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10

  ..續本文上一頁覺。

  13叁世法: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法。

  14白法:此處爲宣說佛法之意。

  15水輪:成立器世間的「四輪」之一。輪,持載之義。佛教以爲,有四輪支持器世間,金輪在大地之下,金輪之下有水輪,水輪之下有風輪,風輪之下有空輪。

  16智慧輪:這是仿照「四輪」而作的譬喻,意思爲正如器世間爲「四輪」所持載,叁世佛也是以智慧之輪所持載。

  17叁世佛:過去佛爲迦葉諸佛,現在佛爲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爲彌勒諸佛。

  18饒益:予人法益,豐足利人。

  19含識:又作「有情」、「衆生」 、「含靈」、「含生」、「含類」、「含情」、「禀識」,即指含有心識之有情衆生。以一切衆生皆有心識,故稱含識;此總攝六道之有情衆生。

  20世間燈:比喻佛法如同燈火可以照明破除世間之黑暗。

  21法海:謂佛法廣大,深遠遼闊猶如大海。

  22無師智:指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如佛所證得之智慧,非由師教或外力而得。

  23幻師:又作「幻士」、「幻人」、「幻術師」,是那種專門演示幻術之人,他們往往能夠將非實體性的存在變現成似乎是真實的存在。佛教經論中常常用其譬喻諸法之虛幻。

  24佛智:指佛所具有的聖智,即指證悟法界真理的聖智。此聖智橫窮十方,豎盡叁世,完全圓滿,爲最勝無上之智見,相當于一切種智。諸佛即依此聖智發起無限的慈悲,以開啓攝化法界的大事業。

  【語譯】偈頌語譯從略。

  爾時,化現法界願月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譬如帝青寶,能青一切色;見佛者亦然,悉發菩提行。一一微塵內,佛現神通力,令無量無邊,菩薩皆清淨。甚深微妙力,無邊不可知;菩薩之境界,世間莫能測。如來所現身,清淨相莊嚴,普入于法界,成就諸菩薩。難思佛國土,于中成正覺;一切諸菩薩,世主皆充滿。釋迦無上尊,于法悉自在,示現神通力,無邊不可量。菩薩種種行,無量無有盡;如來自在力,爲之悉示現。佛子善修學,甚深諸法界,成就無礙智,明了一切法。善逝威神力,爲衆轉*輪,神變普充滿,令世皆清淨。如來智圓滿,境界亦清淨;譬如大龍王,普濟諸群生。」

  爾時,法慧光焰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叁世諸如來,聲聞大弟子,悉不能知佛,舉足下足事。去來現在世,一切諸緣覺,亦不知如來,舉足下足事。況複諸凡夫,結使所纏縛,無明覆心識,而能知導師!正覺無礙智,超過語言道,其量不可測,孰有能知見!譬如明月光,無能測邊際;佛神通亦爾,莫見其終盡。一一諸方便,念念所變化,盡于無量劫,思惟不能了。思惟一切智,不可思議法,一一方便門,邊際不可得。若有于此法,而興廣大願;彼于此境界,知見不爲難。勇猛勤修習,難思大法海;其心無障礙,入此方便門。心意已調伏,志願亦寬廣,當獲①大菩提,最勝之境界。」

  爾時,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智身非是身,無礙難思議;設有思議者,一切無能及。從不思議業,起此清淨身,殊特妙莊嚴,不著于叁界②。光明照一切,法界悉清淨,開佛菩提門,出生衆智慧。譬如世間日,普放慧光明,遠離諸塵垢,滅除一切障,普淨叁有處,永絕生死流,成就菩薩道,出生無上覺。示現無邊色③,此色無依處;所現雖無量,一切不思議。菩提一念頃,能覺一切法;雲何欲測量,如來智邊際?一念悉明達,一切叁世法;故說佛智慧,無盡無能壞。智者應如是,專思佛菩提;此思難思議,思之不可得。菩提不可說,超過語言路;諸佛從此生,是法難思議。」

  爾時,願智光明幢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若能善觀察,菩提無盡海,則得離癡念,決定受持④法。若得決定心,則能修妙行,禅寂自思慮,永斷諸疑惑。其心不疲倦,亦複無懈怠,展轉增進修,究竟諸佛法。信智已成就,念念令增長,常樂常觀察,無得無依法。無量億千劫,所修功德行;一切悉回向⑤,諸佛所求道。雖在于生死,而心無染著,安住諸佛法,常樂如來行。世間之所有,蘊界等諸法⑥;一切皆舍離,專求佛功德。凡夫嬰妄惑,于世常流轉;菩薩心無礙,救之令解脫。菩薩行難稱,舉世莫能思,徧除一切苦,普與群生樂。已獲菩提智,複愍諸群生,光明照世間,度脫一切衆。」

