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P16

  ..续本文上一页的住处出来,来到佛所住的地方,从世尊的右边绕行无数圈,以诸种种供具供养世尊。供养世尊结束之后,文殊菩萨等向世尊辞退欲向南方去进入人世间。

  尔时,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见文殊师利菩萨,与诸菩萨众会庄严,出逝多林,往于南方,游行人间;作如是念:「我今当与文殊师利俱往南方。」时,尊者舍利弗与六千比丘,前后围绕,出自住处,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具白世尊。世尊听许,右绕三匝,辞退而去,往文殊师利所。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自所同住,出家未久,所谓:海觉比丘、善生比丘、福光比丘、大童子比丘、电生比丘、净行比丘、天德比丘、君慧比丘、梵胜比丘、寂慧比丘……。如是等,其数六千,悉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根,解力广大,信眼明彻,其心宽博,观佛境界,了法本性,饶益众生,常乐勤求诸佛功德,皆是文殊师利说法教化之所成就。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行道中观诸比丘,告海觉言:「海觉!汝可观察文殊师利菩萨清净之身相、好庄严,一切天人莫能思议。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令无量众生发欢喜心。慧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光网庄严,除灭众生无量苦恼。汝可观察文殊师利众会具足,皆是菩萨往昔善根之所摄受。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庄严。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周回十方常有道场①随逐而转。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有大伏藏②,种种珍宝自然而出。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善根所流,一切树间出庄严藏。汝可观察文殊师利,诸世间主雨供具云,顶礼恭敬以为供养。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说法时,悉放眉间白毫相光来照其身,从顶上入。」

  尔时,尊者舍利弗为诸比丘称扬赞叹、开示演说文殊师利童子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彼诸比丘闻是说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喜不自持,举身踊跃,形体柔软,诸根悦豫,懮苦悉除,垢障咸尽,常见诸佛,深求正法,具菩萨根,得菩萨力,大悲大愿皆自出生,入于诸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③常现在前,于一切智深生信乐。即白尊者舍利弗言:「唯愿大师将引我等,往诣于彼胜人之所。」时,舍利弗即与俱行,至其所已,白言:「仁者!此诸比丘,愿得奉觐。」

  【章旨】舍利弗见文殊菩萨将南行也告别世尊,欲带领其六千比丘一同南行。舍利弗在去礼敬文殊菩萨的路上,向六千比丘称赞文殊菩萨之道行。

  【注释】①道场: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有无堂宇,凡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称道场。

  ②伏藏: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此名相也有譬喻义,指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此处应该以第一义项理解。

  ③佛海:佛界之广大无边如海,因此曰「佛海」。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载:「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谓徧一切处而转*轮故。」

  【语译】这时,舍利弗尊者秉承佛的神力,观见文殊师利菩萨以及诸菩萨众会的庄严,看见文殊菩萨等走出逝多林前往南方,准备进行人世间。舍利弗这样想道:「我现在应该与文殊师利一起前往南方。」于是,舍利弗尊者就与六千比丘前后相随,从各自的住处出来,来到佛的住所,顶礼佛足,将其打算全部禀告世尊。世尊允许了舍利弗等人的要求。舍利弗尊者从世尊的右边绕行无数圈,向世尊辞退前往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这六千比丘是与舍利弗住在一起的。他们出家时间不长,他们的名字是:海觉比丘、善生比丘、福光比丘、大童子比丘、电生比丘、净行比丘、天德比丘、君慧比丘、梵胜比丘、寂慧比丘……。如此等等,总数六千,都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深地种植善根,理解力广大,信眼明彻,其心宽博,观佛境界,了悟诸法本性,能够饶益众生,长期乐于辛勤追求诸佛功德,也都是文殊师利说法教化之所成就。

  当时,舍利弗尊者在路上看着这些比丘,告诉海觉等人:「海觉!你可以观察文殊师利菩萨清净之身所具有的庄严之相、好,这是一切天与人都不能思不能议的。你可观察文殊师利照彻的圆光,它使无数众生发出欢喜心。你可观察文殊师利庄严的光明之网,它除灭了众生无量的苦恼。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所具有的众会,这都是文殊菩萨往昔善根所摄受的结果。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庄严。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周回十方,常有道场随逐而转。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有珍贵的伏藏,种种珍宝自然从中流出。你可观察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因此从其善根之树间流出庄严的宝藏。你可观察文殊师利,诸世间主顶礼恭敬,降下供具云并以之供养文殊菩萨。你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说法时,文殊就放出眉间白毫相之光来照耀佛身,此光从头顶上进入佛身。」

