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1〇)普皆回向。因为普贤菩萨劝人广修十大行愿,并且以此十愿为众生成就如来功德的主要法门,因此,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之行愿的象征,也是大乘佛教徒实践菩萨道时的行为典范。
⑩ 神变:为教化众生,佛、菩萨等以超人间之不可思议的神通力变现出各种外在的形状与动作。狭义而言,一般指以身来表现,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广义而言,则包括身、语、意三类之变。
11辩才:巧于辩述,善巧讲说佛法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
12虚空界:指一切诸法存在之广大无边无际的空间、场所。
13虚空智:菩萨所具之智慧,因为真如离诸相犹如虚空,故云「」虚空」。
14实际:「真实际极」之意。极真实之理,至于其穷极,称之为「实际」。具体而言,是指绝离虚妄之涅槃实证;又指真如之理体。
15法性:诸法之真实体性,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16有海:比喻三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无边之大海,众生沈没于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离,犹如船舶漂泊于大海中,不能到达彼岸。
17结使:烦恼之异称。结,为系缚之义,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生死,故称「结」;驱役而恼乱众生,故称「使」。「结」有九种,「使」有十种,称为「九结十使」。
18缚:拘束之义,为烦恼之异名,由于贪等烦恼束缚众生,令不自在,故称为「缚」。
19无碍处:无有障碍之处。无碍,又作「无阂」、「无障碍」、「无罣碍」、「无所罣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的区别。本经卷五十六载,如相回向位(十回向之第八)之菩萨有众生无碍用乃至力无碍用等十种自在作用(十无碍用);卷四十六说诸佛具十种无障碍住。
20佛种:有二义。一指佛之种族、佛之系统;二指成佛之种子,即佛性,为得佛果之因。此处为第二义。
21一切智:三智之一,音译为「萨婆若」,指通达一切法相的智慧。在佛典中,有时为区别声闻的一切智与佛的一切智,而将佛的一切智称为「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称「一切智人」;有时「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称。
【语译】那时,世尊在舍卫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五百名菩萨在一起聚会。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菩萨,还有光焰幢菩萨、须弥幢菩萨、宝幢菩萨、无碍幢菩萨、华幢菩萨、离垢幢菩萨、日幢菩萨、妙幢菩萨、离尘幢菩萨、普光幢菩萨、地威力菩萨、宝威力菩萨、大威力菩萨、金刚智威力菩萨、离尘垢威力菩萨、正法日威力菩萨、功德山威力菩萨、智光影威力菩萨、普吉祥威力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莲华藏菩萨、宝藏菩萨、日藏菩萨、净德藏菩萨、法印藏菩萨、光明藏菩萨、脐藏菩萨、莲华德藏菩萨、善眼菩萨、净眼菩萨、离垢眼菩萨、无碍眼菩萨、普见眼菩萨、善观眼菩萨、青莲华眼菩萨、金刚眼菩萨、宝眼菩萨、虚空眼菩萨、喜眼菩萨、普眼菩萨、天冠菩萨、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萨、道场冠菩萨、普照十方冠菩萨、一切佛藏冠菩萨、超出一切世间冠菩萨、普照冠菩萨、不可坏冠菩萨、持一切如来师子座冠菩萨、普照法界虚空冠菩萨、梵王髻菩萨、龙王髻菩萨、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萨、道场髻菩萨、一切愿海音宝王髻菩萨、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萨、示现一切虚空平等相摩尼王庄严髻菩萨、示现一切如来神变摩尼王幢网垂覆髻菩萨、出一切佛转*轮音髻菩萨、说三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萨、大光菩萨、离垢光菩萨、宝光菩萨、离尘光菩萨、焰光菩萨、法光菩萨、寂静光菩萨、日光菩萨、自在光菩萨、天光菩萨、福德幢菩萨、智慧幢菩萨、法幢菩萨、神通幢菩萨、光幢菩萨、华幢菩萨、摩尼幢菩萨、菩提幢菩萨、梵幢菩萨、普光幢菩萨、梵音菩萨、海音菩萨、大地音菩萨、世主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徧一切法界音菩萨、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萨、降魔音菩萨、大悲方便云雷音菩萨、息一切世间苦安慰音菩萨、法上菩萨、胜上菩萨、智上菩萨、福德须弥上菩萨、功德珊瑚上菩萨、名称上菩萨、普光上菩萨、大慈上菩萨、智海上菩萨、佛种上菩萨、光胜菩萨、德胜菩萨、上胜菩萨、普明胜菩萨、法胜菩萨、月胜菩萨、虚空胜菩萨、宝胜菩萨、幢胜菩萨、智胜菩萨、娑罗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象自在王菩萨、梵自在王菩萨、山自在王菩萨、众自在王菩萨、速疾自在王菩萨、寂静自在王菩萨、不动自在王菩萨、势力自在王菩萨、最胜自在王菩萨、寂静音菩萨、无碍音菩萨、地震音菩萨、海震音菩萨、云音菩萨、法光音菩萨、虚空音菩萨、说一切众生善根音菩萨、示一切大愿音菩萨、道场音菩萨、须弥光觉菩萨、虚空觉菩萨、离染觉菩萨、无碍觉菩萨、善觉菩萨、普照三世觉菩萨、广大觉菩萨、普明觉菩萨、法界光明觉菩萨等等菩萨在座。