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45

  ..續本文上一頁廣大猶如虛空,一切境界都可以明察,獲得無礙地大光明寶藏,善能分別一切法義,在世間生活而不沾染世間之法,能夠有益于世間而並不能被世俗所毀壞,普作一切世間的依止,完全知曉一切衆生心中的所思所想,針對其所希望的而爲其說法,在任何時刻都永遠自由自在。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爲『叁眼』①;彼有比邱,名曰『善見』②。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戀慕瞻仰,辭退而行。

  【章旨】慈行童女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叁眼」國土中的「善見」比丘,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慈行童女繼續南下。

  【注釋】①叁眼:據澄觀的解釋,「善見」比丘所說法門表征布施,「目導余根,故名爲『眼』。財施無著成于慧眼,無畏之施成于慈眼,法施開于法眼,故複雲『叁』。」(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叁上)

  ②善見:此比丘之名「善見」,與上述「叁眼」國土之名構成一象征體。澄觀說:「用上叁眼見無不善,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見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此中,「出住之行」意思爲,這是修成「十住」進入「十行」位的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叁上)

  【語譯】慈行童女又對善財童子說:「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些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向南方行進,有一處名爲『叁眼』的國土。那裏有一位名叫『善見』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那裏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當時,善財童子頂禮慈行童女的雙足,在童女周圍環繞無數圈,戀慕瞻仰慈行童女。然後,善財告別了慈行童女,繼續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一參——慈行童女會,至此敘述完畢。慈行童女給善財宣講的「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是進入「十住」第十住——「灌頂住」的方法。所謂「灌頂住」,又作「阿惟顔菩薩法住」、「補處住」,此時菩薩已可列名爲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爲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叁種別相:第一,度衆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衆生。第二,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衆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第叁,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

  

善財童子第十二參:善見比丘會

  爾時,善財童子思惟菩薩所住行甚深,思惟菩薩所證法甚深,思惟菩薩所入處甚深,思惟衆生微細智甚深,思惟世間依想住①甚深,思惟衆生所作行甚深,思惟衆生心流注甚深,思惟衆生如光影②甚深,思惟衆生名號甚深,思惟衆生言說甚深,思惟莊嚴法界甚深,思惟種植業行甚深,思惟業莊飾世間甚深。

  漸次遊行,至叁眼國,于城邑聚落、村鄰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諸處,周徧求覓善見比丘。見在林中,經行往返,壯年美貌,端正可喜。其發绀青右旋不亂③,頂有肉髻④,皮膚金色⑤,頸文叁道,額廣平正⑥,眼目修廣如青蓮華⑦,唇口丹潔如頻婆果⑧,胸標卍字,七處平滿⑨,其臂纖長⑩,其指網缦11,手足掌中有金剛輪12。其身殊妙如淨居天13,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14,諸相隨好,悉皆圓滿,如雪山王種種嚴飾,目視不瞬,圓光一尋15。智慧廣博猶如大海,于諸境界心無所動,若沈若舉,若智非智,動轉戲論,一切皆息16。得佛所行平等境界,大悲教化一切衆生,心無暫舍。爲欲利樂一切衆生,爲欲開示如來法眼,爲踐如來所行之道,不遲不速,審谛經行。

  無量天、龍、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17、人與非人18前後圍繞,主方之神隨方回轉引導其前,足行諸神持寶蓮華以承其足,無盡光神舒光破暗,閻浮幢林神雨衆雜華,不動藏地神現諸寶藏,普光明虛空神莊嚴虛空,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寶,無垢藏須彌山神頭頂禮敬曲躬合掌,無礙力風神雨妙香華,春和主夜神莊嚴其身舉體投地,常覺主晝神執普照諸方摩尼幢住在虛空放大光明。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十二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叁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叁眼國,找尋善見比丘。後來,善財在樹林中發現了被天衆、龍衆圍繞的善見比丘。因爲善見比丘已經完成了「十住」修行,所以初具佛、菩薩之「相」、「好」。

  【注釋】①依想住:世間衆生依靠「四食」而得以在世間生存,此「依想住」是指「四食」中的「思食」。思食,又作「念食」、「意念食」、「意食」、「業食」,是指第六識相應之思心所對于可意之境産生希望之念,使諸根滋長相續。如人雖饑渴,思想飲食,可以使人長生不死。望梅止渴就是其例。

