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P45

  ..续本文上一页广大犹如虚空,一切境界都可以明察,获得无碍地大光明宝藏,善能分别一切法义,在世间生活而不沾染世间之法,能够有益于世间而并不能被世俗所毁坏,普作一切世间的依止,完全知晓一切众生心中的所思所想,针对其所希望的而为其说法,在任何时刻都永远自由自在。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三眼』①;彼有比邱,名曰『善见』②。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恋慕瞻仰,辞退而行。

  【章旨】慈行童女又向善财童子举荐「三眼」国土中的「善见」比丘,嘱咐善财童子南下前去拜访,善财童子于是告别慈行童女继续南下。

  【注释】①三眼:据澄观的解释,「善见」比丘所说法门表征布施,「目导余根,故名为『眼』。财施无着成于慧眼,无畏之施成于慈眼,法施开于法眼,故复云『三』。」(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三上)

  ②善见:此比丘之名「善见」,与上述「三眼」国土之名构成一象征体。澄观说:「用上三眼见无不善,又施行内成胜报外现,见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此中,「出住之行」意思为,这是修成「十住」进入「十行」位的法门。(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三上)

  【语译】慈行童女又对善财童子说:「我为什么能够知晓能够宣说这些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继续向南方行进,有一处名为『三眼』的国土。那里有一位名叫『善见』的比丘。你可以前往他那里去向他请教:菩萨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时,善财童子顶礼慈行童女的双足,在童女周围环绕无数圈,恋慕瞻仰慈行童女。然后,善财告别了慈行童女,继续向南方进发。

  【说明】善财童子第十一参——慈行童女会,至此叙述完毕。慈行童女给善财宣讲的「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是进入「十住」第十住——「灌顶住」的方法。所谓「灌顶住」,又作「阿惟颜菩萨法住」、「补处住」,此时菩萨已可列名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种别相:第一,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第二,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第三,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善财童子第十二参:善见比丘会

  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菩萨所住行甚深,思惟菩萨所证法甚深,思惟菩萨所入处甚深,思惟众生微细智甚深,思惟世间依想住①甚深,思惟众生所作行甚深,思惟众生心流注甚深,思惟众生如光影②甚深,思惟众生名号甚深,思惟众生言说甚深,思惟庄严法界甚深,思惟种植业行甚深,思惟业庄饰世间甚深。

  渐次游行,至三眼国,于城邑聚落、村邻市肆、川原山谷一切诸处,周徧求觅善见比丘。见在林中,经行往返,壮年美貌,端正可喜。其发绀青右旋不乱③,顶有肉髻④,皮肤金色⑤,颈文三道,额广平正⑥,眼目修广如青莲华⑦,唇口丹洁如频婆果⑧,胸标卍字,七处平满⑨,其臂纤长⑩,其指网缦11,手足掌中有金刚轮12。其身殊妙如净居天13,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树14,诸相随好,悉皆圆满,如雪山王种种严饰,目视不瞬,圆光一寻15。智慧广博犹如大海,于诸境界心无所动,若沈若举,若智非智,动转戏论,一切皆息16。得佛所行平等境界,大悲教化一切众生,心无暂舍。为欲利乐一切众生,为欲开示如来法眼,为践如来所行之道,不迟不速,审谛经行。

  无量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释、梵、护世17、人与非人18前后围绕,主方之神随方回转引导其前,足行诸神持宝莲华以承其足,无尽光神舒光破暗,阎浮幢林神雨众杂华,不动藏地神现诸宝藏,普光明虚空神庄严虚空,成就德海神雨摩尼宝,无垢藏须弥山神头顶礼敬曲躬合掌,无碍力风神雨妙香华,春和主夜神庄严其身举体投地,常觉主昼神执普照诸方摩尼幢住在虚空放大光明。

  【章旨】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十二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十三会。善财童子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三眼国,找寻善见比丘。后来,善财在树林中发现了被天众、龙众围绕的善见比丘。因为善见比丘已经完成了「十住」修行,所以初具佛、菩萨之「相」、「好」。

