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17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進入菩薩地,接近如來地。」

  時,諸比丘聞此法已,則得叁昧,名「無礙眼見一切佛境界」。得此叁昧故,悉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及其所有道場衆會;亦悉見彼十方世界一切諸趣所有衆生;亦悉見彼一切世界種種差別;亦悉見彼一切世界所有微塵;亦悉見彼諸世界中,一切衆生所住宮殿,以種種寶而爲莊嚴;及亦聞彼諸佛如來種種言音演說諸法,文辭訓釋悉皆解了;亦能觀察彼世界中一切衆生諸根心欲;亦能憶念彼世界中一切衆生前後十生①;亦能憶念彼世界中過去、未來各十劫②事;亦能憶念彼諸如來十本生事、十成正覺、十轉*輪、十種神通、十種說法、十種教誡、十種辯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叁昧、十千波羅蜜;悉皆清淨,得大智慧圓滿光明,得菩薩十神通,柔軟微妙,住菩薩心,堅固不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住普賢行;住普賢行已,入大願海;入大願海已,成就大願海。以成就大願海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身清淨故,身輕利③;身清淨輕利故,得大神通無有退轉;得此神通故,不離文殊師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章旨】六千比丘一經聞聽文殊師利菩薩的說法,就獲得「無礙眼見一切佛境叁昧」。文殊又鼓勵諸位比丘修行普賢行。

  【注釋】①十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生、無色生、有想生、無想生、非有想生、非無想生等十種生命形態。此文言「前後」,似應該理解爲十次轉生。

  ②十劫:阿彌陀佛在過去世爲法藏比丘,于修行時,立四十八願以期成佛。自成佛以來,至今十劫。劫,印度所說最長久的時間單位。

  ③輕利:輕快;輕便;銳利。

  【語譯】此時,這些比丘聽聞此法之後,就獲得了名叫「無礙眼見一切佛境界」的叁昧。因得到此叁昧的緣故,這些比丘都見到了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的衆會;也全都看見了那十方世界一切諸趣中的所有衆生;也都看見了一切世界種種差別;也都看見了那一切世界所有微塵;也都看見了那諸世界中一切衆生所住的宮殿,這些宮殿均以種種珍寶作爲裝飾;也聽到了那些如來以種種言音演說的諸法,其文辭解釋都全部理解了悟;也能觀察到那世界之中一切衆生諸根的心思欲望;也能回憶記住那世界中一切衆生前後十次轉生的形態;也能回憶記住那世界中過去、未來各十劫中發生的事情;也能回憶記住那些如來十種本生事、十次成正覺、十次轉*輪、十種神通、十種說法、十種教誡、十種辯才。他們隨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叁昧、十千波羅蜜;他們都得到清淨,獲得大智慧圓滿光明,獲得菩薩十種神通,柔軟微妙地堅住于菩薩心,此心堅固不動。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激勵這些比丘住于普賢行;住普賢行之後,進入大願海;進入大願海之後,成就大願海。以成就大願海的緣故,心獲得清淨;因心清淨的緣故,身獲得清淨;因身獲得清淨的緣故,身獲得輕快之感;因身清淨輕快的緣故,獲得從不退轉的大神通;因獲得此神通的緣故,不離開文殊師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之所都顯現出自己之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說明】《入法界品》「末會」第一會「文殊師利會」至此結束。

  

《華嚴經》卷六十二  入法界品之叁

  

【題解】

  本卷包括《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二會至五會,即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中的第一參至第四參的內容。

  第一參爲「文殊師利菩薩會」:文殊菩薩一行南行到達福城之東,住于過去諸佛昔日曾經教化衆生的大塔。無量諸龍以及城中無量衆前來聽文殊說法,善財童子也是會衆之一,並且得到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格外垂顧。文殊菩薩仔細觀察了善財童子得名的因緣以及修行情況,並且勸喻善財童子及其會衆發菩提心。文殊菩薩告誡善財童子,要求取無上菩提,應該堅定地尋找參拜善知識,並且建議善財童子前往「勝樂國」的「妙峰山」向德雲比丘求教。

  第二參爲「德雲比丘會」:善財童子遵照文殊菩薩的指點南下向德雲比丘請教,德雲則以種種念佛法門相教。德雲比丘教誨給善財童子的念佛法門是入「發心住」的法門。所謂「發心住」,是「十住位」的第一位,是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即住于空性之位,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第叁參爲「海雲比丘會」:善財童子依照德雲比丘的囑咐繼續南下至海門國禮拜海雲比丘,向其請教如何進入菩薩行。海雲比丘先告訴他發菩提心的十種內容。海雲比丘給善財宣講的「普眼法門」是進入「治地住」的方法。所謂「治地住」爲「十住位」的第二位,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其內顯現出精金;因爲初發之妙心,履治爲地,故稱之「治地住」。

