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二十億菩薩,以此諸物給施衆生,爲欲普攝衆生故,爲令衆生歡喜故,爲令衆生踴躍故,爲令衆生心淨故,爲令衆生清涼故,爲滅衆生煩惱故,爲令衆生知一切義理故,爲令衆生入一切智道故,爲令衆生舍怨敵心故,爲令衆生離身、語惡故,爲令衆生拔諸邪見故,爲令衆生淨諸業道故。
時,善財童子五體投地,頂禮其足,恭敬右繞,經無量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爲我說!」
【章旨】善財童子看到大光王所住樓閣的神奇景象,並且看到在城中的街道、村落中有二十億的菩薩在爲衆生做布施。于是,善財童子便禮拜大光王並且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注釋】①四色:即須彌山四色。據佛教經典所說,須彌山由四寶所成,北面爲黃金、東面爲白銀、南面爲琉璃、西面爲頗梨。而須彌山四方的虛空色,也由這些寶物所反映。因此,四色即指黃金、白銀、琉璃、頗梨(即玻璃)之色。
②珂貝:最美麗的貝殻。珂,美石。貝,貝殻。
③六十四能:即「六十四梵音」,指如來的聲音所具有的六十四種殊勝美妙的相,即流澤聲、柔軟聲、悅意聲、可樂聲、清淨聲、離垢聲、明亮聲、甘美聲、樂聞聲、無劣聲、圓具聲、調順聲、無澀聲、無惡聲、善柔聲、悅耳聲、適身聲、心生勇銳聲、心喜聲、悅樂聲、無熱惱聲、如教令聲、善了知聲、分明聲、善愛聲、令生歡喜聲、使他如教令聲、令他善了知聲、如理聲、利益聲、離重複過失聲、如師子音聲、如龍音聲、如雲雷吼聲、如龍王聲、如緊那羅妙歌聲、如迦陵頻伽聲、如梵王聲、如共命鳥聲、如帝釋美妙聲、如振鼓聲、不高聲、不下聲、隨入一切音聲、無缺減聲、無破壞聲、無染汙聲、無希取聲、具足聲、莊嚴聲、顯示聲、圓滿一切音聲、諸根適悅聲、無譏毀聲、無輕轉聲、無動搖聲、隨入一切衆會聲、諸相具足聲、令衆生心意惟喜聲、說衆生心行聲、入衆生心喜聲、隨衆生信解聲、聞者無分量聲、衆生不能思惟稱量聲。
【語譯】善財童子在城中漫遊,在距離大光王所住樓閣不遠處的四衢街道中,看見大光王坐在如意摩尼寶蓮華藏廣大莊嚴師子之座上,绀琉璃寶裝飾著這個寶座之足,金缯爲帳,衆寶爲網,以最美妙的天衣作爲座椅的墊子。這位大光王結跏趺坐于此座上,他具備了二十八種大人之相、八十隨好;他就如同一座真正的金山,光芒四射;他如同明淨的太陽,熠熠閃光;如同滿月,使見者感覺到清涼;如同梵天王,坐在梵衆之中;也如同大海,其功德法寶無有邊際;也如同雪山,美麗的樹林裝點得雪山分外美麗;也如同大雲,能産生震動巨大的法雷,啓發衆生使其領悟;也如同虛空,顯現處出種種法門的星象;如同須彌山,其四色普現衆生之心海;也如同寶洲,種種智寶都充滿其中。
在大光王的座位前,堆聚著金、銀、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貝殻、璧玉等珍寶,到處盛放著衣服、璎珞以及各種飲食,無量無邊。善財童子又看見無數百千萬億上妙寶車、百千萬億諸天妓樂、百千萬億天諸妙香、百千萬億對症的湯藥等等器具,如此一切都是最上等的。還有無數蹄角爲金色的乳牛;有無數千億端正美麗的女人,她們以上等美妙的栴檀塗抹自己的身體,以種種天衣、璎珞裝飾其身,六十四梵音都完全具備而熟練,對于世間的情感和禮節都能夠完全理解,並且針對衆生之心而給與布施。
在此城中的街區、聚落、四衢道的兩側,到處都放置著一切資生之器具,每一街道傍邊都有二十億菩薩以此諸物給施衆生。這是爲了完全攝入衆生的緣故,爲了使衆生歡喜的緣故,爲使衆生踴躍的緣故,爲使衆生之心清淨的緣故,爲使衆生清涼的緣故,爲除滅衆生煩惱的緣故,爲使衆生知曉一切義理的緣故,爲使衆生進入一切智道的緣故,爲使衆生舍棄怨敵之心的緣故,爲使衆生遠離身、語惡業的緣故,爲使衆生拔除諸邪見的緣故,爲使衆生清淨諸業道的緣故。
這時,善財童子五體投地,頂禮大光王的雙足,恭敬地在其周圍右繞無數圈,最後在其前方合掌而住,對大光王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聞您諄諄善誘,希望您能爲我回答這些問題!」
時,王告言:「善男子!我淨修菩薩大慈幢行,我滿足菩薩大慈幢行。善男子!我于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問難此法,思惟觀察,修習莊嚴。
「善男子!我以此法爲王,以此法教敕,以此法攝受,以此法隨逐世間,以此法引導衆生,以此法令衆生修行,以此法令衆生趣入,以此法與衆生方便,以此法令衆生熏習,以此法令衆生起行,以此法令衆生安住思惟諸法自性,以此法令衆生安住慈心,以慈爲主,具足慈力;如是,令住利益心、安樂心、哀愍心、攝受心、守護衆生不舍離心、拔衆生苦無休息心。我以此法令一切衆生畢竟快樂,恒自悅豫,身無諸苦,心得清涼,斷生死愛,樂正法樂①,滌煩惱垢,破惡業障,絕生死流,入真法海,斷諸有趣,求一切智,淨諸心海,生不壞信。善男子!我已住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間。
