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78

  ..續本文上一頁示現諸菩薩行、菩薩勇猛、菩薩叁昧、菩薩自在、菩薩住處、菩薩觀察、菩薩師子頻申、菩薩解脫遊戲③,如是種種成熟衆生。

  善財童子見聞此已,心大歡喜,以身投地,禮夜神足,繞無數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心冀望依善知識獲諸如來功德法藏。唯願示我一切智道,我行于中,至十力地④!」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叁十二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叁十叁會。善財童子遵從安住地神的囑咐,到達「摩竭提國迦毗羅城」向婆珊婆演底夜神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由此,善財童子開始證入「十地」。

  【注釋】①從東門入一句:此句描述有象征意義,澄觀解釋說:「從東門入者,開明之初,顯入證之始故。見日沒者,是夜神故,表分別見日皆已亡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頁九四一中)這是說,以「東門」象征證入「十地」之開端,以「日落」象征「分別」之見已經消亡。

  ②夜神于虛空中一句:此句有象征含義,澄觀解釋爲:「『城』表教道,『空』表『證道』。服『朱衣』者,證、智明顯故。法門星像,不離一身如體,化生作用不離一毛之性。」這是說,「夜神于虛空中」指證得「空」理,「身服朱衣」是爲了使證、智顯明,「一切星宿炳然在體」象征此法門不離夜神之身體。

  ③菩薩解脫遊戲:指菩薩所具的「師子遊戲叁昧」。菩薩憑借神通力,以度化衆生而自娛,使一切惡道地獄之衆生皆蒙解脫,得生于天上。

  ④十力地:此處指如來十力之地。「如來十力」見《入法界品之一》注。

  【語譯】在繼續前進的路上,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安住地神的教誨,憶持菩薩不可沮壞智藏解脫法門,修其叁昧,複習其軌則,觀想其遊戲叁昧,進入其微妙之處,獲得其智慧,達到其平等境界,知曉其境界沒有邊際,測量而知此境界非常深邃。

  善財童子逐漸前進,到達摩竭提國迦毗羅城,從城的東門進入城中,剛剛在城中站立不久,便看見太陽落山了。善財童子這時非常渴望隨順諸位菩薩的教誨,渴望瞻仰拜見那位婆珊婆演底主管夜晚之神,渴望拜見善知識的感覺就如同對于如來的想念一樣。善財童子又這樣想道:「我由善知識而獲得周徧之眼,完全能夠明見十方境界;由善知識而獲得廣大的理解力,完全能夠了達一切所緣;由善知識而獲得叁昧之眼,完全能夠觀察一切法門;由善知識而獲得智慧之眼,完全能夠明照十方國土之海。」

  正當善財童子這樣想的時候,他看見婆珊婆演底夜神在虛空中坐于寶樓閣香蓮華藏師子之座上,身體爲真金之色,眼睛、頭發爲青中帶赤之色,形貌端正威嚴,非常讓人喜歡,以許多珍寶製作的璎珞作爲裝飾,身穿紅色的衣服,頭戴幹淨的帽子,一切星宿炳然印顯在其身體上。從婆珊婆演底夜神身體的每一毛孔之中,都可以顯現化度無量無數惡道衆生,使其免除、遠離險難的征兆。這些衆生,有的可以轉生人道,有的可以轉生天道,有的則可以趣向聲聞、緣覺菩提,有的則可以修行一切智之道。此外,婆珊婆演底夜神的每一毛孔之中,示現出種種教化方便,有的顯現出身體,有的則爲其說法,有的則示現爲聲聞乘道,有的則示現爲獨覺乘道,有的則示現出諸菩薩行、菩薩勇猛、菩薩叁昧、菩薩自在、菩薩住處、菩薩觀察、菩薩師子頻申、菩薩解脫遊戲。婆珊婆演底夜神顯示出了如此等等使得衆生成熟的法門。

  善財童子看見、聽聞這些之後,心中産生大歡喜,以身投地頂禮夜神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後來在其前合掌而這樣禀告夜神:「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心中希望依靠善知識獲得諸如來功德法藏。希望您能夠爲我開示一切智之道,使我如法實踐,最終到達十力之地!」

  時,彼夜神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深心敬善知識,樂聞其語,修行其教;以修行故,決定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善男子!我得菩薩破一切衆生癡暗法光明解脫①。善男子!我于惡慧衆生起大慈心;于不善業衆生起大悲心;于作善業衆生起于喜心;于善惡二行衆生起不二心②;于雜染③衆生起令生清淨心;于邪道衆生起令生正行心;于劣解衆生起令興大解心;于樂生死衆生起令舍輪轉心;于住二乘道衆生,起令住一切智心。善男子!我以得此解脫故,常與如是心共相應。

  「善男子!我于夜暗人靜,鬼、神、盜賊、諸惡衆生所遊行時,密雲重霧、惡風暴雨、日月星宿並皆昏蔽不見色時,見諸衆生,若入于海,若行于陸,山林、曠野、諸險難處,或遭盜賊,或乏資糧,或迷惑方隅,或忘失道路,慞惶懮怖不能自出;我時即以種種方便而救濟之。

  「爲海難者,示作船師、魚王、馬王、龜王、象王、阿修羅王及以海神;爲彼衆生,止惡風雨,息大波浪,引其道路,示其洲岸,令免怖畏,悉得安隱。複作是念:『以此善根,回施衆生,願令舍離一切諸苦。』

