及執著于有身,持顛倒之想之人,所能夠知曉的佛的覺悟。佛的境界寂靜,性淨而遠離分別,並不執著諸種存在,而能夠知曉真實的法性。這是生于諸佛家並且被佛所守護,且持佛之法藏的衆生所擁有的智眼之境界。親近善知識,熱愛並且以善法、清淨法爲樂,勤求諸佛之力,聽聞此法都會産生歡喜。清淨的心無有分別,猶如大虛空,以智慧之燈破除諸黑暗,這就是佛之境界。以大慈悲的意願,完全覆蓋諸世間,一切都是平等的,這就是佛之境界。歡喜心沒有任何執著,一切都能夠舍棄,以平等之心而布施衆生,這就是佛之境界。心淨而遠離諸惡,究竟沒有任何應該悔過的惡行,遵順實踐諸佛的教誨,這就是佛之境界。了知法的自性,以及諸業的種子,其心沒有不動而不混亂,這就是佛之境界。勇猛而勤于精進,安住心永不退轉,勤修一切智,這就是佛之境界。其心寂靜住于叁昧,究竟清涼,身心沒有焦熱苦惱,已經修習一切智海之因,這是證悟者的解脫境界。善于知曉一切真實的相狀,深入無邊法界之門,普度群生無有剩余,這是智慧之燈者的解脫境界。了達衆生的真實性,不執著于一切諸有之海,世界萬有就如同影子一樣完全顯現在衆生的心水之中,這是正道者的解脫境界。跟從一切叁世佛,從佛之方便願種出生,盡諸劫剎勤修行,這是修習普賢行者的解脫境界。完全進入一切法界之門,都看見十方諸國土之海,也看見其中劫的生成與毀壞,而心畢竟沒有分別。在法界所有的微塵中,都可以看見如來所坐過的菩提樹,成就菩提而度所有的衆生,這是無礙眼的解脫境界。你在無量大劫之海中,親近供養善知識,爲了衆生的利益而求取正法,聽聞的所有佛法都得到憶念無任何遺忘。毗盧遮那佛的廣大境界,是無量無邊而不可思議的,我承蒙佛力的加持爲你宣說,使你的深心轉變爲清淨之心。
「善男子!乃往古世,過世界海微塵數劫,有世界海,名『普光明真金摩尼山』;其世界海中,有佛出現,名『普照法界智慧山寂靜威德王』。善男子!其佛往修菩薩行時,淨彼世界海。其世界海中,有世界微塵數世界種;一一世界種,有世界微塵數世界;一一世界,皆有如來出興于世;一一如來,說世界海微塵數修多羅;一一修多羅,授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記,現種種神力,說種種法門,度無量衆生。
「善男子!彼普光明真金摩尼山世界海中,有世界種,名『普莊嚴幢』。此世界種中,有世界,名『一切寶色普光明』,以現一切化佛影摩尼王爲體,形如天城;以現一切如來道場影像摩尼王爲其下際,住一切寶華海上,淨穢相雜。此世界中,有須彌山微塵數四天下,有一四天下最處其中,名『一切寶山幢』。其四天下,一一縱廣十萬由旬,一一各有一萬大城。其閻浮提中,有一王都,名『堅固妙寶莊嚴雲燈』,一萬大城周匝圍繞。閻浮提人壽萬歲時,其中有王,名『一切法音圓滿蓋』,有五百大臣、六萬采女、七百王子;其諸王子皆端正勇健,有大威力。爾時,彼王威德普被閻浮提內,無有怨敵。
【章旨】開敷一切樹華夜神開始爲善財童子講解自己獲得這一法門的機緣。在往古世過世界轉微塵數劫之中,有一處名爲「普光明真金摩尼山」的世界海,此世界海中有一位名爲「普照法界智慧山寂靜威德王」的佛出現。此世界海中又有名爲「普莊嚴幢」的世界種,此世界種中又有名爲「一切寶色普光明」的世界。此世界中,有一處名爲「一切寶山幢」的四天下。此四天下的閻浮提中,有一處名爲「堅固妙寶莊嚴雲燈」的王都。當人壽萬歲之時,此王都中出現了一位名爲「一切法音圓滿蓋」的國王,其國王無有怨敵。
【語譯】開敷一切樹華夜神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善男子!在往古世過世界轉微塵數劫之中,有一處名爲『普光明真金摩尼山』的世界海,此世界海中有一位名爲『普照法界智慧山寂靜威德王』的佛出現。善男子!在這位佛往昔修習菩薩行之時,使這一世界海得到清淨。在這處世界海之中,有世界微塵數的世界種;一一世界種之中又有世界微塵數的世界;一一世界中,都有如來出興于世;一一如來,在宣說著世界海微塵數的修多羅;一一修多羅,給佛土微塵數的菩薩授記,顯現出種種神力,宣說種種法門,救度無量衆生。
