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一切法究竟寂滅叁昧、雖無所得而能變化普現世間叁昧、普入一切剎叁昧、莊嚴一切佛剎成正覺叁昧、觀一切世間主色相差別叁昧、觀一切衆生境界無障礙叁昧、能出生一切如來母叁昧、能修行入一切佛海功德道叁昧、一一境界中出現神變盡未來際叁昧、入一切如來本事海叁昧、盡未來際護持一切如來種性叁昧、以決定解力令現在十方一切佛剎海皆清淨叁昧、一念中普照一切佛所住叁昧、入一切境界無礙際叁昧、令一切世界爲一佛剎叁昧、出一切佛變化身叁昧、以金剛王智知一切諸根海叁昧、知一切如來同一身叁昧、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際叁昧、于一切法界廣大國土中示現涅槃叁昧、令住最上處叁昧、于一切佛剎現種種衆生差別身叁昧、普入一切佛智慧叁昧、知一切法性相叁昧、一念普知叁世法叁昧、念念中普現法界身叁昧、以師子勇猛智知一切如來出興次第叁昧、于一切法界境界慧眼圓滿叁昧、勇猛趣向十力叁昧、放一切功德圓滿光明普照世間叁昧、不動藏叁昧、說一法普入一切法叁昧、于一法以一切言音差別訓釋叁昧、演說一切佛無二法叁昧、知叁世無礙際叁昧、知一切如無差別叁昧、入十力微細方便叁昧、于一切劫成就一切菩薩行不斷絕叁昧、十方普現身叁昧、于法界自在成正覺叁昧、生一切安隱受叁昧、出一切莊嚴具莊嚴虛空界叁昧、念念中出等衆生數變化身雲叁昧、如來淨空月光明叁昧、常見一切如來住虛空叁昧、開示一切佛莊嚴叁昧、照明一切法義燈叁昧、照十力境界叁昧、叁世一切佛幢相叁昧、一切佛一密藏叁昧、念念中所作皆究竟叁昧、無盡福德藏叁昧、見無邊佛境界叁昧、堅住一切法叁昧、現一切如來變化悉令知見叁昧、念念中佛日常出現叁昧、一日中悉知叁世所有法叁昧、普音演說一切法性寂滅叁昧、見一切佛自在力叁昧、法界開敷蓮華叁昧、觀諸法如虛空無住處叁昧、十方海普入一方叁昧、入一切法界無源底叁昧、一切法海叁昧、以寂靜身放一切光明叁昧、一念中現一切神通大願叁昧、一切時一切處成正覺叁昧、以一莊嚴入一切法界叁昧、普現一切諸佛身叁昧、知一切衆生廣大殊勝神通智叁昧、一念中其身徧法界叁昧、現一乘淨法界叁昧、入普門法界示現大莊嚴叁昧、住持一切佛*輪叁昧、以一切法門莊嚴一法門叁昧、以因陀羅網願行攝一切衆生界叁昧、分別一切世界門叁昧、乘蓮華自在遊步叁昧、知一切衆生種種差別神通智叁昧、令其身恒現一切衆生前叁昧、知一切衆生差別音聲言辭海叁昧、知一切衆生差別智神通叁昧、大悲平等藏叁昧、一切佛入如來際叁昧、觀察一切如來解脫處師子頻申叁昧。菩薩以如此等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叁昧,進入毗盧遮那如來念念充滿一切法界叁昧神變海。
其諸菩薩皆悉具足大智神通,明利自在,住于諸地;以廣大智普觀一切,從諸智慧種性而生一切智,智常現在前,得離癡翳清淨智眼。爲諸衆生作調禦師①,住佛平等,于一切法無有分別,了達境界,知諸世間性皆寂滅無有依處;普詣一切諸佛國土而無所著,悉能觀察一切諸法而無所住,徧入一切妙法宮殿而無所來;教化調伏一切世間,普爲衆生現安隱處。智慧解脫爲其所行,恒以智身住離貪際,超諸有海,示真實際;智光圓滿,普見諸法,住于叁昧,堅固不動;于諸衆生恒起大悲,知諸法門悉皆如幻,一切衆生悉皆如夢,一切如來悉皆如影,一切言音悉皆如響②,一切諸法悉皆如化③;善能積集殊勝行願,智慧圓滿,清淨善巧,心極寂靜;善入一切總持④境界,具叁昧力,勇猛無怯;獲明智眼,住法界際,到一切法無所得處;修習無涯智慧大海,到智波羅蜜究竟彼岸,爲般若波羅蜜之所攝持;以神通波羅蜜⑤普入世間,依叁昧波羅蜜得心自在。以不顛倒智知一切義,以巧分別智⑥開示法藏⑦,以現了智訓釋文辭,以大願力說法無盡,以無所畏大師子吼,常樂觀察無依處法,以淨法眼普觀一切,以淨智月照世成壞,以智慧光照真實谛⑧;福德智慧如金剛山⑨,一切譬喻所不能及;善觀諸法,慧根⑩增長;勇猛精進,摧伏衆魔;無量智慧,威光熾盛;其身超出一切世間,得一切法無礙智慧,善能悟解盡、無盡際;住于普際,入真實際,無相觀智常現在前。
善巧成就諸菩薩行,以無二智知諸境界,普見一切世間諸趣,徧往一切諸佛國土;智燈圓滿,于一切法無諸暗障,放淨法光照十方界;爲諸世間真實福田11,若見若聞所願皆滿,福德高大超諸世間,勇猛無畏摧諸外道,演微妙音徧一切剎。普見諸佛心無厭足,于佛法身已得自在,隨所應化而爲現身12,一身充滿一切佛剎。已得自在清淨神通,乘大智舟,所往無礙,智慧圓滿,周徧法界;譬如日出普照世間,隨衆生心現其色像;知諸衆生根性欲樂,入一切法無诤境界;知諸法性無生無起,能令小大自在相入。決了13佛地甚深之趣,以無盡句說甚深義,于一句中演說一切修多羅海;獲大智慧陀羅尼身14,凡所受持永無忘失;一念能憶無量劫事,一念悉知叁世一切諸衆生智;恒以一切陀羅尼門,演說無邊諸佛法海,常轉不退清淨*輪,令諸衆生皆生智慧。得佛境界智慧光明,入于善見甚深叁昧,入一切法無障礙際,于一切法勝智自在,一切境界清淨莊嚴;普入十方一切法界,隨其方所靡不鹹至。一一塵中現成正覺,于無色性現一切色,以一切方普入一方。
其諸菩薩具如是等無邊福智15功德之藏,常爲諸佛之所稱歎,種種言辭說其功德不能令盡。靡不鹹在逝多林中,深入如來功德大海,悉見于佛光明所照。
