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糜碎,膿血流出。又有獄卒捉罪人置磨石中,以磨磨之,或以大石壓之,其淒苦難忍,欲求暫停而不可得。
【語譯】在南下的路上,善財童子憶念思惟這位善知識的教誨,這樣想:「這位善知識能夠攝受我,能夠守護我,使我對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沒有退轉。」這樣想著,善財童子産生了歡喜心、淨信心、廣大心、怡暢心、踴躍心、欣慶心、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徧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舍十力心。
善財童子逐漸南下,曆經許多國土、村莊、聚落到達了多羅幢城。善財向人們詢問無厭足王所在的地方,有人回答說:「這位王現今在正殿,坐在師子座上,宣布正法之教化,調禦衆生,可改變的使其改變,可攝化的攝化之,懲罰其所犯的罪惡,審定其诤訟,撫養其孤弱,都使其永遠斷絕殺、盜、邪淫,也使其禁絕妄言、兩舌、惡口、绮語等惡行,又使其遠離貪、瞋、邪見。」聽完此言,善財童子便依照衆人的指點,前往其所在尋找無厭足王。
善財童子在遠處就看見無厭足王坐在那羅延金剛之座上,阿僧祇寶裝飾著其足,無量寶像裝飾著其身,以金繩製作的網完全覆蓋在其身上;由如意摩尼寶製作的寶冠戴在其頭上,以閻浮檀金製作的半月形物品裝飾著其額頭,以帝青摩尼寶製作的耳珰相互對應挂在其雙耳上,以無價摩尼製作的璎珞裝飾著其頸,以天妙摩尼製作的印钏裝飾著其雙臂;以閻浮檀金製作的傘蓋十分輝煌,衆寶間錯作爲座椅的輪輻,一大琉璃寶作爲其竿,以光味摩尼寶裝飾著其中心,以雜寶製作的鈴铛發出美妙的聲音,放出大光明周徧十方,這樣的寶蓋覆蓋在無厭足王爲其遮蔭。
這位阿那羅王有巨大的威力,能夠使衆生折伏,沒有誰能夠與其爲敵;以離垢絲繩系在其頭頂上,一萬名大臣前後圍繞在其周圍一同處理王事。在其前方又有十萬凶橫的士卒,形貌醜惡,穿著簡陋狹小的衣服,執持器仗,攘臂瞋目,凡是看見這陣勢的衆生沒有不恐怖的。觸犯王之教令的衆生,有的偷盜他人財物,有的殺害他人,有的冒犯他人之妻,有的産生邪見,有的則生起瞋恨之心,有的心懷貪欲與嫉恨,這些造作如此種種惡業,身體被五種繩索捆綁,將被押送到王所在之地,依照其所觸犯的罪行而治罰之。有的判決斷其手足,有的判決割下其耳、鼻,有的則判決挑出其眼睛,有的則判決斬首,有的則判決剝皮,有的則判決肢解其身體,有的則判決以熱水煮身,有的則判決火刑,有的則判決將其驅趕到高山上然後再推下山谷。有如此等等無數痛苦,這些被懲罰衆生發出的哀叫,與衆合大地獄中的聲音是相同的。
善財見已,作如是念:「我爲利益一切衆生,求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者,此王滅諸善法,作大罪業,逼惱衆生,乃至斷命,曾不顧懼未來惡道。雲何于此而欲求法,發大悲心救護衆生?」
作是念時,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
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
天曰:「善男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衆生智不可思議,護念衆生智不可思議,成熟衆生智不可思議,守護衆生智不可思議,度脫衆生智不可思議,調伏衆生智不可思議。」
時,善財童子聞此語已,即詣王所,頂禮其足,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爲我說!」
【章旨】善財童子看到無厭足王的這一陣勢,對于無厭足王的修行有些懷疑。在天衆的提醒之下,他纔領悟到這是此王以方便智救度衆生的幻化場景。于是,善財童子便向無厭足王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語譯】善財童子看到這一場景之後,心中這樣想:「我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尋求菩薩行,修習菩薩道的。但是現在此王卻泯滅了諸善法,作出大罪業,逼迫惱害衆生,甚至斷其性命,並未想到畏懼其未來會墮入惡道。我怎麼能向他尋求佛法,生發大悲心而救護衆生呢?」
剛剛想到這裏,空中有天衆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應該想想普眼長者善知識給予您的囑咐。」
善財童子擡起頭來看著空中說道:「我常常憶念,決不敢忘。」
天衆說:「善男子!你不要厭惡遠離善知識所說的話,此善知識能夠引導你到達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所具的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衆生智不可思議,護念衆生智不可思議,成熟衆生智不可思議,守護衆生智不可思議,度脫衆生智不可思議,調伏衆生智不可思議。」
善財童子聽了這一段話之後,立即前往無厭足王的住所,頂禮王的雙足,對無厭足王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卻不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請您爲我回答這些問題!」
時,阿那羅王理王事已,執善財手,將入宮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
善財如語即徧觀察,見其宮殿廣大無比,皆以妙寶之所合成,七寶爲牆周匝圍繞,百千衆寶以爲樓閣,種種莊嚴悉皆妙好,不思議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十億侍女端正殊絕,威儀進止皆悉可觀,凡所施爲無非巧妙,先起後臥軟意承旨。
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善男子!于意雲何?我若實作如是惡業,雲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①、如是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
