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50

  ..續本文上一頁稱爲「了義教」,如諸大乘經說生死、涅槃無異者。宣說此道理之經典,即稱「了義經」,爲佛所說。而若順應衆生理解之程度,不直接顯了法義,而漸次以方便教相引導,則稱「不了義教」(未了義教),如諸經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者。而說此「不了義教」之經典即稱「不了義經」(未了義經),乃菩薩因人之所說。了義教與不了義教,合稱「二了」。

  ⑤隨類音:佛以一音說法,衆生之緣有深淺,根有利有鈍,因此在一音之中同聽而異聞。如人天根器,則聞佛說五戒十善之法;如聲聞根器,則聞佛說四谛之法;如緣覺根器,則聞佛說十二因緣之法;如菩薩根器,則聞佛說六度等法,各得解了。《維摩經•佛國品》就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⑥清淨第一音:又作「一圓音教」、「一音說法」,指佛世尊說法的聲音,佛陀以一種語言演說一切法之意。

  ⑦後身菩薩:又名「最後生菩薩」、「最後有菩薩」,是指住于生死身最後之生之菩薩。

  【語譯】具足優婆夷問善財童子:「善男子!你是否已經看到在我這裏的一萬名童女眷屬?」

  答言:「看見了。」

  具足優婆夷說:「善男子!這一萬名童女爲上首,在其下有眷屬百萬阿僧祇,她們都與我具有相同的行、相同的願、相同的善根、相同的出離之道、相同的清淨理解、相同的清淨之念、相同的清淨因趣、相同的無量智慧、獲得相同的諸根、相同的廣大心、相同的所行境、相同的理、相同的義、同時明了了義法、相同的清淨容貌、相同的無量力、相同的最精進、相同的正法音、相同的隨類理解、相同的清淨第一音、共同贊歎無量清淨之功德、相同的清淨業、相同的清淨報、共同以大慈心周到完全救護一切、共同以大悲心周到完全使衆生成熟、以相同的清淨身業隨緣集起使得見者都感到欣悅、以相同的清淨口業用世間的語言宣說佛法導化衆生、共同前往一切諸佛衆會的道場、共同前往一切佛土供養諸佛、能夠共同顯現一切法門、共同住于菩薩清淨之十行地。

  「善男子!這一萬名童女能夠同時在這個器具上拿取飲食,然後在一剎那頃徧至十方去供養一切後身菩薩、聲聞、獨覺,甚至徧及諸餓鬼道等道,使其衆生都得到充足的食物。善男子!這一萬名童女以我此器,在天道中能夠使其衆有充足的天食,乃至在人道中使人人有充足的食物。善男子!姑且再等待一瞬間,你就可以親眼看到這景象了。」

  在具足優婆夷正在說這一段話時,善財童子就看見無數的衆生從四門進入了這個院落,這都是具足優婆夷本願所請來的。這些衆生集合之後,具足優婆夷就給他們敷座讓其坐下,按照其需要給與飲食,使其完全得到滿足。

  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知此無盡福德藏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诃薩一切功德,猶如大海甚深無盡,猶如虛空廣大無際,如如意珠①滿衆生願,如大聚落所求皆得,如須彌山普集衆寶,猶如奧藏常貯法財②,猶如明燈破諸黑暗,猶如高蓋普蔭群生。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興』③;彼有居士,名曰『明智』④。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瞻仰無厭,辭退而去。

  【章旨】具足優婆夷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大興」城中的「明智」居士,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具足優婆夷繼續南下。

  【注釋】①如意珠:從寶珠出種種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傳說出自龍王或摩竭魚之腦中,或爲佛舍利所變成。《大智度論》卷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釋所執金剛,用與阿修羅戰時碎落閻浮提。有人言:諸過去久遠佛舍利,法既滅盡,舍利變成此珠,以益衆生。有人言:衆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寶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 

  ②法財:指佛法、教說等佛教義理。因爲精神之教法能夠滋潤衆生,爲衆生長養慧命之資糧,猶如世間之財寶,因此佛典中常常將「法」比喻爲「法財」。

  ③大興:據澄觀的解釋,「城名『大興』者,起大精進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頁九叁四中)

  ④明智:據澄觀的解釋,「友名『明智』者。進足必假智目導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頁九叁四中)

  【語譯】具足優婆夷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無盡福德藏解脫門。這一菩薩摩诃薩一切功德,猶如大海甚深無有窮盡,猶如廣大的虛空無邊無際,就像如意珠一樣可以滿足衆生的願望,如同大村落中可以找到想尋找的任何東西,如同須彌山埋藏了所有珍寶,如同深處的寶藏常常儲存了法財,猶如明燈可以沖破黑暗,猶如高大的傘蓋完全可以爲衆提供避蔭。而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善男子!在此繼續南下,有一座名叫『大興』的城市;此城中有一位名叫『明智』的居士。你可以前往他那裏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優婆夷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喜悅地瞻仰優婆夷。然後,善財童子辭別了優婆夷,繼續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四參——具足優婆夷會,至此敘述完畢。具足優婆夷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是進入「十行」第叁行——「無違逆行」的方法。所謂「無違逆行」,又稱「無瞋恨行」、「無恚恨行」,是指修忍辱離瞋,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以德報怨。