  ②衆生如光影:光影爲因緣和合而起,因緣消散而失。佛教依照輪回和緣起觀念認爲,衆生在世間的存在也如同光與影一樣,爲虛假的暫時的存在。

  ③發绀青右旋不亂:這是指佛、菩薩所具有的「毛上向相」、「身毛右旋相」,爲叁十二相之一。佛、菩薩的一切發毛,由頭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潤。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衆生,心生歡喜,獲益無量。

  ④頂有肉髻:佛的叁十二相之一,如來及菩薩的頭頂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稱「肉髻」,這是尊貴之相。

  ⑤皮膚金色:即叁十二相之一的「金色相」、「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都是真金色,如同衆寶莊嚴的美妙金臺。此相是以遠離忿恚,以慈眼顧視衆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使瞻仰的衆生厭舍愛樂,滅罪生善。

  ⑥額廣平正:爲佛、菩薩所具「八十種好」的第四十五好。

  ⑦眼目修廣如青蓮華:即叁十二相之一的「真青眼相」、「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蓮目相」。佛眼爲绀青,如同青蓮花。這是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⑧唇口丹潔如頻婆果:即叁十二相之一的「牙白相」以及「八十種好」的「唇色光潤丹晖好」。「牙白相」也叫「四牙白淨相」、「齒白如雪相」,佛、菩薩在一般人所具有的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衆生強盛堅固之叁毒。頻婆果,頻婆樹之果。頻婆樹,意譯「相思樹」,其果實爲鮮紅色,稱爲頻婆果、頻婆羅果,佛典常常以之來比喻赤色。

  ⑨七處平滿:佛、菩薩叁十二相之一,又作「七處隆滿相」、「七處滿足相」。佛、菩薩兩足、兩手及兩肩、頸項等七處,皆平滿端正,柔軟微妙。這是佛、菩薩在因位即修行過程中,不惜施舍,不計福田非福田,所感得之妙相。佛典以其表征佛、菩薩斷盡七隨眠,具足七聖財,使一切衆生獲得滅罪生善之益的一種德相。

  ⑩其臂纖長:即叁十二相之一的「正立手摩膝相」,又作「垂手過膝相」、「手過膝相」、「平住手過膝相」。這是說,當佛、菩薩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此相是由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惡魔、哀愍摩頂衆生之德。

  11其指網缦:叁十二相之一,又作「指網缦相」、「俱有網鞔相」、「手足網缦相」。這是說,佛、菩薩的手足于各指間有網缦,類似雁王之蹼,其色金黃。這是佛、菩薩在因位時常修四攝法,攝取衆生,故感得此妙相,恰如水鳥捕取小魚,在水陸出沒自在而無礙,表示佛常入叁界流轉之愛河,攝取五道衆生,使離煩惱惡業之浪,而至無爲之彼岸。

  12手足掌中有金剛輪:叁十二相之一的「手足輪相」、「千輻輪相」。這是說,佛、菩薩的手心、足心常顯現出一千輻輪寶之肉紋相。此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照破愚癡與無明之德。

  13淨居天:又作「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不還天」,是證不還果(阿那含)的聖者所住之處,具體指色界第四禅九天中的「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14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即叁十二相之一的「身廣長等相」,又作「身縱廣等如尼拘樹相」、「圓身相」、「尼俱盧陀身相」。是指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如尼拘陀樹。以其常勸衆生行叁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妙相,表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尼拘陀樹,新譯《華嚴經》卷六十叁將其譯爲「尼拘律樹」。見前《入法界品之四》的注釋。

  15圓光一尋:即叁十二相之一的「大光相」、「常光一尋相」、「身光面各一丈相」。這是說,佛、菩薩之身光任運普照叁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發大菩提心,修無量行願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

  16智慧廣博句:據澄觀的解釋,此句是「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止過則沈,智過則舉;不沈不舉,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皆息。」(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叁下)這是說,這一句是專就止觀修行中所見的心的相狀而作的描述、說明。

  17護世:即「護國四王」、「四大天王」、「四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四位天王居于須彌山四方之半腹,常守護佛法,護持四天下,使諸惡鬼神不得侵害衆生,故稱「護世」、「護國」。

  18人與非人:這裏指「人」、「非人」。非人,指非人類之天龍八部,以及夜叉、惡鬼、阿修羅、地獄等。一般又作爲鬼神之泛稱。另有「人非人」一語,指天龍八部中的緊那羅。

  【語譯】在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一直在思惟著菩薩所住所行真是很深,思惟著菩薩所證之法真是很深,思惟著菩薩所進入的境界真是很深,思惟著衆生微細之智慧真是很深,思惟著世間衆生所依之而生存的「思食」真是很深,思惟著…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