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示现诸菩萨行、菩萨勇猛、菩萨三昧、菩萨自在、菩萨住处、菩萨观察、菩萨师子频申、菩萨解脱游戏③,如是种种成熟众生。
善财童子见闻此已,心大欢喜,以身投地,礼夜神足,绕无数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心冀望依善知识获诸如来功德法藏。唯愿示我一切智道,我行于中,至十力地④!」
【章旨】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三十二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三十三会。善财童子遵从安住地神的嘱咐,到达「摩竭提国迦毗罗城」向婆珊婆演底夜神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途径。由此,善财童子开始证入「十地」。
【注释】①从东门入一句:此句描述有象征意义,澄观解释说:「从东门入者,开明之初,显入证之始故。见日没者,是夜神故,表分别见日皆已亡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页九四一中)这是说,以「东门」象征证入「十地」之开端,以「日落」象征「分别」之见已经消亡。
②夜神于虚空中一句:此句有象征含义,澄观解释为:「『城』表教道,『空』表『证道』。服『朱衣』者,证、智明显故。法门星像,不离一身如体,化生作用不离一毛之性。」这是说,「夜神于虚空中」指证得「空」理,「身服朱衣」是为了使证、智显明,「一切星宿炳然在体」象征此法门不离夜神之身体。
③菩萨解脱游戏:指菩萨所具的「师子游戏三昧」。菩萨凭借神通力,以度化众生而自娱,使一切恶道地狱之众生皆蒙解脱,得生于天上。
④十力地:此处指如来十力之地。「如来十力」见《入法界品之一》注。
【语译】在继续前进的路上,善财童子一心思惟安住地神的教诲,忆持菩萨不可沮坏智藏解脱法门,修其三昧,复习其轨则,观想其游戏三昧,进入其微妙之处,获得其智慧,达到其平等境界,知晓其境界没有边际,测量而知此境界非常深邃。
善财童子逐渐前进,到达摩竭提国迦毗罗城,从城的东门进入城中,刚刚在城中站立不久,便看见太阳落山了。善财童子这时非常渴望随顺诸位菩萨的教诲,渴望瞻仰拜见那位婆珊婆演底主管夜晚之神,渴望拜见善知识的感觉就如同对于如来的想念一样。善财童子又这样想道:「我由善知识而获得周徧之眼,完全能够明见十方境界;由善知识而获得广大的理解力,完全能够了达一切所缘;由善知识而获得三昧之眼,完全能够观察一切法门;由善知识而获得智慧之眼,完全能够明照十方国土之海。」
正当善财童子这样想的时候,他看见婆珊婆演底夜神在虚空中坐于宝楼阁香莲华藏师子之座上,身体为真金之色,眼睛、头发为青中带赤之色,形貌端正威严,非常让人喜欢,以许多珍宝制作的璎珞作为装饰,身穿红色的衣服,头戴干净的帽子,一切星宿炳然印显在其身体上。从婆珊婆演底夜神身体的每一毛孔之中,都可以显现化度无量无数恶道众生,使其免除、远离险难的征兆。这些众生,有的可以转生人道,有的可以转生天道,有的则可以趣向声闻、缘觉菩提,有的则可以修行一切智之道。此外,婆珊婆演底夜神的每一毛孔之中,示现出种种教化方便,有的显现出身体,有的则为其说法,有的则示现为声闻乘道,有的则示现为独觉乘道,有的则示现出诸菩萨行、菩萨勇猛、菩萨三昧、菩萨自在、菩萨住处、菩萨观察、菩萨师子频申、菩萨解脱游戏。婆珊婆演底夜神显示出了如此等等使得众生成熟的法门。
善财童子看见、听闻这些之后,心中产生大欢喜,以身投地顶礼夜神双足,在其周围绕行无数圈,后来在其前合掌而这样禀告夜神:「圣者!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心中希望依靠善知识获得诸如来功德法藏。希望您能够为我开示一切智之道,使我如法实践,最终到达十力之地!」
时,彼夜神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深心敬善知识,乐闻其语,修行其教;以修行故,决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得菩萨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①。善男子!我于恶慧众生起大慈心;于不善业众生起大悲心;于作善业众生起于喜心;于善恶二行众生起不二心②;于杂染③众生起令生清净心;于邪道众生起令生正行心;于劣解众生起令兴大解心;于乐生死众生起令舍轮转心;于住二乘道众生,起令住一切智心。善男子!我以得此解脱故,常与如是心共相应。
「善男子!我于夜暗人静,鬼、神、盗贼、诸恶众生所游行时,密云重雾、恶风暴雨、日月星宿并皆昏蔽不见色时,见诸众生,若入于海,若行于陆,山林、旷野、诸险难处,或遭盗贼,或乏资粮,或迷惑方隅,或忘失道路,慞惶懮怖不能自出;我时即以种种方便而救济之。
