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2

  ..續本文上一頁(1〇)普皆回向。因爲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並且以此十願爲衆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因此,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之行願的象征,也是大乘佛教徒實踐菩薩道時的行爲典範。

  ⑩ 神變:爲教化衆生,佛、菩薩等以超人間之不可思議的神通力變現出各種外在的形狀與動作。狹義而言,一般指以身來表現,即指「六神通」中之「神足通」;廣義而言,則包括身、語、意叁類之變。

  11辯才:巧于辯述,善巧講說佛法之才能。佛、菩薩等于多劫中,由口業莊嚴之功力而具足各種辯才,如四無礙辯、七辯、八辯、九辯等。

  12虛空界:指一切諸法存在之廣大無邊無際的空間、場所。

  13虛空智:菩薩所具之智慧,因爲真如離諸相猶如虛空,故雲「」虛空」。

  14實際:「真實際極」之意。極真實之理,至于其窮極,稱之爲「實際」。具體而言,是指絕離虛妄之涅槃實證;又指真如之理體。

  15法性:諸法之真實體性,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爲真如之異稱。法性乃萬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16有海:比喻叁有、二十五有等生死迷界如無邊之大海,衆生沈沒于生死迷界中,而不得出離,猶如船舶漂泊于大海中,不能到達彼岸。

  17結使:煩惱之異稱。結,爲系縛之義,諸煩惱纏縛衆生,不使出離生死,故稱「結」;驅役而惱亂衆生,故稱「使」。「結」有九種,「使」有十種,稱爲「九結十使」。

  18縛:拘束之義,爲煩惱之異名,由于貪等煩惱束縛衆生,令不自在,故稱爲「縛」。

  19無礙處:無有障礙之處。無礙,又作「無閡」、「無障礙」、「無罣礙」、「無所罣礙」,有「心無礙」、「色無礙」、「解無礙」、「辯無礙」等的區別。本經卷五十六載,如相回向位(十回向之第八)之菩薩有衆生無礙用乃至力無礙用等十種自在作用(十無礙用);卷四十六說諸佛具十種無障礙住。

  20佛種:有二義。一指佛之種族、佛之系統;二指成佛之種子,即佛性,爲得佛果之因。此處爲第二義。

  21一切智:叁智之一,音譯爲「薩婆若」,指通達一切法相的智慧。在佛典中,有時爲區別聲聞的一切智與佛的一切智,而將佛的一切智稱爲「一切智智」,得此智的佛稱「一切智人」;有時「一切智」也是「一切智人」即佛的略稱。

  【語譯】那時,世尊在舍衛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與五百名菩薩在一起聚會。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爲上首菩薩,還有光焰幢菩薩、須彌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離垢幢菩薩、日幢菩薩、妙幢菩薩、離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地威力菩薩、寶威力菩薩、大威力菩薩、金剛智威力菩薩、離塵垢威力菩薩、正法日威力菩薩、功德山威力菩薩、智光影威力菩薩、普吉祥威力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印藏菩薩、光明藏菩薩、臍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善眼菩薩、淨眼菩薩、離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普見眼菩薩、善觀眼菩薩、青蓮華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喜眼菩薩、普眼菩薩、天冠菩薩、普照法界智慧冠菩薩、道場冠菩薩、普照十方冠菩薩、一切佛藏冠菩薩、超出一切世間冠菩薩、普照冠菩薩、不可壞冠菩薩、持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梵王髻菩薩、龍王髻菩薩、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薩、道場髻菩薩、一切願海音寶王髻菩薩、一切佛光明摩尼髻菩薩、示現一切虛空平等相摩尼王莊嚴髻菩薩、示現一切如來神變摩尼王幢網垂覆髻菩薩、出一切佛轉*輪音髻菩薩、說叁世一切名字音髻菩薩、大光菩薩、離垢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塵光菩薩、焰光菩薩、法光菩薩、寂靜光菩薩、日光菩薩、自在光菩薩、天光菩薩、福德幢菩薩、智慧幢菩薩、法幢菩薩、神通幢菩薩、光幢菩薩、華幢菩薩、摩尼幢菩薩、菩提幢菩薩、梵幢菩薩、普光幢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大地音菩薩、世主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徧一切法界音菩薩、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薩、降魔音菩薩、大悲方便雲雷音菩薩、息一切世間苦安慰音菩薩、法上菩薩、勝上菩薩、智上菩薩、福德須彌上菩薩、功德珊瑚上菩薩、名稱上菩薩、普光上菩薩、大慈上菩薩、智海上菩薩、佛種上菩薩、光勝菩薩、德勝菩薩、上勝菩薩、普明勝菩薩、法勝菩薩、月勝菩薩、虛空勝菩薩、寶勝菩薩、幢勝菩薩、智勝菩薩、娑羅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象自在王菩薩、梵自在王菩薩、山自在王菩薩、衆自在王菩薩、速疾自在王菩薩、寂靜自在王菩薩、不動自在王菩薩、勢力自在王菩薩、最勝自在王菩薩、寂靜音菩薩、無礙音菩薩、地震音菩薩、海震音菩薩、雲音菩薩、法光音菩薩、虛空音菩薩、說一切衆生善根音菩薩、示一切大願音菩薩、道場音菩薩、須彌光覺菩薩、虛空覺菩薩、離染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善覺菩薩、普照叁世覺菩薩、廣大覺菩薩、普明覺菩薩、法界光明覺菩薩等等菩薩在座。這些菩薩都成就了普賢行願,達到了境界無礙的境地,能夠普徧一切諸佛國土;他們顯現出無量之身,能夠親近一切諸如來;他們證得無障之淨眼,見到過一切佛之神變事迹;他們到達過無限多的地方,拜訪了一切成正覺的如來;他們具有無邊無際的光明,能夠以智慧光普照一切真實的法海;他們宣講了無窮無盡的法理,其所具的清淨辯才在無邊無際劫中永無窮盡;他們之身彌漫虛空界,以其智慧所做一切的事情都是清淨行爲;他們沒有固定的依止,隨著衆生之心意顯現出不同的色身;他們去除了無明的遮蔽,了悟衆生界並沒有衆生;他們憑借虛空智,以大光網徧照法界。這五百菩薩與五百聲聞衆都知曉覺悟真谛,都現證得實際,深入法性,永遠出離了生死之大海;依靠佛之功德遠離諸煩惱,住于無礙處;他們的心寂靜猶如虛空,永遠斷絕了對于佛土的疑惑,虔誠地相信佛之智慧並且發心趣入。這五百菩薩、五百聲聞衆與無量諸世主都曾供養無量諸佛,常能利益一切衆生,爲那些並未要求菩薩守護家口的人永恒、勤謹的守護,發出永不舍棄的誓願;他們入于世間殊勝智門,尊從佛的教誨而生存,護佛正法,發起大願,使成佛之種子不中斷,誓生于如來之家,求證一切智。

