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55

  ..續本文上一頁其稱揚一切諸佛的功德;爲了使其發起大悲意,我爲其顯示出生死無量苦惱;爲了使其增長功德,我贊歎修集無量福智;爲了使其發起大誓願,我爲其稱贊調伏一切衆生;爲了使其修普賢行,我爲其宣說一切國土、一切劫都有菩薩住世,修習諸行之網;爲使其具備佛的相、好,我爲其稱揚贊歎檀波羅蜜;爲使其獲得佛的淨身,因爲完全能夠徧至一切處的緣故,稱揚贊歎屍波羅蜜;爲欲使其得佛清淨不思議身,稱揚贊歎忍波羅蜜;爲使其獲得如來無能勝之身,我爲其稱揚贊歎精進波羅蜜;爲使其獲得清淨無與等身,我爲其稱揚贊歎禅波羅蜜;爲使其顯現如來清淨法身,我爲其稱揚贊歎般若波羅蜜;爲使其顯現佛世尊清淨色身,我爲其稱揚贊歎方便波羅蜜;爲使諸衆生住于一切劫,稱揚贊歎大願波羅蜜;爲使其顯現清淨身,在一切諸佛剎土都可經過,我爲其稱揚贊歎力波羅蜜;爲使其顯現清淨身,能夠針對每一衆生的心意使其歡喜,我爲其稱揚贊歎智波羅蜜;爲使獲得究竟淨妙之身,我爲其稱揚贊歎永離一切諸不善法。我這樣布施完畢之後,讓他們各自離去。

  「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諸香要法,所謂:無等香、辛頭波羅香①、無勝香、覺悟香、阿盧那跋底香②、堅黑栴檀香③、烏洛迦栴檀香④、沈水香、不動諸根香,如是等香,悉知調理和合之法。又,善男子!我持此香以爲供養,普見諸佛,所願皆滿,所謂救護一切衆生願、嚴淨一切佛剎願、供養一切如來願。又,善男子!然此香時,一一香中出無量香,徧至十方一切法界一切諸佛衆會道場,或爲香宮,或爲香殿,如是香欄檻、香垣牆、香卻敵、香戶牖、香重閣、香半月、香蓋、香幢、香幡、香帳、香羅網、香形像、香莊嚴具、香光明、香雲雨,處處充滿以爲莊嚴。

  「善男子!我唯知此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⑤。如諸菩薩摩诃薩如大藥王,若見、若聞、若憶念、若同住、若隨行往、若稱名號,皆獲利益,無空過者;若有衆生暫得值遇,必令消滅一切煩惱,入于佛法,離諸苦蘊,永息一切生死怖畏,到無所畏一切智處,摧壞一切老死大山,安住平等寂滅之樂。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羅幢』⑥;彼中有王,名『無厭足』⑦。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禮普眼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普眼長者向善財童子說明,自己也同時知曉所有和合製作各種香的方法,並以其供養諸佛。普眼長者又說,如果有衆生與得到此法門的菩薩有緣接近,就能得到相應的利益。普眼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多羅」城中的「無厭足王」,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普眼長者繼續南下。

  【注釋】①辛頭波羅香:出自印度河岸之香。「辛頭」爲印度河的古譯名,「波羅」爲岸邊的意思。因爲此香生長于印度河的岸邊,因此而有此名。

  ②阿盧那跋底香:又作「阿樓那香」,慧苑《一切經音義》上說:「阿樓那香,紅赤色香,其色一如日欲出前之紅赤相,即梵語中,呼彼赤相爲『阿樓那香』也。」

  ③堅黑栴檀香:可能爲「懮陀伽娑羅栴檀木香」的異名,據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說:「懮陀伽娑羅栴檀者,具雲『地毗烏羅伽娑羅』也。『地毗』此雲『妙』,『烏羅伽』此雲『腹行』,即龍蛇之類。『娑羅』此雲勝,亦雲『堅固』。謂此栴檀堅固勝出,在龍宮,故以爲名。」

  ④烏洛迦栴檀香:據慧苑《一切經音義》卷下說:「烏洛迦者,西域蛇名,其蛇常患毒熱,據此香樹,以身繞之,毒熱便息,故因名也。或曰:此蛇最毒,螫人必死。唯以栴檀,能治,故以爲名耳。」

  ⑤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此法門以普眼長者能夠知見衆生之疾病並能夠對疹下藥,而衆生之身、心「病除,成二世樂,故皆歡喜以香普供。」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中)

  ⑥多羅幢:據澄觀的解釋,「言『多羅』者,此雲『明淨』;『幢』者,建立,表無著行依般若淨明立勝行故。」 (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下。)這是說,此法門是依于般若智慧而建立明淨之行。

  ⑦無厭足:據澄觀的解釋,「王名『無厭足』者,如幻方便化無所著,故無疲厭心。」(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下。)

