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说明,因为自己曾经在过去劫的「圆满庄严世界」供养「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如来应正等觉」的因缘而证成这一法门。
【注释】①十号:即佛的十种尊号。其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其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其三,正徧知,真正徧知一切法。其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都完全具足。其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其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其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其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其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其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②三处:据澄观的解释,即指下文所说的「永离一切贫穷困苦、常见诸佛及善知识、恒闻正法」。(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七,页九三五上。)
③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据澄观的解释,此法门之名的来由为:「世宝三宝蕴积十重之中,故云『宝藏』;常用无尽,是为『无量福德』。」(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七,页九三五上。)
【语译】这时,善财观察完这些事之后,对宝髻长者说:「圣者!因为什么因缘而招致此清净众会?究竟种植了什么善根而获得如此果报?」
宝髻长者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我想起在过去超过佛剎微尘数劫一名叫『圆满庄严」的世界,有一位佛号为『无边光明法界普庄严王如来应正等觉』的如来,他十号圆满。这位佛进入城时,我演奏着音乐,并点燃一丸香而供养这位佛。后凭借此功德而回向三处,即远离一切贫穷困苦、常见诸佛及善知识、永远听闻正法。因这些因缘而获得这一果报。
「善男子!我只是知晓这一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如同诸菩萨摩一样,我也获得了不可思议功德宝藏,进入无分别如来身海,接受无分别无上法云,以无分别功德道具为修行对象,发起无分别普贤行网,进入无分别三昧境界,获得与无分别菩萨同样的善根,住无分别如来之所住,证得无分别三世平等智慧,住于无分别普眼境界,安住一切劫而没有疲倦与厌恶。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藤根』①;其土有城,名曰『普门』②;中有长者,名为『普眼』③。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章旨】宝髻长者又向善财童子举荐「藤根」国土「普门」城中的「普眼」长者,嘱咐善财童子南下前去拜访。善财童子于是告别宝髻长者继续南下。
【注释】①藤根:据澄观的解释,「国名藤根者,夫藤根深入于地上发华苗,表善现行般若证深能生后得,后得随物而转,故取类于『藤』。」(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五中。)这是说,以「十行」的第三行「善现行」为本可以生出「后得智」。
②普门:据澄观的解释,「城名『普门』者,实相般若无所不通故。」(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五中。)此城名象征了实相般若的普徧性。
③普眼:据澄观的解释,「长者名『普眼』者,观照般若无不见故。」此善知识之名象征观照般若的功用。(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五中。)
【语译】宝髻长者又向善财童子说:「我为什么能够知晓能够宣说这一功德行?善男子!在此继续南下有一处名叫『藤根』的国土,此国土中有一座名叫『普门』的城市,城市中有一位名叫『普眼』的长者。你可以前往长者的住所向他请教:菩萨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当时,善财童子顶礼宝髻长者的双足,在长者周围绕行无数圈,殷勤瞻仰长者。然后,善财童子辞别宝髻长者,踏上继续南下求法的历程。
【说明】善财童子第十六参——法宝髻长者会,至此叙述完毕。法宝髻长者给善财宣讲的「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是进入「十行」之第五行「离痴乱行」的方法。所谓「离痴乱行」,又名「无痴乱行」,是在前述修行的基础上,常住于正念而不散乱,对于一切法都无痴乱。
善财童子第十七参:普眼长者会