「善男子!我國土中一切衆生,皆于我所無有恐怖。善男子!若有衆生貧窮困乏來至我所而有求索,我開庫藏恣其所取,而語之言:『莫造諸惡,莫害衆生,莫起諸見,莫生執著。汝等貧乏,若有所須,當來我所及四衢道,一切諸物種種具足,隨意而取勿生疑難。』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衆生,皆是菩薩發大乘意隨心所欲,所見不同。或見此城其量狹小,或見此城其量廣大;或見土沙以爲其地,或見衆寶而以莊嚴;或見聚土以爲垣牆,或見寶牆周匝圍繞;或見其地多諸瓦石高下不平,或見無量大摩尼寶間錯莊嚴平坦如掌;或見屋宅土木所成,或見殿堂及諸樓閣、階墀、窗闼、軒檻、戶牖──如是一切無非妙寶。
「善男子!若有衆生其心清淨,曾種善根,供養諸佛,發心趣向一切智道,以一切智爲究竟處,及我昔時修菩薩行曾所攝受,則見此城衆寶嚴淨。余皆見穢。
【章旨】大光王給善財童子解說「菩薩大慈幢行」之法,菩薩以大慈叁昧攝化救護衆生。此章中,大光王宣講以法攝化、以無畏攝化、以財寶攝化以及隨機攝化等四種方法救度衆生。(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六中)
【語譯】這時,大光王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清淨修行菩薩大慈幢行,我完全滿足菩薩大慈幢行。善男子!我在無量百千萬億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所向諸佛請教此法,思惟觀察,認真虔誠地修習。
「善男子!我以此法爲核心,以此法的要求,以此法攝受衆生,以此法隨逐于世間,以此法引導衆生,以此法讓衆生修行,以此法使衆生趣入,以此法給與衆生方便,以此法使衆生熏習,以此法製約衆生的行爲,以此法使衆生安住思惟諸法的本性,以此法使衆生安住于慈心,使其以慈爲核心而具足慈悲之力。這樣一來,使衆生産生安住于利益心、安樂心、哀愍心、攝受心、守護衆生而不舍棄遠離心、永不休息拔衆生出苦心。我以此法使一切衆生獲得最終的快樂,永遠愉悅,身無諸苦,心得清涼,斷絕對于生死的愛著,樂住于正法之樂,滌除煩惱垢,破除惡業障,斷絕生死之流轉,進入真實法之海,斷絕諸有趣,求證一切智,使其心海清淨,産生永遠不變化的信仰。善男子!我已住于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間。
「善男子!在我國土中的一切衆生都在此土沒有任何恐怖。善男子!如果貧窮困乏的衆生來到我的住所而想求取物品,我會打開庫藏讓其任意拿取,並且對他們說:『莫造諸惡,莫害衆生,莫起諸見,莫生執著。你們缺少物品,如果有需要,就可以來到我這裏或至街道,種種物品具足,隨意而取,勿生疑難。』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的衆生,都是菩薩發大乘之意隨心所顯現出來的,個人所見並不相同。有的見到的是狹小的城市,有的看到的是廣大的城市;有的的看到的是沙土地面,有的看到的是以許多珍寶裝飾的地面;有的看到的是以土砌成的圍牆,有的看到的是以珍寶砌成的圍牆圍繞著城市;有的看到的是高下不平的瓦石,有的看到的是無數大摩尼寶間錯莊嚴平坦如掌;有的看到的是以土木建造的住宅,有的看到的殿堂、樓閣、臺階、窗戶、欄杆、大門,如此一切都是由美妙的珍寶製成。
「善男子!如果衆生的心是清淨的,並且曾經種植善根供養諸佛,發心進入一切智道,以一切智爲最終的歸趣,這樣的衆生看見的此城是一幅衆寶輝映、整齊潔淨的城市。我昔時修菩薩行所攝受的衆生也是如此。除此之外的衆生見到的都是汙穢的城市。
「善男子!此國土中一切衆生五濁世①時樂作諸惡,我心哀愍而欲救護,入于菩薩大慈爲首隨順世間叁昧之門。入此叁昧時,彼諸衆生所有怖畏心、惱害心、怨敵心、诤論心,如是諸心,悉自消滅。何以故?入于菩薩大慈爲首順世叁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須臾,自當現見。」
時,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內外六種震動,諸寶地、寶牆、寶堂、寶殿、臺觀、樓閣、階砌、戶牖如是一切鹹出妙音,悉向于王曲躬敬禮。妙光城內所有居人靡不同時歡喜踴躍,俱向王所舉身投地。村營、城邑一切人衆,鹹來見王,歡喜敬禮。
近王所住鳥獸之屬,互相瞻視,起慈悲心,鹹向王前恭敬禮拜。一切山原及諸草樹,莫不回轉向王敬禮。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騰溢,流注王前。十千龍王起大香雲,激電震雷,注微細雨。有十千天王,所謂: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變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而爲上首,于虛空中作衆妓樂。無數天女歌詠贊歎,雨無數華雲、無數香雲、無數寶鬘雲、無數寶衣雲、無數寶蓋雲、無數寶幢雲、無數寶幡雲,于虛空中而爲莊嚴,供養其王。伊羅婆拿大象王②以自在…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