  「爲在陸地一切衆生于夜暗中遭恐怖者,現作日月及諸星宿、晨霞、夕電種種光明,或作屋宅,或爲人衆,令其得免恐怖之厄。複作是念:『以此善根,回施衆生,悉令除滅諸煩惱暗。』一切衆生,有惜壽命,有愛名聞,有貪財寶,有重官位,有著男女,有戀妻妾,未稱所求,多生懮怖;我皆救濟,令其離苦。

  「爲行山險而留難者,爲作善神,現形親近;爲作好鳥,發音慰悅;爲作靈藥,舒光照耀;示其果樹,示其泉井,示正直道,示平坦地,令其免離一切懮厄。

  「爲行曠野、稠林、險道,藤蘿所罥、雲霧所暗而恐怖者,示其正道,令得出離。作是念言:『願一切衆生,伐見稠林④,截愛羅網,出生死野,滅煩惱暗,入一切智平坦正道,到無畏處畢竟安樂。』

  【章旨】婆珊婆演底夜神爲善財童子敘述「菩薩破一切衆生癡暗法光明解脫」境界的內容。此境界的核心是以自己所具的「法光明」破除衆生的癡暗。此章先言興起救物救世之心,後又宣說以十門疆界對緣救攝衆生的實踐。第一門爲總體言之,以下爲救海難衆生、救處陸衆生、救求不得及行山險衆生、救樂國土衆生等四門。

  【注釋】①菩薩破一切衆生癡暗法光明解脫:據澄觀解釋,「『一切衆生癡暗』者,即所破二愚。『法光明』者,即是能破二無我智。又破衆生暗爲『悲』,法光明是『智』,悲智具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四一中)「二愚」即十地菩薩所應破的兩種迷惑,一是執著我法之迷惑,二是執著惡趣、雜染之迷惑。「二無我智」即是知曉「人無我」、「法無我」二理之智。「悲」爲大悲,「智」爲智慧。

  ②于善惡二行衆生起不二心:佛教從理論上,雖將善惡分別爲二,順從、符合佛法之理爲「善」,違反佛法之背理爲「惡」,但以般若(智慧)之立場觀之,善、惡,都由因緣而生,其中並無實體,而系空性平等,無所差別,也就是說善惡本來就是不二的。善、惡都爲空性,並非對立,而爲平等一如。若從覺悟境地之不二立場觀之,在相對之世界中,善、不善之對立,並無任何實質可言,僅爲虛妄分別,因此以智慧滅除善與不善相對分別之執著,則通達一切法無相平等,就可到達善、不善不二之境地。因此,佛、菩薩以其智慧法門使其持善惡截然二分的衆生最終生起「不二」之心。

  ③雜染:指有爲法,爲「清淨」之對稱。雜,間雜;和雜。染,染汙。因爲有爲法能夠染汙衆生之真性,故稱「雜染」。

  ④見稠林:即「邪見稠林」。邪見種類衆多,猶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稱「邪見稠林」。

  【語譯】這時,婆珊婆演底夜神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能夠深心尊敬善知識,樂于聽聞其言論,樂于修行其教誨。因爲你專心修行的緣故,肯定會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善男子!我獲得了菩薩破一切衆生癡暗法光明解脫。善男子!我面對惡慧衆生生起大慈之心;面對不善業衆生生起大悲之心;面對作善業衆生生起喜心;面對善惡二行衆生使其生起不二之心;面對雜染衆生使其産生清淨之心;面對邪道衆生使其産生正行心;面對劣解衆生使其興起大解之心;面對樂著生死衆生使其舍棄輪轉之心;面對住于聲聞、緣覺二乘道的衆生使其住于一切智之心。善男子!我憑借這一解脫法門,常常産生與此心相應的救度衆生的行爲。

  「善男子!我在夜暗人靜而鬼、神、盜賊、諸惡衆生正在猖獗之時,在密雲重霧、惡風暴雨、日月星宿都被完全遮蔽看不見任何顔色之時,仍然可以看見衆生。如果有入海的衆生以及在陸地中行走的衆生,在山林、曠野、諸險難之處,或者遭遇盜賊,或者缺乏資糧,或者迷失方向,或者忘記道路,恐慌懮慮而自己走不出來。對于這些困境中的衆生,我立刻會以種種方便救助他們。

  「我爲在海上航行中遇到困難的衆生,示現爲船師、魚王、馬王、龜王、象王、阿修羅王以及海神;爲了這些衆生,製止惡風大雨的襲擊,平息大波浪,爲其引路,爲其顯示洲岸,使其免于怖畏,都完全得到安穩。我又這樣想道:『希望以此善根,回施衆生,希望能夠使其舍棄遠離一切諸苦。』

  「我爲在陸地行走而在黑夜中遭遇恐怖的衆生,顯現爲日月及諸星宿、早晨的霞光、黃昏的電光等等光明,或者製作屋宅,或者扮做其同伴,使其得以避免恐怖之厄。我又這樣想道:『希望以此善根,回施衆生,使其都得以免除諸煩惱黑暗。』在所有衆生中,有憐惜壽命的,有喜愛名聲的,有貪圖財寶的,有看重官位的,有愛著男女之形的,有眷戀妻妾的,這些欲望未能得到滿足,便會産生許多懮慮恐怖。對于這些困境中的衆生,我都會給予救濟,使其遠離痛苦。

  「我爲在山中險道上遇到危險的衆生,顯現爲善神,與其顯示親近的樣子;顯現爲好鳥,發出美妙的叫音撫慰他;爲其製作靈驗的藥品,以舒適的光芒照耀著他;爲其顯示出果樹,…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