这些菩萨都成就了普贤行愿,达到了境界无碍的境地,能够普徧一切诸佛国土;他们显现出无量之身,能够亲近一切诸如来;他们证得无障之净眼,见到过一切佛之神变事迹;他们到达过无限多的地方,拜访了一切成正觉的如来;他们具有无边无际的光明,能够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真实的法海;他们宣讲了无穷无尽的法理,其所具的清净辩才在无边无际劫中永无穷尽;他们之身弥漫虚空界,以其智慧所做一切的事情都是清净行为;他们没有固定的依止,随着众生之心意显现出不同的色身;他们去除了无明的遮蔽,了悟众生界并没有众生;他们凭借虚空智,以大光网徧照法界。这五百菩萨与五百声闻众都知晓觉悟真谛,都现证得实际,深入法性,永远出离了生死之大海;依靠佛之功德远离诸烦恼,住于无碍处;他们的心寂静犹如虚空,永远断绝了对于佛土的疑惑,虔诚地相信佛之智慧并且发心趣入。这五百菩萨、五百声闻众与无量诸世主都曾供养无量诸佛,常能利益一切众生,为那些并未要求菩萨守护家口的人永恒、勤谨的守护,发出永不舍弃的誓愿;他们入于世间殊胜智门,尊从佛的教诲而生存,护佛正法,发起大愿,使成佛之种子不中断,誓生于如来之家,求证一切智。
【说明】「序分」至此结束。
请佛说法分
时,诸菩萨大德①、声闻②、世间诸王并其眷属③咸作是念:「如来境界、如来智行、如来加持④、如来力⑤、如来无畏⑥、如来三昧⑦、如来所住、如来自在⑧、如来身、如来智,一切世间⑨诸天及人无能通达、无能趣入、无能信解、无能了知、无能忍受、无能观察⑩、无能拣择、无能开示、无能宣明、无有能令众生解了,唯除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愿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诸善知识11摄受12之力、深净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13清净心力、求一切智广大愿力。唯愿世尊随顺我等及诸众生种种欲、种种解14、种种智、种种语、种种自在、种种住地、种种根清净、种种意方便15、种种心境界、种种依止16如来功德、种种听受诸所说法,显示如来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萨大愿、往昔所净诸波罗蜜17、往昔所入菩萨诸地、往昔圆满诸菩萨行18、往昔成就方便、往昔修行诸道、往昔所得19出离法20、往昔所作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缘,及成等正觉21、转妙*轮22、净佛国土、调伏23众生、开一切智法城24、示一切众生道25、入一切众生所住、受一切众生所施、为一切众生说布施26功德、为一切众生现诸佛影像;如是等法,愿皆为说!」
【章旨】这五百菩萨与声闻、世间诸王均于心中产生请求佛为自己宣说佛法的想法。此章为此会的「请佛说法分」。
【注释】①大德:在印度佛教中,是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中国佛教中特以「大德」称呼高僧,统领僧尼之僧官,亦称「大德」。近代以来,「大德」成为佛教界一般性之礼称,举凡有德有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称之。
②声闻:因声闻法而悟道,特指因听闻佛说法而悟道者,在佛教属于小乘信众。
③眷属:亲近的顺从者。眷,亲爱。属,隶属。此经中的「眷属」大多指佛、菩萨、天王等等的随从。「眷属」又可指随附无漏净慧必起的心所及四相的涵义。此处指第一义项。
④如来加持:佛以不可思议之力,保护众生,称为「神变加持」。加持,又译作「所持」、「护念」,互相加入,彼此摄持。
⑤如来力:指佛所具有的能力、力用,或指众生求悟的能力,有时也指烦恼力、魔力等。
⑥如来无畏:指佛所具有的四种无畏(无所畏)。无畏,意为无所怖畏。佛具十力之智,于大众中说法,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第一为「正等觉无畏」,又称「一切智无所畏」,即佛于一切法等皆觉知,即使面对因不知诸法而施种种问难的众生也无有怖畏。第二为「漏永尽无畏」,又称「漏尽无所畏」,即佛自宣言,我诸漏已尽,更不怖畏外难。第三为「说障法无畏」,又称「说障道无所畏」,即佛能够无畏地宣说「染法能障碍圣道」。第四为「说出道无畏」,又称「说尽苦道无所畏」,即佛说能出离之道,修道必能出离苦果;佛无畏地宣说能尽灭诸苦的道法。
⑦三昧:又作「三摩」、「三摩提」,意译为「正定」,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
⑧如来自在:又作「无碍」、「纵任」,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被称为「自在人」。
⑨一切世间:指一切有为有漏之秽土,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之总称。世,世俗;凡俗。世界,指被烦恼缠缚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等一切现象。五蕴世间,指世间之众生能成之法,其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各各差别。众生世间,指五蕴所成之假名之众…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