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衆生之心得到清涼,生出大歡喜。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眉間白毫相之中,生出無數百千億帝釋。這些帝釋,都在境界之中得到自在,其頭頂上系著摩尼寶珠,其光照耀著一切諸天的宮殿,使一切須彌山王都感覺到震動,使一切諸天大衆得到覺悟,感歎福德之力,宣說智慧力,産生快樂力,堅持其志力,淨化其念力,堅定其所發的菩提心力。贊歎並且使其樂于觀佛,使其除去世俗的情欲;贊歎並且使其樂于聞法,使其厭惡世間的景象;贊歎並且樂于觀智,使其斷絕世俗的染著,停止修羅與天帝釋的戰鬥,斷滅煩惱之鬥诤,滅除對于死亡的恐懼之心,發降魔之願,興起樹立正法須彌山王,成辦衆生一切事業。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從其額上,出無數百千億梵天,色相端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言音美妙,勸佛說法,歎佛功德,令諸菩薩悉皆歡喜,能辦衆生無量事業,普徧一切十方世界。
從其頭上,出無量佛剎微塵數諸菩薩衆,悉以相、好莊嚴其身,放無邊光,說種種行。所謂:贊歎布施,令舍悭貪,得衆妙寶莊嚴世界;稱揚贊歎持戒功德,令諸衆生永斷諸惡,住于菩薩大慈悲戒;說一切有悉皆如夢,說諸欲樂無有滋味,令諸衆生離煩惱縛;說忍辱力,令于諸法心得自在;贊金色身,令諸衆生離瞋恚垢,起對治①行,絕畜生道;歎精進行,令其遠離世間放逸,皆悉勤修無量妙法;又爲贊歎禅波羅蜜,令其一切心得自在;又爲演說般若波羅蜜,開示正見,令諸衆生樂自在智,拔諸見毒②;又爲演說隨順世間種種所作,令諸衆生雖離生死,而于諸趣自在受生;又爲示現神通變化,說壽命自在,令諸衆生發大誓願;又爲演說成就總持力、出生大願力、淨治叁昧力、自在受生力;又爲演說種種諸智,所謂:普知衆生諸根智、普知一切心行智、普知如來十力智、普知諸佛自在智。如是所作,周徧法界。
從其頂上,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其身無等,諸相隨好清淨莊嚴,威光赫奕如真金山,無量光明普照十方,出妙音聲充滿法界,示現無量大神通力,爲一切世間普雨法雨。所謂:爲坐菩提道場諸菩薩雨普知平等法雨,爲灌頂位③諸菩薩雨入普門法雨,爲法王子位④諸菩薩雨普莊嚴法雨,爲童子位⑤諸菩薩雨堅固山法雨,爲不退位⑥諸菩薩雨海藏法雨,爲成就正心位⑦諸菩薩雨普境界法雨,爲方便具足位⑧諸菩薩雨自性門法雨,爲生貴位⑨諸菩薩雨隨順世間法雨,爲修行位⑩諸菩薩雨普悲愍法雨,爲新學諸菩薩11雨積集藏法雨,爲初發心12諸菩薩雨攝衆生法雨,爲信解13諸菩薩雨無盡境界普現前法雨,爲色界14諸衆生雨普門法雨,爲諸梵天雨普藏法雨,爲諸自在天15雨生力法雨,爲諸魔衆雨心幢法雨,爲諸化樂天16雨淨念法雨,爲諸兜率天雨生意法雨,爲諸夜摩天17雨歡喜法雨,爲諸忉利天雨疾莊嚴虛空界法雨,爲諸夜叉王雨歡喜法雨,爲諸幹闼婆王雨金剛輪法雨,爲諸阿修羅王雨大境界法雨,爲諸迦樓羅王雨無邊光明法雨,爲諸緊那羅王雨一切世間殊勝智法雨,爲諸人王雨無樂著法雨,爲諸龍王雨歡喜幢法雨,爲諸摩睺羅伽王雨大休息法雨,爲諸地獄衆生雨正念莊嚴法雨,爲諸畜生雨智慧藏法雨,爲閻羅王界衆生雨無畏法雨,爲諸厄難處衆生雨普安慰法雨。悉令得入賢聖衆會。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章旨】海幢比丘從其額頭生出無數梵王,以美妙的聲音激勵佛說法;從其頭頂上,生出無量佛土的菩薩衆,都以相、好莊嚴其身,放出無邊光芒,爲衆生宣說種種修行方法;從其頂上,生出無數百千億如來身,光明普照十方,發出妙音聲充滿法界,示現出無量大神通力,爲一切世間普雨法雨。
【注釋】①對治:原意爲「否定」、「遮遣」,佛教中以之指依照正確的修行方法斷除煩惱等。其中,「道」即正確的方法,爲「能對治」,「煩惱」等爲「所對治」。據《俱舍論》卷二十一,有四種對治煩惱的方法,可順次配于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與勝進道等四道。第一,厭患對治,又作厭壞對治,首先深厭欲界生死之苦與煩惱惑業之集。第二,斷對治,其次觀苦、集、滅、道四谛之理以斷除煩惱。第叁,持對治,再次保持擇滅(以真智之揀擇力來斷滅煩惱)之得,使其不失。第四,遠分對治,再觀四谛之理,以更遠離前所斷之煩惱。
②諸見:即種種「邪見」,共計六十二種,是古代印度外道之妄執。
③灌頂位:「十住位」第十,即「灌頂住」,又作「阿惟顔菩薩法住」、「補處住」。菩薩既爲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爲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叁別相:(1)度衆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衆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衆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3)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