  第四參爲「善住比丘會」:遵照海雲比丘的告誡,善財童子至楞伽道邊的「海岸」聚落向善住比丘請教如何進入菩薩行的問題,善住比丘向善財童子宣說修行菩薩行的「究竟無礙解脫門」。這是進入菩薩行之「十住位」之第叁位「修行住」的法門。所謂「修行住」是指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這一法門的基本內容是非戒不能修治心地,依戒而無礙解脫。善住比丘又建議善財童子前往「達裏鼻荼果」的「自在」城去拜訪彌伽比丘。善財于是辭別善住比丘繼續南下。

  

善財童子第一參:文殊師利菩薩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已,漸次南行,經曆人間,至福城東①,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往昔諸佛曾所止住教化衆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于往昔時修菩薩行能舍無量難舍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爲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之所供養。

  時,文殊師利與其眷屬到此處已,即于其處說普照法界修多羅,百萬億那由他②修多羅以爲眷屬。說此經時,于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而來其所;聞此法已,深厭龍趣,正求佛道,鹹舍龍身,生天、人中。一萬諸龍,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複有無量無數衆生,于叁乘③中各得調伏。

  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童子在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無量大衆從其城出,來詣其所。時,有優婆塞④名曰大智,與五百優婆塞眷屬俱,所謂:須達多優婆塞、婆須達多優婆塞、福德光優婆塞、有名稱優婆塞、施名稱優婆塞、月德優婆塞、善慧優婆塞、大慧優婆塞、賢護優婆塞、賢勝優婆塞……如是等五百優婆塞俱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叁匝,退坐一面。複有五百優婆夷⑤,所謂:大慧優婆夷、善光優婆夷、妙身優婆夷、可樂身優婆夷、賢優婆夷、賢德優婆夷、賢光優婆夷、幢光優婆夷、德光優婆夷、善目優婆夷……如是等五百優婆夷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叁匝,退坐一面。複有五百童子,所謂:善財童子、善行童子、善戒童子、善威儀童子、善勇猛童子、善思童子、善慧童子、善覺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叁匝,退坐一面。複有五百童女,所謂:善賢童女、大智居士女童女、賢稱童女、美顔童女、堅慧童女、賢德童女、有德童女、梵授童女、德光童女、善光童女……如是等五百童女,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頂禮其足,右繞叁匝,退坐一面。

  【章旨】文殊師利菩薩一行南行到達福城之東,住于過去諸佛昔日曾經教化衆生的大塔。這個地方也是世尊修菩薩行時舍棄難于割舍之處的地方。無量諸龍以及城中無量衆前來聽文殊說法。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會。

  【注釋】①福城東:據澄觀的解釋,其城之居民多有福德故曰「福城」,東爲十方之首,也是啓明之初,即第一縷陽光出現之所,故以之表征順福分善入佛道,又以之表征「福智進位本故。娑羅林者,此雲『高遠』,以林木森聳故,表當起萬行莊嚴摧伏故。大塔廟者,即歸宗之所。」(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五,《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一九下)六十卷《華嚴經》卷四十九稱「福城」爲「覺城」,四十卷《華嚴經》卷四則稱之爲「福生城」。

  ②那由他:數目字,相等于今天的億數。

  ③叁乘:以叁種交通工具來比喻運載衆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叁種法門,有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叁種教法。

  ④優婆塞:意譯爲「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叁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爲佛教四衆或七衆之一。

  ⑤優婆夷:意譯爲「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親近奉事叁寶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爲佛教四衆或七衆之一。

  【語譯】這時,文殊師利菩薩激勵六千比丘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之後,逐漸朝南走,進入人間,到達福城的東邊,住在莊嚴幢娑羅林中過去諸佛曾經住于此教化衆生的大塔廟處,這也是世尊在往昔修菩薩行的時候舍棄無量難于割舍之處的地方。由于這些原因,這個地方的樹林的名稱在無數佛土之中非常著名。這個地方常常由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等所供養。

  當時,文殊師利與其眷屬到達此處之後,隨即就在這個地方宣說普照法界的佛法經藏,百萬億的經藏爲其眷屬。說此經時,大海中有無量百千億諸龍前來文殊的住所聽法。他們聽聞此法之後,深深地厭倦生于龍道,正求佛道,于是都舍棄龍身,生于天、人之中。一萬諸龍,在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得到不退轉境界;也有無量無…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