「为海难者,示作船师、鱼王、马王、龟王、象王、阿修罗王及以海神;为彼众生,止恶风雨,息大波浪,引其道路,示其洲岸,令免怖畏,悉得安隐。复作是念:『以此善根,回施众生,愿令舍离一切诸苦。』
「为在陆地一切众生于夜暗中遭恐怖者,现作日月及诸星宿、晨霞、夕电种种光明,或作屋宅,或为人众,令其得免恐怖之厄。复作是念:『以此善根,回施众生,悉令除灭诸烦恼暗。』一切众生,有惜寿命,有爱名闻,有贪财宝,有重官位,有着男女,有恋妻妾,未称所求,多生懮怖;我皆救济,令其离苦。
「为行山险而留难者,为作善神,现形亲近;为作好鸟,发音慰悦;为作灵药,舒光照耀;示其果树,示其泉井,示正直道,示平坦地,令其免离一切懮厄。
「为行旷野、稠林、险道,藤萝所罥、云雾所暗而恐怖者,示其正道,令得出离。作是念言:『愿一切众生,伐见稠林④,截爱罗网,出生死野,灭烦恼暗,入一切智平坦正道,到无畏处毕竟安乐。』
【章旨】婆珊婆演底夜神为善财童子叙述「菩萨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境界的内容。此境界的核心是以自己所具的「法光明」破除众生的痴暗。此章先言兴起救物救世之心,后又宣说以十门疆界对缘救摄众生的实践。第一门为总体言之,以下为救海难众生、救处陆众生、救求不得及行山险众生、救乐国土众生等四门。
【注释】①菩萨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据澄观解释,「『一切众生痴暗』者,即所破二愚。『法光明』者,即是能破二无我智。又破众生暗为『悲』,法光明是『智』,悲智具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八,《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四一中)「二愚」即十地菩萨所应破的两种迷惑,一是执着我法之迷惑,二是执着恶趣、杂染之迷惑。「二无我智」即是知晓「人无我」、「法无我」二理之智。「悲」为大悲,「智」为智慧。
②于善恶二行众生起不二心:佛教从理论上,虽将善恶分别为二,顺从、符合佛法之理为「善」,违反佛法之背理为「恶」,但以般若(智慧)之立场观之,善、恶,都由因缘而生,其中并无实体,而系空性平等,无所差别,也就是说善恶本来就是不二的。善、恶都为空性,并非对立,而为平等一如。若从觉悟境地之不二立场观之,在相对之世界中,善、不善之对立,并无任何实质可言,仅为虚妄分别,因此以智慧灭除善与不善相对分别之执着,则通达一切法无相平等,就可到达善、不善不二之境地。因此,佛、菩萨以其智慧法门使其持善恶截然二分的众生最终生起「不二」之心。
③杂染:指有为法,为「清净」之对称。杂,间杂;和杂。染,染污。因为有为法能够染污众生之真性,故称「杂染」。
④见稠林:即「邪见稠林」。邪见种类众多,犹如稠林之茂密,交互繁生,故称「邪见稠林」。
【语译】这时,婆珊婆演底夜神告诉善财童子说:「好啊!好啊!善男子!你能够深心尊敬善知识,乐于听闻其言论,乐于修行其教诲。因为你专心修行的缘故,肯定会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获得了菩萨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善男子!我面对恶慧众生生起大慈之心;面对不善业众生生起大悲之心;面对作善业众生生起喜心;面对善恶二行众生使其生起不二之心;面对杂染众生使其产生清净之心;面对邪道众生使其产生正行心;面对劣解众生使其兴起大解之心;面对乐着生死众生使其舍弃轮转之心;面对住于声闻、缘觉二乘道的众生使其住于一切智之心。善男子!我凭借这一解脱法门,常常产生与此心相应的救度众生的行为。
「善男子!我在夜暗人静而鬼、神、盗贼、诸恶众生正在猖獗之时,在密云重雾、恶风暴雨、日月星宿都被完全遮蔽看不见任何颜色之时,仍然可以看见众生。如果有入海的众生以及在陆地中行走的众生,在山林、旷野、诸险难之处,或者遭遇盗贼,或者缺乏资粮,或者迷失方向,或者忘记道路,恐慌懮虑而自己走不出来。对于这些困境中的众生,我立刻会以种种方便救助他们。
「我为在海上航行中遇到困难的众生,示现为船师、鱼王、马王、龟王、象王、阿修罗王以及海神;为了这些众生,制止恶风大雨的袭击,平息大波浪,为其引路,为其显示洲岸,使其免于怖畏,都完全得到安稳。我又这样想道:『希望以此善根,回施众生,希望能够使其舍弃远离一切诸苦。』
「我为在陆地行走而在黑夜中遭遇恐怖的众生,显现为日月及诸星宿、早晨的霞光、黄昏的电光等等光明,或者制作屋宅,或者扮做其同伴,使其得以避免恐怖之厄。我又这样想道:『希望以此善根,回施众生,使其都得以免除诸烦恼黑暗。』在所有众生中,有怜惜寿命的,有喜爱名声的,有贪图财宝的,有看重官位的,有爱着男女之形的,有眷恋妻妾的,这些欲望未能得到满足,便会产生许多懮虑恐怖。对于这些困境中的众生,我都会给予救济,使其远离痛苦。
「我为在山中险道上遇到危险的众生,显现为善神,与其显示亲近的样子;显现为好鸟,发出美妙的叫音抚慰他;为其制作灵验的药品,以舒适的光芒照耀着他;为其显示出果树,…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