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16

  ..續本文上一頁的住處出來,來到佛所住的地方,從世尊的右邊繞行無數圈,以諸種種供具供養世尊。供養世尊結束之後,文殊菩薩等向世尊辭退欲向南方去進入人世間。

  爾時,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見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衆會莊嚴,出逝多林,往于南方,遊行人間;作如是念:「我今當與文殊師利俱往南方。」時,尊者舍利弗與六千比丘,前後圍繞,出自住處,來詣佛所,頂禮佛足,具白世尊。世尊聽許,右繞叁匝,辭退而去,往文殊師利所。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自所同住,出家未久,所謂:海覺比丘、善生比丘、福光比丘、大童子比丘、電生比丘、淨行比丘、天德比丘、君慧比丘、梵勝比丘、寂慧比丘……。如是等,其數六千,悉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根,解力廣大,信眼明徹,其心寬博,觀佛境界,了法本性,饒益衆生,常樂勤求諸佛功德,皆是文殊師利說法教化之所成就。

  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行道中觀諸比丘,告海覺言:「海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思議。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映徹,令無量衆生發歡喜心。慧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光網莊嚴,除滅衆生無量苦惱。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衆會具足,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回十方常有道場①隨逐而轉。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大伏藏②,種種珍寶自然而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佛,善根所流,一切樹間出莊嚴藏。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雨供具雲,頂禮恭敬以爲供養。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

  爾時,尊者舍利弗爲諸比丘稱揚贊歎、開示演說文殊師利童子有如是等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彼諸比丘聞是說已,心意清淨,信解堅固,喜不自持,舉身踴躍,形體柔軟,諸根悅豫,懮苦悉除,垢障鹹盡,常見諸佛,深求正法,具菩薩根,得菩薩力,大悲大願皆自出生,入于諸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③常現在前,于一切智深生信樂。即白尊者舍利弗言:「唯願大師將引我等,往詣于彼勝人之所。」時,舍利弗即與俱行,至其所已,白言:「仁者!此諸比丘,願得奉觐。」

  【章旨】舍利弗見文殊菩薩將南行也告別世尊,欲帶領其六千比丘一同南行。舍利弗在去禮敬文殊菩薩的路上,向六千比丘稱贊文殊菩薩之道行。

  【注釋】①道場:指修行佛道之區域。不論有無堂宇,凡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稱道場。

  ②伏藏:指埋藏于地中之寶物。此名相也有譬喻義,指以貧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發掘,比喻衆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說法開示始能覺悟。此處應該以第一義項理解。

  ③佛海:佛界之廣大無邊如海,因此曰「佛海」。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叁載:「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謂徧一切處而轉*輪故。」

  【語譯】這時,舍利弗尊者秉承佛的神力,觀見文殊師利菩薩以及諸菩薩衆會的莊嚴,看見文殊菩薩等走出逝多林前往南方,准備進行人世間。舍利弗這樣想道:「我現在應該與文殊師利一起前往南方。」于是,舍利弗尊者就與六千比丘前後相隨,從各自的住處出來,來到佛的住所,頂禮佛足,將其打算全部禀告世尊。世尊允許了舍利弗等人的要求。舍利弗尊者從世尊的右邊繞行無數圈,向世尊辭退前往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這六千比丘是與舍利弗住在一起的。他們出家時間不長,他們的名字是:海覺比丘、善生比丘、福光比丘、大童子比丘、電生比丘、淨行比丘、天德比丘、君慧比丘、梵勝比丘、寂慧比丘……。如此等等,總數六千,都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深地種植善根,理解力廣大,信眼明徹,其心寬博,觀佛境界,了悟諸法本性,能夠饒益衆生,長期樂于辛勤追求諸佛功德,也都是文殊師利說法教化之所成就。

  當時,舍利弗尊者在路上看著這些比丘,告訴海覺等人:「海覺!你可以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所具有的莊嚴之相、好,這是一切天與人都不能思不能議的。你可觀察文殊師利照徹的圓光,它使無數衆生發出歡喜心。你可觀察文殊師利莊嚴的光明之網,它除滅了衆生無量的苦惱。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所具有的衆會,這都是文殊菩薩往昔善根所攝受的結果。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周回十方,常有道場隨逐而轉。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珍貴的伏藏,種種珍寶自然從中流出。你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佛,因此從其善根之樹間流出莊嚴的寶藏。你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頂禮恭敬,降下供具雲並以之供養文殊菩薩。你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文殊就放出眉間白毫相之光來照耀佛身,此光從頭頂上進入佛身。」

