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二十亿菩萨,以此诸物给施众生,为欲普摄众生故,为令众生欢喜故,为令众生踊跃故,为令众生心净故,为令众生清凉故,为灭众生烦恼故,为令众生知一切义理故,为令众生入一切智道故,为令众生舍怨敌心故,为令众生离身、语恶故,为令众生拔诸邪见故,为令众生净诸业道故。
时,善财童子五体投地,顶礼其足,恭敬右绕,经无量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章旨】善财童子看到大光王所住楼阁的神奇景象,并且看到在城中的街道、村落中有二十亿的菩萨在为众生做布施。于是,善财童子便礼拜大光王并且向其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途径。
【注释】①四色:即须弥山四色。据佛教经典所说,须弥山由四宝所成,北面为黄金、东面为白银、南面为琉璃、西面为颇梨。而须弥山四方的虚空色,也由这些宝物所反映。因此,四色即指黄金、白银、琉璃、颇梨(即玻璃)之色。
②珂贝:最美丽的贝殻。珂,美石。贝,贝殻。
③六十四能:即「六十四梵音」,指如来的声音所具有的六十四种殊胜美妙的相,即流泽声、柔软声、悦意声、可乐声、清净声、离垢声、明亮声、甘美声、乐闻声、无劣声、圆具声、调顺声、无涩声、无恶声、善柔声、悦耳声、适身声、心生勇锐声、心喜声、悦乐声、无热恼声、如教令声、善了知声、分明声、善爱声、令生欢喜声、使他如教令声、令他善了知声、如理声、利益声、离重复过失声、如师子音声、如龙音声、如云雷吼声、如龙王声、如紧那罗妙歌声、如迦陵频伽声、如梵王声、如共命鸟声、如帝释美妙声、如振鼓声、不高声、不下声、随入一切音声、无缺减声、无破坏声、无染污声、无希取声、具足声、庄严声、显示声、圆满一切音声、诸根适悦声、无讥毁声、无轻转声、无动摇声、随入一切众会声、诸相具足声、令众生心意惟喜声、说众生心行声、入众生心喜声、随众生信解声、闻者无分量声、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
【语译】善财童子在城中漫游,在距离大光王所住楼阁不远处的四衢街道中,看见大光王坐在如意摩尼宝莲华藏广大庄严师子之座上,绀琉璃宝装饰着这个宝座之足,金缯为帐,众宝为网,以最美妙的天衣作为座椅的垫子。这位大光王结跏趺坐于此座上,他具备了二十八种大人之相、八十随好;他就如同一座真正的金山,光芒四射;他如同明净的太阳,熠熠闪光;如同满月,使见者感觉到清凉;如同梵天王,坐在梵众之中;也如同大海,其功德法宝无有边际;也如同雪山,美丽的树林装点得雪山分外美丽;也如同大云,能产生震动巨大的法雷,启发众生使其领悟;也如同虚空,显现处出种种法门的星象;如同须弥山,其四色普现众生之心海;也如同宝洲,种种智宝都充满其中。
在大光王的座位前,堆聚着金、银、琉璃、摩尼、真珠、珊瑚、琥珀、贝殻、璧玉等珍宝,到处盛放着衣服、璎珞以及各种饮食,无量无边。善财童子又看见无数百千万亿上妙宝车、百千万亿诸天妓乐、百千万亿天诸妙香、百千万亿对症的汤药等等器具,如此一切都是最上等的。还有无数蹄角为金色的乳牛;有无数千亿端正美丽的女人,她们以上等美妙的栴檀涂抹自己的身体,以种种天衣、璎珞装饰其身,六十四梵音都完全具备而熟练,对于世间的情感和礼节都能够完全理解,并且针对众生之心而给与布施。
在此城中的街区、聚落、四衢道的两侧,到处都放置着一切资生之器具,每一街道傍边都有二十亿菩萨以此诸物给施众生。这是为了完全摄入众生的缘故,为了使众生欢喜的缘故,为使众生踊跃的缘故,为使众生之心清净的缘故,为使众生清凉的缘故,为除灭众生烦恼的缘故,为使众生知晓一切义理的缘故,为使众生进入一切智道的缘故,为使众生舍弃怨敌之心的缘故,为使众生远离身、语恶业的缘故,为使众生拔除诸邪见的缘故,为使众生清净诸业道的缘故。
这时,善财童子五体投地,顶礼大光王的双足,恭敬地在其周围右绕无数圈,最后在其前方合掌而住,对大光王说:「圣者!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却不知晓菩萨如何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道。我听闻您谆谆善诱,希望您能为我回答这些问题!」
时,王告言:「善男子!我净修菩萨大慈幢行,我满足菩萨大慈幢行。善男子!我于无量百千万亿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所,问难此法,思惟观察,修习庄严。
「善男子!我以此法为王,以此法教敕,以此法摄受,以此法随逐世间,以此法引导众生,以此法令众生修行,以此法令众生趣入,以此法与众生方便,以此法令众生熏习,以此法令众生起行,以此法令众生安住思惟诸法自性,以此法令众生安住慈心,以慈为主,具足慈力;如是,令住利益心、安乐心、哀愍心、摄受心、守护众生不舍离心、拔众生苦无休息心。我以此法令一切众生毕竟快乐,恒自悦豫,身无诸苦,心得清凉,断生死爱,乐正法乐①,涤烦恼垢,破恶业障,绝生死流,入真法海,断诸有趣,求一切智,净诸心海,生不坏信。善男子!我已住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间。
