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
13三世法: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法。
14白法:此处为宣说佛法之意。
15水轮:成立器世间的「四轮」之一。轮,持载之义。佛教以为,有四轮支持器世间,金轮在大地之下,金轮之下有水轮,水轮之下有风轮,风轮之下有空轮。
16智慧轮:这是仿照「四轮」而作的譬喻,意思为正如器世间为「四轮」所持载,三世佛也是以智慧之轮所持载。
17三世佛:过去佛为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诸佛。
18饶益:予人法益,丰足利人。
19含识:又作「有情」、「众生」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20世间灯:比喻佛法如同灯火可以照明破除世间之黑暗。
21法海: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22无师智: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
23幻师:又作「幻士」、「幻人」、「幻术师」,是那种专门演示幻术之人,他们往往能够将非实体性的存在变现成似乎是真实的存在。佛教经论中常常用其譬喻诸法之虚幻。
24佛智:指佛所具有的圣智,即指证悟法界真理的圣智。此圣智横穷十方,竖尽三世,完全圆满,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诸佛即依此圣智发起无限的慈悲,以开启摄化法界的大事业。
【语译】偈颂语译从略。
尔时,化现法界愿月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譬如帝青宝,能青一切色;见佛者亦然,悉发菩提行。一一微尘内,佛现神通力,令无量无边,菩萨皆清净。甚深微妙力,无边不可知;菩萨之境界,世间莫能测。如来所现身,清净相庄严,普入于法界,成就诸菩萨。难思佛国土,于中成正觉;一切诸菩萨,世主皆充满。释迦无上尊,于法悉自在,示现神通力,无边不可量。菩萨种种行,无量无有尽;如来自在力,为之悉示现。佛子善修学,甚深诸法界,成就无碍智,明了一切法。善逝威神力,为众转*轮,神变普充满,令世皆清净。如来智圆满,境界亦清净;譬如大龙王,普济诸群生。」
尔时,法慧光焰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三世诸如来,声闻大弟子,悉不能知佛,举足下足事。去来现在世,一切诸缘觉,亦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事。况复诸凡夫,结使所缠缚,无明覆心识,而能知导师!正觉无碍智,超过语言道,其量不可测,孰有能知见!譬如明月光,无能测边际;佛神通亦尔,莫见其终尽。一一诸方便,念念所变化,尽于无量劫,思惟不能了。思惟一切智,不可思议法,一一方便门,边际不可得。若有于此法,而兴广大愿;彼于此境界,知见不为难。勇猛勤修习,难思大法海;其心无障碍,入此方便门。心意已调伏,志愿亦宽广,当获①大菩提,最胜之境界。」
尔时,破一切魔军智幢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智身非是身,无碍难思议;设有思议者,一切无能及。从不思议业,起此清净身,殊特妙庄严,不着于三界②。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净,开佛菩提门,出生众智慧。譬如世间日,普放慧光明,远离诸尘垢,灭除一切障,普净三有处,永绝生死流,成就菩萨道,出生无上觉。示现无边色③,此色无依处;所现虽无量,一切不思议。菩提一念顷,能觉一切法;云何欲测量,如来智边际?一念悉明达,一切三世法;故说佛智慧,无尽无能坏。智者应如是,专思佛菩提;此思难思议,思之不可得。菩提不可说,超过语言路;诸佛从此生,是法难思议。」
尔时,愿智光明幢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若能善观察,菩提无尽海,则得离痴念,决定受持④法。若得决定心,则能修妙行,禅寂自思虑,永断诸疑惑。其心不疲倦,亦复无懈怠,展转增进修,究竟诸佛法。信智已成就,念念令增长,常乐常观察,无得无依法。无量亿千劫,所修功德行;一切悉回向⑤,诸佛所求道。虽在于生死,而心无染着,安住诸佛法,常乐如来行。世间之所有,蕴界等诸法⑥;一切皆舍离,专求佛功德。凡夫婴妄惑,于世常流转;菩萨心无碍,救之令解脱。菩萨行难称,举世莫能思,徧除一切苦,普与群生乐。已获菩提智,复愍诸群生,光明照世间,度脱一切众。」
尔时,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无量亿千劫,佛名难可闻;况复得亲近,永断诸疑惑!如来世间灯,通达一切法,普生三世福,令众悉清净。如来妙色身,一切所钦叹,亿劫常瞻仰,其心无厌足。若有诸佛子,观佛妙色身,必舍诸有着,回向菩提道。如来妙色身,恒演广大音,辩才无障碍,开佛菩提门;晓悟诸众生,无量不思议,令入智慧门,授以菩提记。如来出世间,为世大福田,普导诸含识,令其集福行。若有供养佛,永除恶道畏,消灭一切苦,成就智慧身。若见两足尊,能发广大心;是人恒值佛,增长智慧力。若见人中胜⑦,决意向菩提;是人能自知,必当成正觉。」