【章旨】此章以十門總結菩薩所得叁昧之德:一爲「智位高深德」,二爲「調生無染德」,叁爲「成滿諸度德」,四爲「智力無畏德」,五爲「成就昔行德」,六, 爲「法身圓滿德」,七爲「色身自在德」,八爲「辯才自在德」,九爲「叁昧神變德」,十爲「成等正覺德」。
【注釋】①調禦師:又作「調禦丈夫」,佛十號之一,佛能調禦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們發心修道。
②如響:這是佛經中常用的比喻之一。《大智度論》卷六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爲響,無智人謂爲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爲響。響事空能诳耳根……諸菩薩知諸法如響。」
③如化:佛經中常用的比喻之一。化,又作「變化」、「變化事」。舉凡神仙之通力、天龍之業力,及以禁咒、禅定等變現諸物者,皆稱爲「化」。這些化事化物,皆空而無實,故以之比喻一切諸法皆空,猶如化物般之無實。
④總持:音譯作「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以念與定慧爲體。這是菩薩所修之念定慧所具的功德。
⑤神通波羅蜜:通常所言的「十波羅蜜」、「六波羅蜜」、「四波羅蜜」中均無此名相,在本經特指上文所述世尊以神力使得諸大菩薩獲得各種叁昧等事。
⑥分別智:分別有爲事相之智,在佛言之爲後得之權智,在凡夫則是虛妄之計度。凡夫若能離此虛妄之計度,而與真理冥合,則名爲無分別智,亦即佛之根本實智。
⑦法藏: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說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義,故稱法藏。也指含藏此等教說之聖教、經典等。
⑧真實谛:即「真谛」,又名「勝義谛」、「第一義谛」,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的離言法性。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離諸虛妄,故雲「真」,其理永恒不變,故雲「谛」。
⑨金剛山:又曰「金剛圍山」、「金剛輪山」,須彌山及金剛鐵圍一切諸山。本經卷四十五《菩薩住處品》曰:「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海中有處,名金剛山。從昔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法起,與其眷屬諸菩薩衆千二百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⑩慧根:即由定中觀智所起而了知如實之真理,爲五無漏根之一。觀想了達真理,稱爲「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稱「慧根」。這是以草木之根對于生命的重要性來比喻智慧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11福田:田以生長爲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于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12隨所應化而爲現身:即「應化利生」,佛、菩薩示現種種形像,爲衆生說法,教化衆生乃至令達悟境,給與衆生無上利益。如觀世音菩薩化現叁十叁身,自在變化而無拘縛,稱爲「應化無方」。如是應化之佛身、菩薩身,稱爲「應化身」、「應身」、「化身」。
13決了:使義理決定明了。
14陀羅尼身:指「叁陀羅尼」之一的「持陀羅尼」與「分別陀羅尼」。前者指耳聞一切語言諸法皆不忘失,後者指分別了知諸衆生諸法。
15福智:「福德」與「智慧」之並稱。據《成唯識論》卷九,菩薩所修諸勝行中,以慧爲性者稱爲「智」,其余則稱爲「福」。菩薩爲成就佛果,必須上求菩提(智業),下化衆生(福業),因其所具備之福、智二行(福、智二業),系成佛最勝之實踐,故稱爲「二種勝行」。菩薩一切行爲,雖總攝于「福行」與「智行」,若加以區別,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此中,前五者屬于「福行」,智慧屬「智行」;或以前叁者屬「福行」,智慧屬「智行」,而居中之精進、禅定則通于「智行」與「福行」。
【語譯】這些菩薩都具足大智神通,聰明銳利而自在,住于十地,並且以廣大的智慧普觀一切,從諸智慧種性之中生出一切智,這些智常常顯現出來,使其可以遠離無明障蔽他們清淨的智眼。這些菩薩是衆生的調禦師,堅住于佛平等的真際,對于一切法都不産生分別,了達其境界,知曉世間都是以寂滅爲性質的,並無固定的處所可以作爲依止;他們都到過一切諸佛之國土但卻不産生執著之心,完全能夠觀察一切諸法而並不將其當作永恒不變的東西,進入過一切妙法之宮殿而並無來過的感覺;教化調伏所有世間之衆生,爲所有衆生顯現可以安穩地居住之處。這些菩薩以智慧解脫爲其行爲的…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