「善男子!我国土中一切众生,皆于我所无有恐怖。善男子!若有众生贫穷困乏来至我所而有求索,我开库藏恣其所取,而语之言:『莫造诸恶,莫害众生,莫起诸见,莫生执着。汝等贫乏,若有所须,当来我所及四衢道,一切诸物种种具足,随意而取勿生疑难。』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众生,皆是菩萨发大乘意随心所欲,所见不同。或见此城其量狭小,或见此城其量广大;或见土沙以为其地,或见众宝而以庄严;或见聚土以为垣墙,或见宝墙周匝围绕;或见其地多诸瓦石高下不平,或见无量大摩尼宝间错庄严平坦如掌;或见屋宅土木所成,或见殿堂及诸楼阁、阶墀、窗闼、轩槛、户牖──如是一切无非妙宝。
「善男子!若有众生其心清净,曾种善根,供养诸佛,发心趣向一切智道,以一切智为究竟处,及我昔时修菩萨行曾所摄受,则见此城众宝严净。余皆见秽。
【章旨】大光王给善财童子解说「菩萨大慈幢行」之法,菩萨以大慈三昧摄化救护众生。此章中,大光王宣讲以法摄化、以无畏摄化、以财宝摄化以及随机摄化等四种方法救度众生。(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六中)
【语译】这时,大光王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我清净修行菩萨大慈幢行,我完全满足菩萨大慈幢行。善男子!我在无量百千万亿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所向诸佛请教此法,思惟观察,认真虔诚地修习。
「善男子!我以此法为核心,以此法的要求,以此法摄受众生,以此法随逐于世间,以此法引导众生,以此法让众生修行,以此法使众生趣入,以此法给与众生方便,以此法使众生熏习,以此法制约众生的行为,以此法使众生安住思惟诸法的本性,以此法使众生安住于慈心,使其以慈为核心而具足慈悲之力。这样一来,使众生产生安住于利益心、安乐心、哀愍心、摄受心、守护众生而不舍弃远离心、永不休息拔众生出苦心。我以此法使一切众生获得最终的快乐,永远愉悦,身无诸苦,心得清凉,断绝对于生死的爱着,乐住于正法之乐,涤除烦恼垢,破除恶业障,断绝生死之流转,进入真实法之海,断绝诸有趣,求证一切智,使其心海清净,产生永远不变化的信仰。善男子!我已住于此大慈幢行,能以正法教化世间。
「善男子!在我国土中的一切众生都在此土没有任何恐怖。善男子!如果贫穷困乏的众生来到我的住所而想求取物品,我会打开库藏让其任意拿取,并且对他们说:『莫造诸恶,莫害众生,莫起诸见,莫生执着。你们缺少物品,如果有需要,就可以来到我这里或至街道,种种物品具足,随意而取,勿生疑难。』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的众生,都是菩萨发大乘之意随心所显现出来的,个人所见并不相同。有的见到的是狭小的城市,有的看到的是广大的城市;有的的看到的是沙土地面,有的看到的是以许多珍宝装饰的地面;有的看到的是以土砌成的围墙,有的看到的是以珍宝砌成的围墙围绕着城市;有的看到的是高下不平的瓦石,有的看到的是无数大摩尼宝间错庄严平坦如掌;有的看到的是以土木建造的住宅,有的看到的殿堂、楼阁、台阶、窗户、栏杆、大门,如此一切都是由美妙的珍宝制成。
「善男子!如果众生的心是清净的,并且曾经种植善根供养诸佛,发心进入一切智道,以一切智为最终的归趣,这样的众生看见的此城是一幅众宝辉映、整齐洁净的城市。我昔时修菩萨行所摄受的众生也是如此。除此之外的众生见到的都是污秽的城市。
「善男子!此国土中一切众生五浊世①时乐作诸恶,我心哀愍而欲救护,入于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之门。入此三昧时,彼诸众生所有怖畏心、恼害心、怨敌心、诤论心,如是诸心,悉自消灭。何以故?入于菩萨大慈为首顺世三昧法如是故。善男子!且待须臾,自当现见。」
时,大光王即入此定。其城内外六种震动,诸宝地、宝墙、宝堂、宝殿、台观、楼阁、阶砌、户牖如是一切咸出妙音,悉向于王曲躬敬礼。妙光城内所有居人靡不同时欢喜踊跃,俱向王所举身投地。村营、城邑一切人众,咸来见王,欢喜敬礼。
近王所住鸟兽之属,互相瞻视,起慈悲心,咸向王前恭敬礼拜。一切山原及诸草树,莫不回转向王敬礼。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流注王前。十千龙王起大香云,激电震雷,注微细雨。有十千天王,所谓: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陀天王、善变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如是等而为上首,于虚空中作众妓乐。无数天女歌咏赞叹,雨无数华云、无数香云、无数宝鬘云、无数宝衣云、无数宝盖云、无数宝幢云、无数宝幡云,于虚空中而为庄严,供养其王。伊罗婆拿大象王②以自在…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