「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脫②。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衆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作余方便不能令其舍離惡業。善男子!我爲調伏彼衆生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其一切作惡衆生見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諸衆生,舍十惡③業,住十善道④,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于一切智地。善男子!我身、語、意未曾惱害于一衆生。善男子!如我心者,甯于未來受無間苦⑤,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況複人耶!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脫。如諸菩薩摩诃薩得無生忍⑥,知諸有趣悉皆如幻,菩薩諸行悉皆如化⑦,一切世間悉皆如影,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入真實相無礙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行于境界,普入一切平等叁昧,于陀羅尼已得自在。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城名『妙光』⑧,王名『大光』⑨。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王足,繞無數匝,辭退而去。
【章旨】無厭足王給善財童子解說了「菩薩如幻解脫」法門的內容。無厭足王爲了調伏衆生的緣故而以方便化作惡人作種種惡行受種種苦,使一切衆生心生恐怖畏懼,斷其惡業。無厭足王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妙光」城中的「大光王」,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無厭足王繼續南下。
【注釋】①色身:指有形質之身,即「肉身」。這是與無形質的「法身」或「智身」相對應的。具足叁十二相之佛就是有形質之色身。佛的色身分爲「實色身」、「化色身」二種,也稱「報身」與「應身」。「實色身」是諸佛如來在「因」中憑借在修習中所獲得的無量功德而在「果位」感得的無量的相好莊嚴。「化色身」是諸佛如來憑借自身所具的大悲願力,爲了化度衆生而變化出的種種身形。
②菩薩如幻解脫:以「變化身」、「變化土」來教化衆生的解脫法門。佛、菩薩爲教化凡夫,應機所變現淨、穢之國土,稱爲「變化土」、「化土」;能變化之心,稱爲「化心」;所變化之事,稱爲「化事」。
③十惡:又作「十不善」,十種惡行,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癡。
④十善道:指修行十種善業的方法、途徑。「十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瞋、不癡。
⑤無間苦:即「五無間地獄」或「阿鼻地獄」。法界有情衆生隨所造業,墮此地獄,受苦報無有間斷。爲八大地獄中之最苦處,乃極惡之人所受之果報。「無間」即「時無間」,指曆劫受罪,無時間歇;「形無間」,指此地獄縱廣八萬由旬(限量),一切有情于中受苦,其身形亦廣八萬由旬,徧滿此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無有間隙;「受苦無間」,諸有情于劍樹刀山、罪器叉棒、碓磨鋸鑿及銼斫镬湯等,備受諸苦,無有休歇;「趣果無間」,不問男子女人、老幼貴賤及天龍神鬼,罪業所感,悉同受之;「命無間」,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萬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
⑥無生忍:爲「無生法忍」之略稱。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稱爲「無生法」;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動,稱爲「無生法忍」。這是菩薩觀諸法性空,入于見道初地,而了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所證成的境界。
⑦如化:化,又作變化、變化事、等變化。在佛教中,凡是神仙之通力、天龍之業力以及以禁咒、禅定等變現諸物者,皆稱爲「化」。此等化事化物,皆空而無實,故以之比喻一切諸法皆空,猶如化物般之無實。
⑧妙光:據澄觀的解釋,「城名『妙光』者,前位悲增,今得無住妙慧運衆生故。」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六上)這是說,無厭足王所象征的第八行是以無住的奇妙智慧濟度衆生。
⑨大光:據澄觀的解釋,「王名『大光』者,慈定之智無不該故,廣大願中皆徹照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六上)這是說,進入此「行」的菩薩其智慧與大願具有無比的濟度衆生的功能。
【語譯】這時,阿那羅王將政事處理完畢之後,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引其進入宮中,命令善財與其坐在一起。王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應該先…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