  【說明】「序分」至此結束。

  

請佛說法分

  時,諸菩薩大德①、聲聞②、世間諸王並其眷屬③鹹作是念:「如來境界、如來智行、如來加持④、如來力⑤、如來無畏⑥、如來叁昧⑦、如來所住、如來自在⑧、如來身、如來智,一切世間⑨諸天及人無能通達、無能趣入、無能信解、無能了知、無能忍受、無能觀察⑩、無能揀擇、無能開示、無能宣明、無有能令衆生解了,唯除諸佛加被之力、佛神通力、佛威德力、佛本願力,及其宿世善根之力、諸善知識11攝受12之力、深淨信力、大明解力、趣向菩提13清淨心力、求一切智廣大願力。唯願世尊隨順我等及諸衆生種種欲、種種解14、種種智、種種語、種種自在、種種住地、種種根清淨、種種意方便15、種種心境界、種種依止16如來功德、種種聽受諸所說法,顯示如來往昔趣求一切智心、往昔所起菩薩大願、往昔所淨諸波羅蜜17、往昔所入菩薩諸地、往昔圓滿諸菩薩行18、往昔成就方便、往昔修行諸道、往昔所得19出離法20、往昔所作神通事、往昔所有本事因緣,及成等正覺21、轉妙*輪22、淨佛國土、調伏23衆生、開一切智法城24、示一切衆生道25、入一切衆生所住、受一切衆生所施、爲一切衆生說布施26功德、爲一切衆生現諸佛影像;如是等法,願皆爲說!」

  【章旨】這五百菩薩與聲聞、世間諸王均于心中産生請求佛爲自己宣說佛法的想法。此章爲此會的「請佛說法分」。

  【注釋】①大德:在印度佛教中,是對佛菩薩或高僧之敬稱。中國佛教中特以「大德」稱呼高僧,統領僧尼之僧官,亦稱「大德」。近代以來,「大德」成爲佛教界一般性之禮稱,舉凡有德有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之。

  ②聲聞:因聲聞法而悟道,特指因聽聞佛說法而悟道者,在佛教屬于小乘信衆。

  ③眷屬:親近的順從者。眷,親愛。屬,隸屬。此經中的「眷屬」大多指佛、菩薩、天王等等的隨從。「眷屬」又可指隨附無漏淨慧必起的心所及四相的涵義。此處指第一義項。

  ④如來加持:佛以不可思議之力,保護衆生,稱爲「神變加持」。加持,又譯作「所持」、「護念」,互相加入,彼此攝持。

  ⑤如來力:指佛所具有的能力、力用,或指衆生求悟的能力,有時也指煩惱力、魔力等。

  ⑥如來無畏:指佛所具有的四種無畏(無所畏)。無畏,意爲無所怖畏。佛具十力之智,于大衆中說法,無恐懼之相,故名「無所畏」。第一爲「正等覺無畏」,又稱「一切智無所畏」,即佛于一切法等皆覺知,即使面對因不知諸法而施種種問難的衆生也無有怖畏。第二爲「漏永盡無畏」,又稱「漏盡無所畏」,即佛自宣言,我諸漏已盡,更不怖畏外難。第叁爲「說障法無畏」,又稱「說障道無所畏」,即佛能夠無畏地宣說「染法能障礙聖道」。第四爲「說出道無畏」,又稱「說盡苦道無所畏」,即佛說能出離之道,修道必能出離苦果;佛無畏地宣說能盡滅諸苦的道法。

  ⑦叁昧:又作「叁摩」、「叁摩提」,意譯爲「正定」,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

  ⑧如來自在:又作「無礙」、「縱任」,即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做任何事均無障礙。此爲諸佛及上位菩薩所具之功德,故佛亦被稱爲「自在人」。

  ⑨一切世間:指一切有爲有漏之穢土,爲五蘊世間、衆生世間、器世間之總稱。世,世俗;凡俗。世界,指被煩惱纏縛之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及有爲有漏諸法等一切現象。五蘊世間,指世間之衆生能成之法,其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各各差別。衆生世間,指五蘊所成之假名之衆…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