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他们深厚的业障覆盖的缘故。那些大声闻也是如此,虽然住在逝多林中,却不能看见如来的广大神力,因为他们舍弃了一切智,无明的眼膜覆障了他们的眼睛,并未种植培植一切种智所需之地的诸善根。
譬如有人在大众聚会中昏睡安寝,忽然梦见须弥山顶帝释所住的善见大城的宫殿、园林的种种美好的形象,百千万亿的天子、天女将天华撒满了大地,许许多多衣树生长出美妙的衣服,许许多多华树开放出美妙的花朵,许多音乐树演奏出天上的音乐,天众中的歌伎演唱出美妙的音符,无数诸天在其中戏耍娱乐;这位昏睡者看见自己穿着天众的衣服,在此城中到处游赏。当时一同参加大会的一切诸人虽然同处一地,却不能知晓这些。这是为什么呢?梦中所见的情境,并不是那些大众所能看见的。一切菩萨、世间诸王也是如此,因为他们长久地积集善根之力,发一切智广大愿望,学习一切佛的功德,修行菩萨庄严道,圆满一切智智(即佛智)之法,满足普贤诸行愿,趣入一切菩萨智地,游戏一切菩萨所住诸三昧,已能观察一切菩萨智慧境界而无有障碍,因此,他们都看见了如来世尊不可思议的自在神变。一切声闻诸大弟子都都不能观见,都不能知晓,因为他们没有菩萨清净眼。
譬如地中有许多宝藏,充满了种种珍异,有一男子聪慧明达,善于辨别一切隐藏的宝藏,这人也有大福德力,能随心所欲地自在取用,并且以其奉养父母,赈恤亲属,老人、病人、穷苦人、缺乏财物之人无不得到赡养。但是,那些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之人,即使也到蕴藏宝藏之处,既无法知晓,也无法见到,不能得到利益。声闻与佛、菩萨的区别也应该如此看待,诸大菩萨拥有净智眼,能进入如来不可思议的甚深境界,能观见佛之神力,能进入诸法门,能在三昧海中漫游,能够供养诸佛,能以正法使众生开悟,能够以四摄摄受众生;诸大声闻则不能得见如来之神力,也不能见诸菩萨众之神力。
譬如盲人到大宝洲,无论是行,是住,是坐,还是卧,都不能得见一切众宝;因为不能看见,所以就不能采择取用,更不能享用。声闻与佛、菩萨的区别也应该如此看待,诸大弟子虽在逝多林中与世尊在一起,但却没有观见如来自在神力,也没有观见菩萨的大型聚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菩萨无碍之净眼,不能次第悟入法界,所以就不能观见如来自在之力。
譬如有人拥有号称离垢光明的清净眼,所有黑暗及其昏暗的光线都不能障碍其视线。这时,让那人在夜暗中,处在无量百千万亿人群之内,或行、或住、或坐、或卧,无量数之人的形体相貌威仪,这位明眼人无不清楚地看见;但这位明眼者的威仪与进退,那些无量数之人都无法看见。佛也是如此,成就了智眼,清净无碍,明见一切世间之事物;他所示现的神通变化,大菩萨众都在其周围环绕,只是诸大弟子都不能看见。
譬如比丘在大众中进入徧处定,所谓:地徧处定、水徧处定、火徧处定、风徧处定、青徧处定、黄徧处定、赤徧处定、白徧处定、天徧处定、种种众生身徧处定、一切语言音声徧处定、一切所缘徧处定。进入此定者观见其所观之对象,而其他大众则都不能看见,除非同样住于这种三昧者纔有可能观见。如来所示现的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也是如此,菩萨全都可以看见,声闻却不可能看见。
譬如有人以障形之药自己涂在自己的眼睛上,在大众聚会的场所走来走去,会中大众没有能够看见他的,而他却能全部看见会中的大众及其所发生的事情。应该知道,如来也是如此,超越了世间,普见世间之一切,这是诸声闻不能看见的,只有趣向一切智境的诸位大菩萨纔能看见。
譬如人一生下来,就有二类天众恒相随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这两类天众常常看见人,而人却无法看见天。应该知道,如来也是如此,如来在诸菩萨大集会中显现出大神通,诸大声闻却完全不能看见。
譬如比丘得到心自在的境界,进入灭尽定,六根的活动都不存在,对于所有语言都没有知觉;由于定力的加持,不进入涅槃境界。一切声闻也应该是如此,虽然住在逝多林中,具足六根,而不知不见不解不入如来自在以及菩萨众会中所作的事情。为什么呢?如来之境界甚深广大,难于观见,难于知晓,难于测量,超越了诸世间的局限,不可思议,没有什么可以毁坏它,它不同于所有的声闻、缘觉境界;因此,如来自在神力、菩萨众会及逝多林一切普徧清净世界,如此这样的种种事情,诸大声闻都无法知见,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根器。
【说明】「举失显得分」至此结束。
偈颂赞德分
尔时,毗卢遮那愿光明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汝等应观察,佛道①不思议,于此逝多林,示现神通力。善逝②威神力,所现无央数;一切诸世间,迷惑不能了。法王③深妙法,无量难思议,所现诸神通,举世莫能测。以了法无相,是故名为佛,而具相庄严,称扬不可尽。今于此林内,示现大神力,甚深无有边,言辞莫能辩。汝观大威德,无量菩萨众,十方诸国土,而来见世尊。所愿皆具足,所行无障碍;一切诸世间,无能测量者。一切诸缘觉,及彼大声闻,皆悉不能知,菩萨行境界。菩萨大智慧,诸地悉究竟,高建勇猛幢,难摧难可动。诸大名称士,无量三昧力,所现诸神变,法界悉充满。」
