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进入菩萨地,接近如来地。」
时,诸比丘闻此法已,则得三昧,名「无碍眼见一切佛境界」。得此三昧故,悉见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众会;亦悉见彼十方世界一切诸趣所有众生;亦悉见彼一切世界种种差别;亦悉见彼一切世界所有微尘;亦悉见彼诸世界中,一切众生所住宫殿,以种种宝而为庄严;及亦闻彼诸佛如来种种言音演说诸法,文辞训释悉皆解了;亦能观察彼世界中一切众生诸根心欲;亦能忆念彼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后十生①;亦能忆念彼世界中过去、未来各十劫②事;亦能忆念彼诸如来十本生事、十成正觉、十转*轮、十种神通、十种说法、十种教诫、十种辩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罗蜜;悉皆清净,得大智慧圆满光明,得菩萨十神通,柔软微妙,住菩萨心,坚固不动。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住普贤行已,入大愿海;入大愿海已,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③;身清净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章旨】六千比丘一经闻听文殊师利菩萨的说法,就获得「无碍眼见一切佛境三昧」。文殊又鼓励诸位比丘修行普贤行。
【注释】①十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等十种生命形态。此文言「前后」,似应该理解为十次转生。
②十劫: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于修行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佛以来,至今十劫。劫,印度所说最长久的时间单位。
③轻利:轻快;轻便;锐利。
【语译】此时,这些比丘听闻此法之后,就获得了名叫「无碍眼见一切佛境界」的三昧。因得到此三昧的缘故,这些比丘都见到了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的众会;也全都看见了那十方世界一切诸趣中的所有众生;也都看见了一切世界种种差别;也都看见了那一切世界所有微尘;也都看见了那诸世界中一切众生所住的宫殿,这些宫殿均以种种珍宝作为装饰;也听到了那些如来以种种言音演说的诸法,其文辞解释都全部理解了悟;也能观察到那世界之中一切众生诸根的心思欲望;也能回忆记住那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后十次转生的形态;也能回忆记住那世界中过去、未来各十劫中发生的事情;也能回忆记住那些如来十种本生事、十次成正觉、十次转*轮、十种神通、十种说法、十种教诫、十种辩才。他们随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罗蜜;他们都得到清净,获得大智慧圆满光明,获得菩萨十种神通,柔软微妙地坚住于菩萨心,此心坚固不动。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激励这些比丘住于普贤行;住普贤行之后,进入大愿海;进入大愿海之后,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的缘故,心获得清净;因心清净的缘故,身获得清净;因身获得清净的缘故,身获得轻快之感;因身清净轻快的缘故,获得从不退转的大神通;因获得此神通的缘故,不离开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之所都显现出自己之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说明】《入法界品》「末会」第一会「文殊师利会」至此结束。
《华严经》卷六十二 入法界品之三
【题解】
本卷包括《入法界品》「末会」中的第二会至五会,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第一参至第四参的内容。
第一参为「文殊师利菩萨会」:文殊菩萨一行南行到达福城之东,住于过去诸佛昔日曾经教化众生的大塔。无量诸龙以及城中无量众前来听文殊说法,善财童子也是会众之一,并且得到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格外垂顾。文殊菩萨仔细观察了善财童子得名的因缘以及修行情况,并且劝喻善财童子及其会众发菩提心。文殊菩萨告诫善财童子,要求取无上菩提,应该坚定地寻找参拜善知识,并且建议善财童子前往「胜乐国」的「妙峰山」向德云比丘求教。
第二参为「德云比丘会」:善财童子遵照文殊菩萨的指点南下向德云比丘请教,德云则以种种念佛法门相教。德云比丘教诲给善财童子的念佛法门是入「发心住」的法门。所谓「发心住」,是「十住位」的第一位,是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即住于空性之位,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第三参为「海云比丘会」:善财童子依照德云比丘的嘱咐继续南下至海门国礼拜海云比丘,向其请教如何进入菩萨行。海云比丘先告诉他发菩提心的十种内容。海云比丘给善财宣讲的「普眼法门」是进入「治地住」的方法。所谓「治地住」为「十住位」的第二位,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其内显现出精金;因为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治地住」。