  【注释】①依想住:世间众生依靠「四食」而得以在世间生存,此「依想住」是指「四食」中的「思食」。思食,又作「念食」、「意念食」、「意食」、「业食」,是指第六识相应之思心所对于可意之境产生希望之念,使诸根滋长相续。如人虽饥渴,思想饮食,可以使人长生不死。望梅止渴就是其例。

  ②众生如光影:光影为因缘和合而起,因缘消散而失。佛教依照轮回和缘起观念认为,众生在世间的存在也如同光与影一样,为虚假的暂时的存在。

  ③发绀青右旋不乱:这是指佛、菩萨所具有的「毛上向相」、「身毛右旋相」,为三十二相之一。佛、菩萨的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④顶有肉髻: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的头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这是尊贵之相。

  ⑤皮肤金色:即三十二相之一的「金色相」、「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都是真金色,如同众宝庄严的美妙金台。此相是以远离忿恚,以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使瞻仰的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⑥额广平正:为佛、菩萨所具「八十种好」的第四十五好。

  ⑦眼目修广如青莲华:即三十二相之一的「真青眼相」、「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莲目相」。佛眼为绀青,如同青莲花。这是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⑧唇口丹洁如频婆果:即三十二相之一的「牙白相」以及「八十种好」的「唇色光润丹晖好」。「牙白相」也叫「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佛、菩萨在一般人所具有的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频婆果,频婆树之果。频婆树,意译「相思树」,其果实为鲜红色,称为频婆果、频婆罗果,佛典常常以之来比喻赤色。

  ⑨七处平满:佛、菩萨三十二相之一,又作「七处隆满相」、「七处满足相」。佛、菩萨两足、两手及两肩、颈项等七处,皆平满端正,柔软微妙。这是佛、菩萨在因位即修行过程中,不惜施舍,不计福田非福田,所感得之妙相。佛典以其表征佛、菩萨断尽七随眠,具足七圣财,使一切众生获得灭罪生善之益的一种德相。

  ⑩其臂纤长:即三十二相之一的「正立手摩膝相」,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这是说,当佛、菩萨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是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着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11其指网缦:三十二相之一,又作「指网缦相」、「俱有网鞔相」、「手足网缦相」。这是说,佛、菩萨的手足于各指间有网缦,类似雁王之蹼,其色金黄。这是佛、菩萨在因位时常修四摄法,摄取众生,故感得此妙相,恰如水鸟捕取小鱼,在水陆出没自在而无碍,表示佛常入三界流转之爱河,摄取五道众生,使离烦恼恶业之浪,而至无为之彼岸。

  12手足掌中有金刚轮:三十二相之一的「手足轮相」、「千辐轮相」。这是说,佛、菩萨的手心、足心常显现出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

  13净居天:又作「五净居处」、「五那含天」、「五不还天」,是证不还果(阿那含)的圣者所住之处,具体指色界第四禅九天中的「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

  14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树:即三十二相之一的「身广长等相」,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是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陀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尼拘陀树,新译《华严经》卷六十三将其译为「尼拘律树」。见前《入法界品之四》的注释。

  15圆光一寻:即三十二相之一的「大光相」、「常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这是说,佛、菩萨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16智慧广博句:据澄观的解释,此句是「明其心相,即止观双运。止过则沈,智过则举;不沈不举,则正受现前;不智不愚,则双契中道。起念止观皆成动转,双非再遣未离戏论;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则一切皆息。」(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三下)这是说,这一句是专就止观修行中所见的心的相状而作的描述、说明。

  17护世:即「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四位天王居于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使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护国」。

  18人与非人:这里指「人」、「非人」。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阿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另有「人非人」一语,指天龙八部中的紧那罗。

  【语译】在南下的路途,善财童子一直在思惟着菩萨所住所行真是很深,思惟着菩萨所证之法真是很深,思惟着菩萨所进入的境界真是很深,思惟着众生微细之智慧真是很深,思惟着世间众生所依之而生存的「思食」真是很深,思惟着…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