「善男子!在這一普光明真金摩尼山世界海中,有一名爲『普莊嚴幢』的世界種。在這一世界種之中,有一處名爲『一切寶色普光明』的世界。此世界以能夠顯現一切化佛的影摩尼王寶爲其主體,其形狀如同天城;以能夠顯現一切如來道場影像的摩尼王寶爲其下際,住于一切寶華海上,清淨與汙穢相混雜。在此世界之中,有須彌山微塵數四天下,有一處名爲『一切寶山幢』的四天下在其最中心。這一四天下,每一處縱、廣十萬由旬,每一處各有一萬大城。在其閻浮提之中,有一處名爲『堅固妙寶莊嚴雲燈』的王都,有一萬大城在其周圍圍繞。當此閻浮提人壽萬歲時,其中出現了一位名爲『一切法音圓滿蓋』的國王,國王有五百大臣、六萬采女、七百王子;其每一位王子都長相端正勇健,有大威力。當時,這位國王的威德完全擇披閻浮提之內,他也沒有怨敵。
「時,彼世界劫欲盡時,有五濁起。一切人衆,壽命短促,資財乏少,形色鄙陋,多苦少樂,不修十善,專作惡業,更相忿诤,互相毀辱,離他眷屬,妒他榮好,任情起見,非法貪求。以是因緣,風雨不時,苗稼不登,園林、草樹一切枯槁,人民匮乏,多諸疫病,馳走四方,靡所依怙,鹹來共繞王都大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四面周匝高聲大呼;或舉其手,或合其掌,或以頭扣地,或以手捶胸,或屈膝長號,或踴身大叫;頭發蓬亂,衣裳弊惡,皮膚皴裂,面目無光,而向王言:『大王!大王!我等今者,貧窮孤露,饑渴寒凍,疾病衰羸,衆苦所逼,命將不久,無依無救,無所控告。我等今者來歸大王,我觀大王仁慈智慧,于大王所生得安樂想、得所愛想、得活命想、得攝受想、得寶藏想、遇津梁想、逢道路想、值船筏想、見寶洲想、獲財利想、升天宮想。』
「爾時,大王聞此語已,得百萬阿僧祇大悲門,一心思惟,發十種大悲語。其十者何?所謂:『哀哉衆生!墮于無底生死大坑;我當雲何而速勉濟,令其得住一切智地?哀哉衆生!爲諸煩惱之所逼迫;我當雲何而作救護,令其安住一切善業?哀哉衆生!生、老、病、死之所恐怖;我當雲何爲作歸依,令其永得身心安隱?哀哉衆生!常爲世間衆怖所逼;我當雲何而爲佑助,令其得住一切智道?哀哉衆生!無有智眼,常爲身見疑惑所覆;我當雲何爲作方便,令其得決疑見①翳膜?哀哉衆生!常爲癡暗之所迷惑;我當雲何爲作明炬,令其照見一切智城?哀哉衆生!常爲悭嫉谄诳所濁;我當雲何而爲開曉,令其證得清淨法身?哀哉衆生!長時漂沒生死大海;我當雲何而普運度,令其得上菩提彼岸?哀哉衆生!諸根剛強,難可調伏;我當雲何而爲調禦,令其具足諸佛神力?哀哉衆生!猶如盲瞽,不見道路;我當雲何而爲引導,令其得入一切智門?』作是語已,擊鼓宣令:『我今普施一切衆生,隨有所須悉令充足。』
【章旨】在「一切寶色普光明」世界劫欲盡之時,進入五濁惡世。衆生悲苦,無所依靠,向國王求救。「一切法音圓滿蓋」國王應衆生的所請,下令竭盡所有布施衆生。
【注釋】①疑見:十種邪見之一,對于佛教的真理,心存猶豫而無決定的見解。
【語譯】開敷一切樹華夜神繼續給善財童子講解自己發菩提心的機緣:「這時,那『一切寶色普光明』世界劫欲盡之時,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等五濁生起。一切人衆,壽命都很短促,缺少資財,形色鄙陋,多苦少樂,不修十善,專門作惡業,互相忿诤,互相毀辱,離間他人的眷屬,嫉妒別人的容貌與榮譽,任情而生起執見,非法貪求。以此因緣,風雨失時而至,苗稼不能豐收,園林、草樹等一切都枯槁,人口稀少,多諸疫病,人們奔走四方,無所依靠,都前來圍繞在王都大城周圍,聚集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人,在王都的四面周圍高聲大呼;有的舉起手,有的合其掌,有的以頭扣地,有的以手捶胸…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