第四参为「善住比丘会」:遵照海云比丘的告诫,善财童子至楞伽道边的「海岸」聚落向善住比丘请教如何进入菩萨行的问题,善住比丘向善财童子宣说修行菩萨行的「究竟无碍解脱门」。这是进入菩萨行之「十住位」之第三位「修行住」的法门。所谓「修行住」是指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这一法门的基本内容是非戒不能修治心地,依戒而无碍解脱。善住比丘又建议善财童子前往「达里鼻荼果」的「自在」城去拜访弥伽比丘。善财于是辞别善住比丘继续南下。
善财童子第一参:文殊师利菩萨会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①,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众生大塔庙处,亦是世尊于往昔时修菩萨行能舍无量难舍之处,是故此林名称普闻无量佛剎。此处常为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之所供养。
时,文殊师利与其眷属到此处已,即于其处说普照法界修多罗,百万亿那由他②修多罗以为眷属。说此经时,于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诸龙而来其所;闻此法已,深厌龙趣,正求佛道,咸舍龙身,生天、人中。一万诸龙,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复有无量无数众生,于三乘③中各得调伏。
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时,有优婆塞④名曰大智,与五百优婆塞眷属俱,所谓:须达多优婆塞、婆须达多优婆塞、福德光优婆塞、有名称优婆塞、施名称优婆塞、月德优婆塞、善慧优婆塞、大慧优婆塞、贤护优婆塞、贤胜优婆塞……如是等五百优婆塞俱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复有五百优婆夷⑤,所谓:大慧优婆夷、善光优婆夷、妙身优婆夷、可乐身优婆夷、贤优婆夷、贤德优婆夷、贤光优婆夷、幢光优婆夷、德光优婆夷、善目优婆夷……如是等五百优婆夷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复有五百童子,所谓:善财童子、善行童子、善戒童子、善威仪童子、善勇猛童子、善思童子、善慧童子、善觉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五百童子,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复有五百童女,所谓:善贤童女、大智居士女童女、贤称童女、美颜童女、坚慧童女、贤德童女、有德童女、梵授童女、德光童女、善光童女……如是等五百童女,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顶礼其足,右绕三匝,退坐一面。
【章旨】文殊师利菩萨一行南行到达福城之东,住于过去诸佛昔日曾经教化众生的大塔。这个地方也是世尊修菩萨行时舍弃难于割舍之处的地方。无量诸龙以及城中无量众前来听文殊说法。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一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二会。
【注释】①福城东:据澄观的解释,其城之居民多有福德故曰「福城」,东为十方之首,也是启明之初,即第一缕阳光出现之所,故以之表征顺福分善入佛道,又以之表征「福智进位本故。娑罗林者,此云『高远』,以林木森耸故,表当起万行庄严摧伏故。大塔庙者,即归宗之所。」(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五,《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一九下)六十卷《华严经》卷四十九称「福城」为「觉城」,四十卷《华严经》卷四则称之为「福生城」。
②那由他:数目字,相等于今天的亿数。
③三乘:以三种交通工具来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④优婆塞: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佛教四众或七众之一。
⑤优婆夷:意译为「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为佛教四众或七众之一。
【语译】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激励六千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后,逐渐朝南走,进入人间,到达福城的东边,住在庄严幢娑罗林中过去诸佛曾经住于此教化众生的大塔庙处,这也是世尊在往昔修菩萨行的时候舍弃无量难于割舍之处的地方。由于这些原因,这个地方的树林的名称在无数佛土之中非常著名。这个地方常常由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等所供养。
当时,文殊师利与其眷属到达此处之后,随即就在这个地方宣说普照法界的佛法经藏,百万亿的经藏为其眷属。说此经时,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诸龙前来文殊的住所听法。他们听闻此法之后,深深地厌倦生于龙道,正求佛道,于是都舍弃龙身,生于天、人之中。一万诸龙,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得到不退转境界;也有无量无…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