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3

  ..續本文上一頁生各各差別。國土世間,此世間之衆生所依之住處國土各各差別。

  ⑩觀察:爲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系念內、外境,以智慧照察,以正念觀此境,並且如實修行,稱爲「觀察」。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十說,「觀察」有內心照察與舉目眄視二義,前者言內境,後者言外境。

  11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親友」、「勝友」、「善親友」。反之,引導衆生進入邪道之人,稱爲「惡知識」。從《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記述的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五位善知識看,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是能夠引導衆生舍惡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稱爲「善知識」。佛陀跋陀羅所譯《華嚴經》卷叁十六〈離世間品〉則舉了十種「善知識」: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能令修習善根善知識、能令究竟諸波羅蜜善知識、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善知識、能令安住成熟一切衆生善知識、能令具足辯才隨問能答善知識、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識、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識。

  12攝受:又作「攝取」,佛以慈心攝入感化衆生,而以平和之言語解說佛法以達到感化使其攝住于善法。與此相反的是「折伏」,即嚴厲斥責對方,並仔細分析道理使其理解,而令其破迷得悟。對無智者或意念上犯罪者,適用攝受法;對邪智者、謗法者或犯五逆之重罪者,則須使用折伏法。

  13菩提:意譯爲「妙智」,指能斷除世間煩惱、證成道果之智慧。菩提有佛與緣覺、聲聞之分,佛之菩提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即「無上菩提」。

  14種種解:指思惟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是與「信」、「證」相對的用語。作領知之義,稱爲「領解」;作信知之義,稱爲「信解」;作心意開悟之義,稱爲「悟解」、「了解」、「開解」;作印持審決之義者,稱爲「勝解」、「慧解」;作義推之義者,則稱「義解」。

  15方便:十波羅蜜之一,又作「善權」、「變謀」,指隨方因便、以利導人的種種安排以及種種方法。

  16依止:依賴止住有力有德之處而不離。

  17波羅蜜:即波羅蜜多,即到彼岸之意。生死境界,叫「此岸」;涅槃境界,叫「彼岸」;「羅蜜多」,意爲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波羅蜜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此又稱「六度」。

  18菩薩行:即佛教修行者爲了成佛道而須修的六度之行。如釋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修的種種苦行,在過去世現種種身所修的布施、忍辱等行,即稱之爲菩薩行。

  19 得: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去,稱爲「得」。「得」有「獲」與「成就」兩種。「獲」是指未曾得到或得到之後已經失去但現今又重新得到,「成就」是指已經得而至今相續不失。

  20出離法:出離苦海之方法。

  21等正覺:梵語音譯爲「叁藐叁菩提」,意譯爲「等正覺」,即「無上菩提」,即真正平等的覺悟。

  22轉妙*輪:指佛爲衆生宣說佛法。

  23調伏:調和、控禦身、口、意叁業,製伏諸惡行,其目的在于使衆生離過順法,究竟出離。

  24法城:佛教正法可杜防非法,猶如城池之防患外敵,故稱「法城」。一切經法亦稱法城,此乃因經法可守護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處,故亦稱法城。

  25衆生道:即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爲此六者是一切衆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所以又名「六趣」。

  26布施:以自己的財物等等方面,分施給別人。布施有叁種,一爲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爲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叁爲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布施爲大乘六度之一。

  【語譯】這時,諸位菩薩、聲聞、世間諸王並其眷屬都産生了這樣的想法:「如來之境界、如來之智慧與修行、如來對于衆生的加持、如來之力、如來之無畏、如來的定力、如來所住、如來的自由自在、如來身、如來智,一切世間諸天及人之中沒有能夠通達者、沒有能夠能趣入者、沒有能夠信仰理解者、沒有能夠了悟者、沒有能夠忍受者、沒有能夠觀察者、沒有能夠鑒別選擇者、沒有能夠開示者、沒有能夠明暢宣講者、沒有能夠使衆生理解了悟者,只有憑借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願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諸善知識攝受之力、深淨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清淨心力、求一切智廣大願力,纔有可能達到。唯願世尊隨順我們這些衆生的種種欲望、種種理解、種種智力、種種語言、種種自在、種種住地、種種根清淨、種種意識方便、種種心境界、種種依止于如來所得的功德、種種聽受諸所說法,爲我們顯示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之心、往昔所起的菩薩大願、往昔所淨的六波羅蜜、往昔所入的菩薩諸地、往昔圓滿的諸菩薩行、往昔的成就方便、往昔所修行的諸道、往昔所得的出離法、往昔所作的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緣,以及如何成佛、轉*輪、清淨佛國土、調伏衆生、開一切智法城、示一切衆生道、入一切衆生所住、接受一切衆生所施舍、爲一切衆生說布施功德、爲一切衆生現諸佛影像。如此這些法,我們都願意世尊爲我們宣說!」

  

叁昧現相分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①爲身,大悲爲門,大悲爲首,以大悲法而爲方便,充徧虛空,入師子嚬申叁昧②。