  【語譯】普眼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也善于知曉和合一切諸香的關鍵方法,所謂無等香、辛頭波羅香、無勝香、覺悟香、阿盧那跋底香、堅黑、栴檀香、烏洛迦栴檀香、沈水香、不動諸根香,如此等等香,我都知曉其調理和合的方法。還有,善男子!我持此香以爲供養,普見諸佛,所願都可以得到滿足。我的大願是:救護一切衆生願、嚴淨一切佛土願、供養一切如來願。又,善男子!點燃此香時,一一香中出現無數香,徧至十方一切法界一切諸佛衆會道場,有的顯現爲香宮,有的顯現爲香殿,還有香欄杆、香圍牆、香卻敵、香門窗、香重閣、香半月、香蓋、香幢、香幡、香帳、香羅網、香形像、香莊嚴具、香光明、香雲雨,香氣充滿裝飾著一切。

  「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使一切衆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進入這一法門的菩薩就如同大藥王,若看見他、若聽其說法、若憶念他、若與其同住、若隨其行遊、若稱念其名號,都可以獲得利益,從不會空手而歸;如果有衆生偶然得以遇到他,必將使其消滅一切煩惱,進入佛法,遠離諸苦蘊,永遠息滅一切對于生死的恐懼,到達無所畏一切智處,摧壞一切老、死之大山,安住于平等寂滅之樂中。

  「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走,有一座名叫『多羅幢』的大城市;那座城市中有一位名叫『無厭足』的王。你可以前往那裏向其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這時,善財童子頂禮普眼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長者。然後,善財童子辭別普眼長者,繼續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七參——普眼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普眼長者給善財宣講的「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是進入「十行」之第六行「善現行」的方法。所謂「善現行」是指知曉一切法並無所有,身、口、意「叁業」寂滅,無縛無著,但卻不舍棄而是教化一切衆生。

  

善財童子第十八參:無厭足王會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思惟善知識教,念善知識:「能攝受我,能守護我,令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退轉。」如是思惟,生歡喜心、淨信心、廣大心、怡暢心、踴躍心、欣慶心、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徧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舍十力心。

  漸次遊行,經曆國土、村邑、聚落,至多羅幢城,問無厭足王所在之處,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于正殿,坐師子座,宣布法化,調禦衆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罰其罪惡,決其诤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淫,亦令禁止妄言、兩舌①、惡口②、绮語③,又使遠離貪、瞋、邪見。」時,善財童子依衆人語,尋即往詣。

  遙見彼王坐那羅延金剛④之座,阿僧祇寶以爲其足,無量寶像以爲莊嚴,金繩爲網彌覆其上;如意摩尼以爲寶冠莊嚴其首,閻浮檀金以爲半月莊嚴其額,帝青摩尼以爲耳珰相對垂下,無價摩尼以爲璎珞莊嚴其頸,天妙摩尼以爲印钏莊嚴其臂;閻浮檀金以爲其蓋,衆寶間錯以爲輪輻,大琉璃寶以爲其竿,光味摩尼以爲其臍,雜寶爲鈴恒出妙音,放大光明周徧十方,如是寶蓋而覆其上。

  阿那羅王有大力勢,能伏他衆,無能與敵;以離垢缯而系其頂,十千大臣前後圍繞共理王事。其前複有十萬猛卒,形貌醜惡,衣服褊陋⑤,執持器仗,攘臂瞋目,衆生見者無不恐怖。無量衆生犯王教敕,或盜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見,或起瞋恨,或懷貪嫉,作如是等種種惡業,身被五縛⑥,將詣王所,隨其所犯而治罰之。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或剝其皮,或解其體,或以湯煮,或以火焚,或驅上高山推令墮落,有如是等無量楚毒;發聲號叫,譬如衆合大地獄⑦中。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十八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九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繼續回味在普眼長者住所學到的「令一切衆生普見諸佛歡喜法門」的內容與功德,經過長途跋涉到多羅幢城中找到無厭足王。善財童子看到了無厭足王的神奇身相以及其審理犯罪衆生的手法。

  【注釋】①兩舌:又作「離間語」、「兩舌語」,十惡之一。指在兩者之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破壞彼此的團結和合。

  ②惡口:又譯「粗惡語」,十惡之一。指口出粗惡語毀訾他人。

  ③绮語:又作「雜穢語」、「無義語」,十惡之一。指從一切染汙心所發的言詞,或時機不對之不恰當言詞。

  ④那羅延金剛:指欲界具有大力的毗紐天王。此中是說,無厭足王幻化爲那羅延天王處理對于罪犯的懲罰。

  ⑤褊陋:狹隘淺陋;狹小偏僻。

  ⑥五縛:此句中的「五縛」其表面意思爲五種繩索之意,其深層含義是指衆生所具的心、心所法及所緣之五種煩惱。煩惱大致分爲「相應縛」與「所緣縛」兩種,前者指與諸煩惱縛同時相應之心、心所法,後者指諸煩惱緣境時縛其所緣之縛。而「所緣縛」又可分爲同部同品、同部異品、異部同品、異部異品等四縛,與相應縛合稱五縛。其中,「部」指苦、集、滅、道四谛與修道等五部,「品」指所斷惑之上、中、下等九品。

  ⑦衆合大地獄:又作「聚磕」、「堆壓」地獄,八熱地獄之一。據《長阿含經》卷十九〈地獄品〉所載,此獄中有大石山,其山兩兩相對,罪人進入其中,兩山自然相合,堆壓糜碎罪人身體骨肉,其後兩山複還原處。又有大鐵象,舉身發火,蹴蹋罪人,使其身體…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