④法王子位:「十住位」第九,即「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阇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爲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爲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⑤童子位:「十住位」第八,即「童真住」,又作「鸠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⑥不退位:「十住位」第七,即「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既入于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⑦正心位:「十住位」第六,即「正心住」,又作「阿耆叁般菩薩法住」、「行登住」。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⑧「方便具足位」:「十住位」第五,即「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叁般菩薩法住」、「修成住」。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⑨生貴位:「十住位」第四,即「生貴住」,又作「阇摩期菩薩法住」。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于佛家爲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⑩修行位:「十住位」第叁,即「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薩法住」、「應行住」。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11新學諸菩薩:「十住位」第二,指進入「治地住」的菩薩,因爲「發心住」意味著進入成就菩薩果位的菩薩行,因此名之爲「新學菩薩」。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薩法住」、「持地住」。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爲地,故稱之爲「治地住」。
12初發心:「十住位」第一,即「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13信解:依靠信仰而得殊勝的理解,這是小乘佛教修行階位之名,又名「信勝解」,爲鈍根者入修道位之名。《俱舍論》卷二十叁說︰「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謂不複名隨信、法行,轉得信解、見至二名,此亦由根鈍利差別。」(《 大正藏》卷二十九,頁一二二下)這是說,在見道位中,諸鈍根者原名隨信行,後至修道住果之位,則改名信解。
14色界:叁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爲此界的衆生,只有色相,而無男女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範圍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八層天。
15自在天:即「大自在天」,印度教濕婆神的異名。在印度的文化傳統中,此神原與毗濕奴同居梵天之下,後來成爲叁者同位。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被視爲世界最高位的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此神被吸收入佛教後,成爲居住在色究竟天的聖者。在大乘佛教中,更被視爲是位居法雲地的聖者。
16化樂天:音譯作「尼摩羅天」、「維那羅泥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樂天」、「樂變化天」等。是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其上爲他化自在天,下爲兜率天。此天之人,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稱「化自樂」。以人間八百歲爲一日夜,壽長八千歲,身長八由旬,身具常光,男女互相熟視或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剛剛降生就大如人間十二歲之孩童。
17夜摩天:六欲天之一,音譯又作「焰摩」、「須焰摩」、「須焰」等,意譯爲「善時分」、「善時」、「妙善」等,也稱爲「離诤天」。此天界光明赫奕,無晝夜之別。居于其中之天人分分度時受不可思議之歡樂。距閻浮提十六萬由旬,距忉利天八萬由旬;縱廣有八萬由旬。其天王名叫「牟修樓陀」,身量五由旬。又此天界有高一萬由旬的四大山及種種異山,亦有無數天華以爲莊嚴,有種種河池,百千園林周匝圍繞。河池有勝妙蓮華,園林有天女喜笑歌舞,成就其他無量功德。天衆受種種快樂,其勝妙非忉利天所能及。壽二千歲,其一晝夜相當于人間二百歲。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重叁铢。有婚姻之事,男娶女嫁,男女相近或纔相抱即形成性行爲。兒從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閻浮提叁、四歲之童(一說七歲),出生不久身形就迅速成滿,常食淨抟食。
【語譯】海幢比丘從其額上生出無數百千億的梵天。這些梵王色相端正莊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以其美妙的聲音和語言鼓勵佛爲衆生說法,感歎佛的功德,使諸菩薩都歡歡喜喜,爲衆生辦理無量的事業。海幢比丘變化出的這些,充滿了全部法界。
海幢比丘從其頭上生出無量佛剎微塵數的菩薩衆。這些菩薩都以相、好莊嚴其身,放出無邊光芒,宣說種種修行方法。這些方法有:贊歎布施,使衆生舍棄吝啬和貪婪,獲得衆妙寶莊嚴世界;稱揚贊歎持戒的功德,使諸衆生永遠斷除諸惡,堅住于菩薩大慈悲…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