  入此叁昧已,一切世間普皆嚴淨。于時,此大莊嚴樓閣忽然廣博,無有邊際。金剛爲地,寶王覆上,無量寶華及諸摩尼③普散其中,處處盈滿。琉璃爲柱,衆寶合成,大光摩尼之所莊嚴,閻浮檀金如意寶王④周置其上以爲嚴飾。危樓迥帶⑤,閣道傍出,棟宇相承,窗闼交映⑥,階墀⑦、軒檻⑧種種備足,一切皆以妙寶莊嚴;其寶悉作人、天形像,堅固妙好,世中第一,摩尼寶網彌覆其上。于諸門側悉建幢幡⑨,鹹放光明,普周法界道場之外。階蹬、欄楯⑩,其數無量不可稱說,靡不鹹以摩尼所成。

  爾時,複以佛神力故,其逝多林忽然廣博,與不可說佛剎11微塵數諸佛國土其量正等。一切妙寶間錯莊嚴,不可說寶徧布其地,阿僧祇12寶以爲垣牆,寶多羅樹13莊嚴道側。其間複有無量香河,香水14盈滿,湍激洄澓15;一切寶華隨流右轉,自然演出佛法音聲;不思議寶、芬陀利華16菡萏芬敷17,彌布水上;衆寶華樹列植其岸;種種臺榭不可思議,皆于岸上次第行列,摩尼寶網之所彌覆。阿僧祇寶放大光明,阿僧祇寶莊嚴其地。燒衆妙香,香氣氛氲。複建無量種種寶幢,所謂:寶香幢、寶衣幢、寶幡幢、寶缯幢18、寶華幢、寶璎珞幢、寶鬘幢、寶鈴幢、摩尼寶蓋幢、大摩尼寶幢、光明徧照摩尼寶幢、出一切如來名號音聲摩尼王幢、師子摩尼王幢、說一切如來本事19海摩尼王幢、現一切法界影像摩尼王幢,周徧十方,行列莊嚴。

  時,逝多林上虛空之中,有不思議天宮殿雲、無數香樹雲、不可說須彌山雲、不可說妓樂雲、出美妙音歌贊如來不可說寶蓮華雲、不可說寶座雲、敷以天衣菩薩坐上歎佛功德不可說諸天王形像摩尼寶雲、不可說白真珠雲、不可說赤珠樓閣莊嚴具雲、不可說雨金剛堅固珠雲,皆住虛空,周匝徧滿,以爲嚴飾。何以故?如來善根不思議故,如來白法不思議故,如來威力不思議故,如來能以一身自在變化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以神力令一切佛及佛國莊嚴皆入其身不思議故,如來能于一微塵內普現一切法界影像不思議故,如來能于一毛孔中示現過去一切諸佛不思議故,如來隨放一一光明悉能徧照一切世界不思議故,如來能于一毛孔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變化雲充滿一切諸佛國土不思議故,如來能于一毛孔中普現一切十方世界成、住、壞劫20不思議故。如于此逝多林給孤獨園見佛國土清淨莊嚴,十方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見。所謂:見如來身住逝多林,菩薩衆會皆悉徧滿;見普雨一切莊嚴雲,見普雨一切寶光明照曜雲,見普雨一切摩尼寶雲,見普雨一切莊嚴蓋彌覆佛剎雲,見普雨一切天身雲,見普雨一切華樹雲,見普雨一切衣樹雲,見普雨一切寶鬘、璎珞21相續不絕周徧一切大地雲,見普雨一切莊嚴具雲,見普雨一切如衆生形種種香雲,見普雨一切微妙寶華網相續不斷雲,見普雨一切諸天女持寶幢幡于虛空中周旋來去雲,見普雨一切衆寶蓮華于華葉間自然而出種種樂音雲,見普雨一切師子座22寶網璎珞而爲莊嚴雲。

  【章旨】此章爲本品的「叁昧現相分」。世尊感知了他們的心念進入了師子嚬申叁昧,以此叁昧力莊嚴世間,特別是莊嚴了此次聚會的場所——大莊嚴樓閣、逝多園林以及虛空。依照澄觀的解釋,「叁嚴」表叁種緣起,「嚴重閣」即裝飾重閣「顯自體緣起」,「嚴園林」表征「有爲緣起」,「嚴虛空」表征「無爲緣起」。(《華嚴經疏》卷五十四,《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一二上)

  【注釋】①大悲:諸佛菩薩不忍十方衆生受苦而欲拔濟之,其心被稱爲「大悲」。此乃佛菩薩爲救度衆生之痛苦而生的悲愍心。悲,拔苦。

  ②師子嚬申叁昧:又稱「師子威叁昧」、「師子奮迅叁昧」,略稱「奮迅叁昧」,于所依之定中,如獅子王之奮迅勇猛,現佛之大威神力,故稱爲師子奮迅叁昧。

  ③摩尼:又作「末尼」,意譯作「珠」、「寶珠」,爲珠玉之總稱。一般傳說摩尼有消除災難、疾病以及澄清濁水、改變水色之德。

  ④閻浮檀金如意寶王:以閻浮檀金製作的最上乘的如意寶珠。印度傳說,在香醉山與雪山之間,有流經閻浮樹林之河流,從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稱閻浮檀金。此金色澤赤黃帶有紫焰氣,爲金中之最高貴者。在印度神話中,閻浮河爲恒河七支流之一。

  ⑤危樓迥帶:形容樓閣高聳的樣子。迥,高。

  ⑥窗闼交映:從門窗射入的光線交相輝映。闼,門。暎,映照;光影。

  ⑦階墀:臺階;階面,臺階…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