  这时,舍利弗尊者向诸比丘称扬赞叹、开示演说文殊师利童子有如此无量功德具足庄严。那些比丘闻听了这些说法之后,心意清净,信仰、解证坚固,喜不自持,举身踊跃,形体柔软,诸根悦豫,全部的懮苦都除掉了,全部的尘垢与障碍都消除了,常常礼敬诸佛,深求正法,具备菩萨之根,得到菩萨之力,大悲大愿都自菩萨之根、力中出生,进入了六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显现在眼前,对于一切智深深地产生信仰和快乐。这六千比丘随即向舍利弗尊者说:「希望大师引领我们前往那殊胜之人的住所。」当时,舍利弗随即就与这些比丘一起向文殊菩萨的住所走去。到达文殊师利菩萨的住所之后,舍利弗尊者对文殊菩萨说:「仁者!这些比丘希望供奉觐见您。」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无量自在菩萨围绕并其大众如像王①回观诸比丘。时,诸比丘顶礼其足,合掌恭敬,作如是言:「我今奉见,恭敬礼拜。及余所有一切善根,唯愿仁者文殊师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释迦牟尼,皆悉证知②!如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音声、如是相好、如是自在,愿我一切悉当具得。」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诸比丘言:「比邱!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种趣大乘法,则能速入如来之地,况菩萨地!何者为十?所谓:积集一切善根,心无疲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无疲厌。求一切佛法,心无疲厌。行一切波罗蜜,心无疲厌。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无疲厌。次第入一切三世,心无疲厌。普严净十方佛剎,心无疲厌。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无疲厌。于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萨行,心无疲厌。为成就一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尘数波罗蜜,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力,心无疲厌。

  「比邱!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发此十种无疲厌心,则能长养一切善根,舍离一切诸生死趣,超过一切世间种性③,不堕声闻、辟支佛④地,生一切如来家,具一切菩萨愿,学习一切如来功德,修行一切菩萨诸行,得如来力,摧伏众魔及诸外道,亦能除灭一切烦恼,入菩萨地,近如来地。」

  【章旨】文殊师利菩萨向六千比丘宣讲发「十种无疲厌心」的「十种趣大乘法」。

  【注释】①象王:譬喻佛、菩萨之举止如像中之王。佛八十种「好」中说,佛进止如像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也可以之譬喻菩萨。

  ②证知:修习正法,以实际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证」有契会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证」、「证悟」、「证入」等术语。证入之境地称为「所证」,证入之主体称之为「能证」、「证智」、「证知」。

  ③种性:又作「种姓」,是指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有时也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而《大集经》卷八等列举了十种种性,即:(一)凡夫性。(二)信行性,听闻善知识之教,而如是信受奉行之三贤位。(三)法行性,信奉佛说及善知识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四)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见道位。(五)须陀洹性。(六)斯陀含性。(七)阿那含性。(八)阿罗汉性。(九)辟支佛性。(十)佛种性。此处所言的「一切世间种性」是指除佛、菩萨即「佛种性」之外的其余种性。

  ④辟支佛: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语译】这时,文殊师利童子、围绕着文殊的无数自在菩萨以及其他大众,如同像王般回观这些比丘。当时,这些比丘顶礼文殊菩萨之足,合掌恭敬,这样说道:「我今奉见您,恭敬礼拜。请求仁者文殊师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释迦牟尼,都能够来使我们证知所有一切善根!仁者所有的如此的色身、如此的音声、如此的相好、如此的自在,希望我们都能够具备、获得。」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诉这些比丘说:「比丘!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够成就十种趣向大乘之法,就能够很快进入如来之地,何况菩萨地呢!这十种有那些呢?它们是:积集一切善根,心从不疲倦厌恶。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从不疲倦厌恶。追求一切佛法,心从不疲倦厌恶。实行一切波罗蜜,心从不疲倦厌恶。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从不疲倦厌恶。次第进入一切三世,心从不疲倦厌恶。普徧严净十方佛剎,心从不疲倦厌恶。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从不疲倦厌恶。在一切国土一切劫中成就菩萨行,心从不疲倦厌恶。为成就一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无数波罗蜜,成就如来十力;以如此的次第,为一切众生界的成熟,成就如来一切力,心从不疲倦厌恶。

  「比丘!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发此十种无疲厌心,就能长养一切善根,舍离一切诸生死轮回之道,超过一切世间种性,就不会堕于声闻、辟支佛地,就会生于一切如来家,具备一切菩萨之大愿,学习一切如来功德,修行一切菩萨诸行,获得如来力,摧伏众魔以及外道,也能除灭一切…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