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65

  ..續本文上一頁。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優缽羅華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樓閣」大城中的「婆施羅」船師,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優缽羅華長者繼續南下。

  【注釋】①罥索:音譯「播舍」、「皤賒」、「波舍」,又稱「金剛索」、「罥索」、「罥網」、「寶索」、「珠索」,略稱「索」,爲戰鬥或狩獵之用具。據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十一載,「罥索」是在戰鬥之時用以罥取人,或罥取馬頭、馬腳之繩索,俗稱「搭索」。通常以五色線搓成,一端附镮,另一端附半獨股杵(獨股杵之半形);或兩端均附半獨股杵。

  ②樓閣:據澄觀的解釋,「樓閣城者,由此回向令菩提心轉更增長,悲智相依而勝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七下)

  ③婆施羅:據澄觀的解釋,「婆施羅者,此雲『自在』,謂于佛法海已善通達,于生死海能善運度,于一切法深信不壞。」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七下)

  【語譯】優缽羅華長者繼續向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調和香法。如同菩薩,遠離一切諸惡習氣,不染世欲,永遠斷絕煩惱衆魔罥索,超越諸生死道,以智慧香使自身莊嚴,對于諸世間都無染著,具足成就無所著戒,淨無著智,行無著境,對于一切處都無有著,其心平等,無著無依。

  「我爲什麼能夠知曉這一妙行,說其功德,顯現其所有清淨戒門,顯示其所作無過失業,辨別其離汙染的身、語、意諸行呢?善男子!從此地繼續向南方走,有一座名叫『樓閣』的大城,城中有一位名叫『婆施羅』的船師。你可前往他那裏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這時,善財童子頂禮長者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長者。然後,善財童子告別優缽羅華長者,踏上了繼續南下求法的曆程。

  【說明】善財童子第二十二參——優缽羅華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優缽羅華長者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調和香」法門,是進入「十回向」之第一回向「救護衆生回向」的方法。所謂「救護衆生回向」,即「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是指菩薩以行六度、四攝等救護一切衆生使其遠離衆生之相,怨親平等。

  

善財童子第二十叁參:婆施羅船師會

  爾時,善財童子向樓閣城,觀察道路。所謂:觀道高卑,觀道夷險,觀道淨穢,觀道曲直①。漸次遊行,作是思惟:「我當親近彼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攝衆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無障礙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衆生除惡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衆生離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衆生滅煩惱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衆生舍諸見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衆生拔一切惡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衆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于善知識處得一切善法故;依善知識力得一切智道故。善知識者,難見難遇。」如是思惟。

  漸次遊行,既至彼城,見其船師在城門外海岸上住,百千商人及余無量大衆圍繞,說大海法,方便開示佛功德海。②善財見已,往詣其所,頂禮其足,繞無量匝,于前合掌而作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爲我說!」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二十叁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二十四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依教觀察道路而增長對于善知識的堅定信念。後來,善財童子到達了樓閣城,在城門外的海岸上看見了被無數大衆圍繞的婆施羅船師。于是,善財禮拜船王,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注釋】①觀道高卑句:此句具有象征含義,據澄觀的解釋,「佛道爲『高』,余皆是『卑』;生死、涅槃爲『夷』、『險』;障、無障爲『淨』、『穢』;二乘爲『曲』,菩薩爲『直』等。」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七下)

  ②船師在城門外海岸句:此場景具有象征含義,據澄觀的解釋,「在海岸者,若佛法海以生死爲此岸,不舍生死故。若生死海,以大悲修因而爲此岸,住大慈悲令離因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七下)這是說,以佛法而言,生死爲此岸,但佛、菩薩並不舍棄生死因而住于此岸。另一方面,從生死海而言,大悲爲離生死之因。

  【語譯】善財童子繼續南下向樓閣城進發。在路途,善財童子觀察著道路。他觀察道路高或低凹,觀察道路的平坦與險要,觀察道路的幹淨與汙穢,觀察道路的彎曲與筆直。善財童子一邊南下,一邊這樣想:「我應該親近那些善知識。善知識是成就修行諸菩薩道之因,是成就修行波羅蜜道之因,是成就修行攝衆生道之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無障礙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衆生除惡之智慧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衆生遠離憍慢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衆生滅煩惱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衆生舍棄諸見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衆生拔除一切惡刺道之因,是成就修行使一切衆生至一切智城道之因。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從善知識處可以獲得一切善法,依從善知識之力可以獲得一切智道。善知識者難于見到難于遇到。」善財童子這樣想著。