尔时,法界差别愿智神通王菩萨,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释迦无上尊,具一切功德;见者心清净,回向大智慧。如来大慈悲,出现于世间,普为诸群生,转无上*轮⑧。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宁于无量劫,受诸恶道苦;终不舍如来,而求于出离。宁代诸众生,备受一切苦;终不舍于佛,而求得安乐⑨。宁在诸恶趣⑩,恒得闻佛名;不愿生善道11,暂时不闻佛。宁生诸地狱,一一无数劫;终不远离佛,而求出恶趣。何故愿久住,一切诸恶道?以得见如来,增长智慧故。若得见于佛,除灭一切苦;能入诸如来,大智之境界。若得见于佛,舍离一切障;长养无尽福,成就菩提道。如来能永断,一切众生疑,随其心所乐,普皆令满足。」
【章旨】东北方一切欢喜清净光明网世界中的化现法界愿月王菩萨、东南方香云庄严幢世界中的法慧光焰王菩萨、西南方日光摩尼藏世界中的摧破一切魔军智幢王菩萨、西北方毗卢遮那愿摩尼王藏世界中的愿智光明幢藏王菩萨、下方一切如来圆满光普照世界中的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萨、上方说佛种性无有尽世界中的法界差别愿菩萨等六位菩萨继续赞颂佛之功德。
【注释】①获:是「得」之一种。得到一直未曾得到的法,或者得到曾经得到但后来又失去的法,都称之为「获」。
②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指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都属于此界;色界是指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都属于此界;无色界是指色相俱无而将心识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即属于此界。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的。
③无边色:指没有边际的佛之身量。
④受持: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为受持佛教戒律、受持佛教经典、受持僧人服装三个方面。
⑤回向:又作「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希望死亡者得到安稳。
⑥蕴界等诸法:指世间有为法。蕴,五蕴。界,十八界。
⑦人中胜:即「人中尊胜」的缩略语,为佛之德号之一。佛是人中最尊最胜者。
⑧转无上*轮:指如来说法。
⑨安乐:身安心乐。《法华文句》卷八下:「身无危险故『安』,心无懮恼故『乐』。」
⑩恶趣:即六道中的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
11善道:即六道中的阿修罗、人、天三道。
【语译】偈颂语译从略。
【说明】「偈颂赞德分」至此结束。
《华严经》卷六十一 入法界品之二
【题解】
此卷横跨本品的两大部分,即「本会」与「末会」。「本会」是以世尊为说法之主体的,而「末会」共有五十五会,说法主体有五十三位。依照此线索,本卷可分为五部分:第一「普贤开发分」,第二「毫光示益分」,第三「文殊述德分」,第四「无涯大用分」。这四部分属于本品的「本会」,从第五「文殊师利会」开始则进入此品的「末会」。
当十方的十位菩萨诵完赞颂佛德之偈后,普贤菩萨又为会众详细地以十种法句说明了师子奋迅三昧的内容。世尊为了使得会中的诸位菩萨能够进入师子奋迅三昧,从自己眉间的白毫相放出光明,群集之菩萨因此而进入师子奋迅三昧。此时,文殊师利菩萨秉承佛之神力,观察十方,以偈颂形式赞叹。文殊菩萨分别以十三偈通赞逝多林之庄严等此会所具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世间之自在大用。会中因世尊加持之力而进入师子奋迅三昧的诸大菩萨这时也因三昧之力生起救度众生之大用。至此,在逝多林及大庄严重阁进行的「本会」结束。
文殊师利菩萨向世尊告别,欲带领其眷属,南下进入人世间化导众生。舍利弗尊者因为佛力的加持,看到了文殊菩萨的意欲,于是动员与其同住的刚刚出家的六千比丘一起追随文殊菩萨南下。于是,舍利弗带着六千比丘向世尊辞行,来到了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文殊师利接受了这六千比丘的请求,向其宣说发「十种无疲厌心」的「十种趣大乘法」,其核心就是如何修证普贤行。六千比丘一经闻听文殊师利菩萨的说法,就获得「无碍眼见一切佛境三昧」。
普贤开发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观一切菩萨众会,以等法界方便、等虚空界方便、等众生界方便,等三世、等一切劫、等一切众生业、等一切众生欲、等一切众生解、等一切众生根、等一切众生成熟时、等一切法光影方便①,为诸菩萨以十种法句②开发、显示、照明③、演说此师子频申三昧。何等为十?所谓:演说能…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