  爾時,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無量億千劫,佛名難可聞;況複得親近,永斷諸疑惑!如來世間燈,通達一切法,普生叁世福,令衆悉清淨。如來妙色身,一切所欽歎,億劫常瞻仰,其心無厭足。若有諸佛子,觀佛妙色身,必舍諸有著,回向菩提道。如來妙色身,恒演廣大音,辯才無障礙,開佛菩提門;曉悟諸衆生,無量不思議,令入智慧門,授以菩提記。如來出世間,爲世大福田,普導諸含識,令其集福行。若有供養佛,永除惡道畏,消滅一切苦,成就智慧身。若見兩足尊,能發廣大心;是人恒值佛,增長智慧力。若見人中勝⑦,決意向菩提;是人能自知,必當成正覺。」

  爾時,法界差別願智神通王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釋迦無上尊,具一切功德;見者心清淨,回向大智慧。如來大慈悲,出現于世間,普爲諸群生,轉無上*輪⑧。如來無數劫,勤苦爲衆生;雲何諸世間,能報大師恩?甯于無量劫,受諸惡道苦;終不舍如來,而求于出離。甯代諸衆生,備受一切苦;終不舍于佛,而求得安樂⑨。甯在諸惡趣⑩,恒得聞佛名;不願生善道11,暫時不聞佛。甯生諸地獄,一一無數劫;終不遠離佛,而求出惡趣。何故願久住,一切諸惡道?以得見如來,增長智慧故。若得見于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于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如來能永斷,一切衆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

  【章旨】東北方一切歡喜清淨光明網世界中的化現法界願月王菩薩、東南方香雲莊嚴幢世界中的法慧光焰王菩薩、西南方日光摩尼藏世界中的摧破一切魔軍智幢王菩薩、西北方毗盧遮那願摩尼王藏世界中的願智光明幢藏王菩薩、下方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世界中的破一切障勇猛智王菩薩、上方說佛種性無有盡世界中的法界差別願菩薩等六位菩薩繼續贊頌佛之功德。

  【注釋】①獲:是「得」之一種。得到一直未曾得到的法,或者得到曾經得到但後來又失去的法,都稱之爲「獲」。

  ②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指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都屬于此界;色界是指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都屬于此界;無色界是指色相俱無而將心識住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即屬于此界。此叁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叁界爲目的的。

  ③無邊色:指沒有邊際的佛之身量。

  ④受持:領受于心,憶而不忘。可分爲受持佛教戒律、受持佛教經典、受持僧人服裝叁個方面。

  ⑤回向:又作「轉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衆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爲亡者追悼,以希望死亡者得到安穩。

  ⑥蘊界等諸法:指世間有爲法。蘊,五蘊。界,十八界。

  ⑦人中勝:即「人中尊勝」的縮略語,爲佛之德號之一。佛是人中最尊最勝者。

  ⑧轉無上*輪:指如來說法。

  ⑨安樂:身安心樂。《法華文句》卷八下:「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懮惱故『樂』。」

  ⑩惡趣:即六道中的叁惡道地獄、畜生、餓鬼。

  11善道:即六道中的阿修羅、人、天叁道。

  【語譯】偈頌語譯從略。

  【說明】「偈頌贊德分」至此結束。

  

  

《華嚴經》卷六十一 入法界品之二

  

【題解】

  此卷橫跨本品的兩大部分,即「本會」與「末會」。「本會」是以世尊爲說法之主體的,而「末會」共有五十五會,說法主體有五十叁位。依照此線索,本卷可分爲五部分:第一「普賢開發分」,第二「毫光示益分」,第叁「文殊述德分」,第四「無涯大用分」。這四部分屬于本品的「本會」,從第五「文殊師利會」開始則進入此品的「末會」。

  當十方的十位菩薩誦完贊頌佛德之偈後,普賢菩薩又爲會衆詳細地以十種法句說明了師子奮迅叁昧的內容。世尊爲了使得會中的諸位菩薩能夠進入師子奮迅叁昧,從自己眉間的白毫相放出光明,群集之菩薩因此而進入師子奮迅叁昧。此時,文殊師利菩薩秉承佛之神力,觀察十方,以偈頌形式贊歎。文殊菩薩分別以十叁偈通贊逝多林之莊嚴等此會所具的過去、現在、未來叁種世間之自在大用。會中因世尊加持之力而進入師子奮迅叁昧的諸大菩薩這時也因叁昧之力生起救度衆生之大用。至此,在逝多林及大莊嚴重閣進行的「本會」結束。

  文殊師利菩薩向世尊告別,欲帶領其眷屬,南下進入人世間化導衆生。舍利弗尊者因爲佛力的加持,看到了文殊菩薩的意欲,于是動員與其同住的剛剛出家的六千比丘一起追隨文殊菩薩南下。于是,舍利弗帶著六千比丘向世尊辭行,來到了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文殊師利接受了這六千比丘的請求,向其宣說發「十種無疲厭心」的「十種趣大乘法」,其核心就是如何修證普賢行。六千比丘一經聞聽文殊師利菩薩的說法,就獲得「無礙眼見一切佛境叁昧」。

  

普賢開發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普觀一切菩薩衆會,以等法界方便、等虛空界方便、等衆生界方便,等叁世、等一切劫、等一切衆生業、等一切衆生欲、等一切衆生解、等一切衆生根、等一切衆生成熟時、等一切法光影方便①,爲諸菩薩以十種法句②開發、顯示、照明③、演說此師子頻申叁昧。何等爲十?所謂:演說能…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