  

善財童子第十五參:明智居士會

  爾時,善財童子得無盡莊嚴福德藏解脫光明已,思惟彼福德大海,觀察彼福德虛空,趣彼福德聚,登彼福德山,攝彼福德藏①,入彼福德淵,遊彼福德池,淨彼福德輪,見彼福德藏,入彼福德門,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種。

  漸次而行,至大興城,周徧推求明智居士。于善知識心生渴仰,以善知識熏習其心,于善知識志欲堅固,方便求見諸善知識心不退轉,願得承事諸善知識心無懈倦。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滿衆善;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生衆福;知由依止善知識故,能長衆行;知由依止善知識故,不由他教,自能承事一切善友。如是思惟時,長其善根,淨其深心,增其根性②,益其德本③,加其大願,廣其大悲,近一切智,具普賢道,照明一切諸佛正法④,增長如來十力光明。

  爾時,善財見彼居士在其城內市四衢道七寶臺上,處無數寶莊嚴之座。其座妙好,清淨摩尼以爲其身,金剛帝青⑤以爲其足,寶繩交絡,五百妙寶而爲校飾;敷天寶衣,建天幢幡,張大寶網,施大寶帳;閻浮檀金以爲其蓋,毗琉璃寶以爲其竿,令人執持以覆其上;鵝王羽翮⑥清淨嚴潔以爲其扇;熏衆妙香,雨衆天華;左右常奏五百樂音,其音美妙過于天樂,衆生聞者無不悅豫。十千眷屬前後圍繞,色相端嚴,人所喜見,天莊嚴具以爲嚴飾,于天人中最勝無比,悉已成就菩薩志欲,皆與居士同昔善根,侍立瞻對,承其教命。

  爾時,善財頂禮其足,繞無量匝,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爲利益一切衆生故,爲令一切衆生出諸苦難故,爲令一切衆生究竟安樂故,爲令一切衆生出生死海故,爲令一切衆生住法寶洲故,爲令一切衆生枯竭愛河故,爲令一切衆生起大慈悲故,爲令一切衆生舍離欲愛故,爲令一切衆生渴仰佛智故,爲令一切衆生出生死曠野故,爲令一切衆生樂諸佛功德故,爲令一切衆生出叁界城故,爲令一切衆生入一切智城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能爲一切衆生作依止處。」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十五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六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大興城,找尋明智居士。善財童子在大興城的街道上看到明智居士的罕見身相、豪華的裝飾以及陪侍的天衆、人衆。善財童子禮拜明智居士之後,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注釋】①福德藏:指能夠獲得種種福利的善行,這些善行猶如能納福德之藏,故稱「福德藏」。

  ②根性:衆生所具的生善業或惡業之力。根,能生。

  ③德本:指能夠獲得功德善根的依據。

  ④正法:真正之法,也就是佛陀所說之教法。又作「白法」、「淨法」、「妙法」。

  ⑤帝青:寶珠之名。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叁說:「帝青,梵言因陀羅尼羅目多,是帝釋寶,亦作青色;以其最勝,故稱『帝釋青』。」

  ⑥羽翮:指鳥的翅膀上的羽毛。翮,羽軸下段不生羽瓣而中空的部分。

  【語譯】在南下的路上,善財童子在獲得了無盡莊嚴福德藏解脫光明之後,思維著這一福德大海,觀察這一福德虛空,向那福德聚進發,登上那福德之山,攝入那福德藏,進入那福德淵,在那福德池中遊泳,使福德輪清淨,觀察那福德藏,進入那福德門,實踐那福德之道,修養那福德的種子。

  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到達大興城,到處尋找明智居士。善財童子在心中産生了對于善知識的極大渴仰,以善知識的教誨熏習其心,對于善知識有著頑強的渴求之心,以各種辦法拜見諸善知識之心永遠不會退轉,願意心無懈怠、心無厭倦地侍奉諸善知識。善財童子深深地知曉因爲依止于善知識的緣故,能夠使得諸多善事能夠實現;知曉因爲依止于善知識的緣故,能夠産生許多福分;知曉因爲依止于善知識的緣故,能夠使十行得到增長;知曉因爲依止于善知識的緣故,不用其他人教導,自己就能承事善待一切好友。善財童子這樣想著,其善根就得到增長,其深心就得到淨化,其根性就得到增長,其德本就得到擴充,其大願就得到加強,其大悲心就得到擴大,就接近了一切智,具備普賢之道,照亮了一切諸佛之正法,使其如來之十…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