  善財童子逐漸南下,到達樓閣大城之後,善財童子看見這位船師住在城門外的海岸上,成百上千的商人以及其他無數大衆圍繞著他。船師在爲這些衆生宣說大海法,以方便開示佛的功德海。善財看到這一情景之後,立即前往船師的住所,頂禮船師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後在其前合掌而這樣說道:「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卻不知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您諄諄善誘,希望您能夠爲我回答這些問題!」

  船師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今複能問生大智因、斷除一切生死苦因、往一切智大寶洲因、成就不壞摩诃衍因、遠離二乘怖畏生死住諸寂靜叁昧旋因、乘大願車徧一切處行菩薩行無有障礙清淨道因、以菩薩行莊嚴一切無能壞智清淨道因、普觀一切十方諸法皆無障礙清淨道因、速能趣入一切智海清淨道因。

  「善男子!我在此城海岸路中淨修菩薩大悲幢行①。善男子!我觀閻浮提內貧窮衆生,爲饒益故,修諸苦行,隨其所願悉令滿足。先以世物,充滿其意;複施法財,令其歡喜,令修福行,令生智道,令增善根力,令起菩提心,令淨菩提願,令堅大悲力,令修能滅生死道,令生不厭生死行,令攝一切衆生海,令修一切功德海,令照一切諸法海,令見一切諸佛海,令入一切智智海。善男子!我住于此,如是思惟,如是作意②,如是利益一切衆生。

  「善男子!我知海中一切寶洲、一切寶處、一切寶類、一切寶種。我知淨一切寶、鑽一切寶、出一切寶、作一切寶。我知一切寶器、一切寶用、一切寶境界、一切寶光明。③我知一切龍宮處、一切夜叉宮處、一切部多宮處,皆善回避,免其諸難。④亦善別知漩澓淺深,波濤遠近,水色好惡,種種不同。⑤亦善別知日月星宿運行度數,晝夜晨晡⑥,晷漏⑦延促。⑧亦知其船鐵木堅脆、機關澀滑,水之大小,風之逆順。⑨如是一切安危之相無不明了,可行則行,可止則止。善男子!我以成就如是智慧,常能利益一切衆生。

  「善男子!我以好船運諸商衆行安隱道,複爲說法令其歡喜,引至寶州與諸珍寶,鹹使充足,然後將領還閻浮提。善男子!我將大船如是往來,未始令其一有損壞。若有衆生得見我身、聞我法者,令其永不怖生死海,必得入于一切智海,必能消竭諸愛欲海,能以智光照叁世海,能盡一切衆生苦海,⑩能淨一切衆生心海,速能嚴淨一切剎海,普能往詣十方大海,普知一切衆生根海,普了一切衆生行海,普順一切衆生心海。11

  【章旨】婆施羅船師向善財童子講解「菩薩大悲幢行」法門的內容。婆施羅以大悲心救度衆生,而此章則以「五知」、「十海」來象征菩薩救度衆生的功德。

  【注釋】①菩薩大悲幢行:關于此法門以「幢」命名的原因,澄觀解釋說:「謂大悲超出爲物所歸故。」而此大悲法門的「業用」有二:「先明于陸化,生令知有海。」(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七下)後則善知海相以之濟度衆生到達彼岸。

  ②作意: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覺而將心投注某處以引起相應的活動。

  ③知海中一切寶洲叁句:此中「寶」象征「智」,「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此中十二句的象征意義如下:「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動,謂之『寶洲』,二空、不空如來藏爲『寶處』,叁恒沙功德皆『寶類』,四佛性爲『寶種』。此上皆約本有。次四約修成。以淨戒頭陀等爲『能淨』,以緣起智爲『能鑽』,以發一切智心爲『出因』,聽聞爲『能作』,後四爲『寶用』。」從總體上其象征意義爲:「叁乘等器智慧有殊,照理斷惑所用各別,所緣境界萬品階差,破愚顯明各各不等。」(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八上)

  ④知一切龍宮處句:此處「龍宮處」象征生死中瞋、貪、癡之叁毒。「部多」爲一種自生而類似于夜叉的龍類。因爲其不從父母而生,因此以之比喻「多癡」。

  ⑤善別知漩澓淺深句:此處以水流比喻心識之變化,「心識相、色、無色等依識心定,劫數淺深,七識波浪,染習遠近,隨善惡緣,心水色異。」(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八上)

  ⑥晡:申時,即十五時至十七時;傍晚;夜;指太陽西移至晡時的視覺位置。

  ⑦晷漏:古代測時的儀器;頃刻;片刻。

  ⑧善別知日月星宿句:此處以日月星宿象征修行時機。

  ⑨知…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