  這時,舍利弗尊者向諸比丘稱揚贊歎、開示演說文殊師利童子有如此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那些比丘聞聽了這些說法之後,心意清淨,信仰、解證堅固,喜不自持,舉身踴躍,形體柔軟,諸根悅豫,全部的懮苦都除掉了,全部的塵垢與障礙都消除了,常常禮敬諸佛,深求正法,具備菩薩之根,得到菩薩之力,大悲大願都自菩薩之根、力中出生,進入了六度甚深境界,十方佛海顯現在眼前,對于一切智深深地産生信仰和快樂。這六千比丘隨即向舍利弗尊者說:「希望大師引領我們前往那殊勝之人的住所。」當時,舍利弗隨即就與這些比丘一起向文殊菩薩的住所走去。到達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之後,舍利弗尊者對文殊菩薩說:「仁者!這些比丘希望供奉觐見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無量自在菩薩圍繞並其大衆如像王①回觀諸比丘。時,諸比丘頂禮其足,合掌恭敬,作如是言:「我今奉見,恭敬禮拜。及余所有一切善根,唯願仁者文殊師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釋迦牟尼,皆悉證知②!如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音聲、如是相好、如是自在,願我一切悉當具得。」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比邱!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則能速入如來之地,況菩薩地!何者爲十?所謂:積集一切善根,心無疲厭。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無疲厭。求一切佛法,心無疲厭。行一切波羅蜜,心無疲厭。成就一切菩薩叁昧,心無疲厭。次第入一切叁世,心無疲厭。普嚴淨十方佛剎,心無疲厭。教化調伏一切衆生,心無疲厭。于一切剎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無疲厭。爲成就一衆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爲成熟一切衆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無疲厭。

  「比邱!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厭心,則能長養一切善根,舍離一切諸生死趣,超過一切世間種性③,不墮聲聞、辟支佛④地,生一切如來家,具一切菩薩願,學習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得如來力,摧伏衆魔及諸外道,亦能除滅一切煩惱,入菩薩地,近如來地。」

  【章旨】文殊師利菩薩向六千比丘宣講發「十種無疲厭心」的「十種趣大乘法」。

  【注釋】①象王:譬喻佛、菩薩之舉止如像中之王。佛八十種「好」中說,佛進止如像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也可以之譬喻菩薩。

  ②證知:修習正法,以實際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爲「證」。「證」有契會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證」、「證悟」、「證入」等術語。證入之境地稱爲「所證」,證入之主體稱之爲「能證」、「證智」、「證知」。

  ③種性:又作「種姓」,是指佛及聲聞、緣覺、菩薩等叁乘人各具有可能證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變者與後天修行而得者二種,前者稱爲「本性住種性」,略稱「性種性」,後者稱爲「習所成種性」,略稱「習種性」。有時也轉用種性之意義,以表示菩薩修行之階位。而《大集經》卷八等列舉了十種種性,即:(一)凡夫性。(二)信行性,聽聞善知識之教,而如是信受奉行之叁賢位。(叁)法行性,信奉佛說及善知識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四)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見道位。(五)須陀洹性。(六)斯陀含性。(七)阿那含性。(八)阿羅漢性。(九)辟支佛性。(十)佛種性。此處所言的「一切世間種性」是指除佛、菩薩即「佛種性」之外的其余種性。

  ④辟支佛:意譯作「緣覺」、「獨覺」,爲二乘之一,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之聖者。

  【語譯】這時,文殊師利童子、圍繞著文殊的無數自在菩薩以及其他大衆,如同像王般回觀這些比丘。當時,這些比丘頂禮文殊菩薩之足,合掌恭敬,這樣說道:「我今奉見您,恭敬禮拜。請求仁者文殊師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釋迦牟尼,都能夠來使我們證知所有一切善根!仁者所有的如此的色身、如此的音聲、如此的相好、如此的自在,希望我們都能夠具備、獲得。」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訴這些比丘說:「比丘!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成就十種趣向大乘之法,就能夠很快進入如來之地,何況菩薩地呢!這十種有那些呢?它們是:積集一切善根,心從不疲倦厭惡。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從不疲倦厭惡。追求一切佛法,心從不疲倦厭惡。實行一切波羅蜜,心從不疲倦厭惡。成就一切菩薩叁昧,心從不疲倦厭惡。次第進入一切叁世,心從不疲倦厭惡。普徧嚴淨十方佛剎,心從不疲倦厭惡。教化調伏一切衆生,心從不疲倦厭惡。在一切國土一切劫中成就菩薩行,心從不疲倦厭惡。爲成就一衆生故,修行一切佛剎無數波羅蜜,成就如來十力;以如此的次第,爲一切衆生界的成熟,成就如來一切力,心從不疲倦厭惡。

  「比丘!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厭心,就能長養一切善根,舍離一切諸生死輪回之道,超過一切世間種性,就不會墮于聲聞、辟支佛地,就會生于一切如來家,具備一切菩薩之大願,學習一切如來功德,修行一切菩薩諸行,獲得如來力,摧伏衆魔以及外道,也能除滅一切…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