尔时,不可坏精进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汝观诸佛子,智慧功德藏,究竟菩提行,安隐诸世间。其心本明达,善入诸三昧,智慧无边际,境界不可量。今此逝多林,种种皆严饰,菩萨众云集,亲近如来住。汝观无所著,无量大众海,十方来诣此,坐宝莲华座。无来亦无住④,无依⑤无戏论,离垢心无碍,究竟于法界。建立智慧幢,坚固不动摇,知无变化法,而现变化事。十方无量剎,一切诸佛所,同时悉往诣,而亦不分身。汝观释师子⑥,自在神通力,能令菩萨众,一切俱来集。一切诸佛法,法界悉平等,言说故不同,此众咸通达。诸佛常安住,法界平等际⑦,演说差别法⑧,言辞无有尽。」
尔时,普胜无上威德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汝观无上士⑨,广大智圆满,善达时非时⑩,为众演说法;摧伏众外道11,一切诸异论,普随众生心,为现神通力。正觉非有量,亦复非无量;若量若无量,牟尼悉超越12。如日在虚空,照临一切处;佛智亦如是,了达三世法13。譬如十五夜,月轮无减缺;如来亦复然,白法14悉圆满。譬如空中日,运行无暂已;如来亦如是,神变恒相续。譬如十方剎,于空无所碍,世灯现变化,于世亦复然。譬如世间地,群生之所依;照世灯*轮,为依亦如是。譬如猛疾风,所行无障碍;佛法亦如是,速徧于世间。譬如大水轮15,世界所依住;智慧轮16亦尔,三世佛17所依。」
尔时,无碍胜藏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譬如大宝山,饶益18诸含识19;佛山亦如是,普益于世间。譬如大海水,澄净无垢浊;见佛亦如是,能除诸渴爱。譬如须弥山,出于大海中;世间灯20亦尔,从于法海21出。如海具众宝,求者皆满足;无师智22亦然,见者悉开悟。如来甚深智,无量无有数;是故神通力,示现难思议。譬如工幻师23,示现种种事;佛智24亦如是,现诸自在力。譬如如意宝,能满一切欲;最胜亦复然,满诸清净愿。譬如明净宝,普照一切物;佛智亦如是,普照羣生心。譬如八面宝,等鉴于诸方;无碍灯亦然,普照于法界。譬如水清珠,能清诸浊水;见佛亦如是,诸根悉清净。」
【章旨】十方十位菩萨分别说偈赞颂佛德与此次聚会,并且显现自己所证。东方灯云幢世界中的毗卢遮那愿光明菩萨、南方金刚藏世界中的不可坏精进王菩萨主要赞颂道场三昧等用,西方摩尼宝灯须弥山幢世界中的普胜无上威德王菩萨与北方宝衣光明幢世界中的无碍胜藏王菩萨则从总体上赞颂佛德。
【注释】①佛道:成佛之道。
②善逝:如来十号之一,「善」是「好」的意思,「逝」是「去」的意思,佛修正道,进入涅槃,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③法王:此处为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④无住:又称「不住」。「住」为「所住」之意,「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也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
⑤无依:即「无着」。指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的境界。也指远离烦恼系缚的境界。
⑥释师子:为释尊之德号。释尊为人中之王,于三界中得无畏自在,如兽中之狮子王,故称释师子。
⑦平等际:即「平等法」,指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也。本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剎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同经卷三十《十回向品》,也举出十种平等:业平等、报平等等十种平等。又《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则举出众生平等、法平等、清净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进平等、禅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净平等。众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无畏之大城。此皆说明人、法、国土、修行乃至诸佛等悉皆平等无有差别之理。
⑧差别法:与「平等法」对照而言之。「平等法」指万法一如之法性,而「差别法」指万事万物之个性品类。也可以直接将「差别法」理解为一切世间诸法。
⑨无上士:佛十号之一。又作无上、无上丈夫。如来之智德,于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士。
⑩时非时:时,时节。此处大致是指说法度生的时机问题。
11外道:佛教通常对于佛教之外的宗教与思想派别的称呼。
12正觉非有量句:此句系以中观的中道思想表达佛之正…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