尔时,善财童子于宝髻长者所闻此解脱已,深入诸佛无量知见,安住菩萨无量胜行,了达菩萨无量方便,希求菩萨无量法门,清净菩萨无量信解,明利菩萨无量诸根,成就菩萨无量欲乐,通达菩萨无量行门,增长菩萨无量愿力,建立菩萨无能胜幢,起菩萨智照菩萨法。
渐次而行,至藤根国,推问求觅彼城所在。虽历艰难,不惮劳苦,但唯正念善知识教,愿常亲近承事供养,徧策诸根离众放逸。然后乃得见普门城,百千聚落周匝围绕①,雉堞崇峻②,衢路宽平③。见彼长者,往诣其所,于前顶礼,合掌而立,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知一切众生诸病:风黄④、痰热、鬼魅、蛊毒⑤,乃至水火之所伤害。如是一切所生诸疾,我悉能以方便救疗。
「善男子!十方众生诸有病者咸来我所,我皆疗治,令其得差;复以香汤沐浴其身,香华、璎珞、名衣、上服、种种庄严,施诸饮食及以财宝,悉令充足无所乏短。然后各为如应说法:为贪欲多者,教不净观;瞋恚多者,教慈悲观;愚痴多者,教其分别种种法相⑥;等分行者,为其显示殊胜法门。为欲令其发菩提心,称扬一切诸佛功德;为欲令其起大悲意,显示生死无量苦恼;为欲令其增长功德,赞叹修集无量福智;为欲令其发大誓愿,称赞调伏一切众生;为欲令其修普贤行,说诸菩萨于一切剎、一切劫住,修诸行网;为欲令其具佛相、好,称扬赞叹檀波罗蜜;为欲令其得佛净身,悉能徧至一切处故,称扬赞叹尸波罗蜜;为欲令其得佛清净不思议身,称扬赞叹忍波罗蜜;为欲令其获于如来无能胜身,称扬赞叹精进波罗蜜;为欲令其得于清净无与等身,称扬赞叹禅波罗蜜;为欲令其显现如来清净法身⑦,称扬赞叹般若波罗蜜;为欲令其现佛世尊清净色身,称扬赞叹方便波罗蜜;为欲令其为诸众生住一切劫,称扬赞叹愿波罗蜜;为欲令其现清净身,悉过一切诸佛剎土,称扬赞叹力波罗蜜;为欲令其现清净身,随众生心悉使欢喜,称扬赞叹智波罗蜜;为欲令其获于究竟净妙之身,称扬赞叹永离一切诸不善法。如是施已,各令还去。
【章旨】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十七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十八会。善财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继续回味在宝髻长者住所学到的「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的内容与功德,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藤根国普门城中找到普眼长者,向其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普眼长者向善财童子展示自己能知晓众生之病,并给予相应治疗,使其痊愈。其顺序为先除身病,后治心病。
【注释】①百千聚落周匝围绕:据澄观的解释,此中以城中的村落象征般若智慧。(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五中)
②雉堞崇峻:指高大坚固的城墙。据澄观的解释,此形象象征般若防非之功能是无与伦比的。(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五中)
③衢路宽平:据澄观的解释,此形象是象征诸佛以般若智慧行方便之行,使世间平坦无涯。(参见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五中)
④风黄:指因感受冷风寒气引起的热病。
⑤蛊毒:指因食用以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蛊虫之毒而致的中毒症。
⑥法相: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
⑦清净法身:指佛之体性即「佛之真如理体」。因为佛身清净无染,因此称之为「清净法身」。
【语译】善财童子在南下的路上,回味着在宝髻长者所听闻的这一解脱法门。善财童子听闻这一解脱法门之后,深入了诸佛无量知见,安住于菩萨无量胜行,已经了达菩萨无量方便,希望追求菩萨无量法门,使菩萨的无量信解得到清净,使菩萨无量诸根得以明利,成就菩萨无量欲乐,通达了菩萨无量行门,使菩萨无量愿力得到增长,建立了菩萨无能胜幢,兴起了菩萨智照菩萨法。
善财童子逐渐向南行进,到达藤根国。善财在此国到处寻找普门城的所在。虽然历经艰难,但仍然不畏劳苦,只是正念善知识的教诲,希望常亲近承事供养善知识,全面地鞭策自己的诸根使其远离放逸。不久,善财童子终于看见了普门城。这座城市有百千村落在其周围环绕,城墙高峻,街道宽敞平坦。善财童子看见普眼长者,立即前往其所在,在其面前顶礼礼拜,并合掌而立对普眼长者说:「圣者!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却未能知晓菩萨如何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道。请长者为我解答这一疑惑!」
普眼长者告诉善财童子说:「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经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知晓一切众生诸病:受冷发热、咳嗽多痰、鬼魅缠身、蛊毒,甚至被大水大火所伤害。如此一切所生的疾病,我都能够以方便智加以救治。
「善男子!十方众生凡是有病者都来到我的住所,我都能够为其加以治疗,使其得到痊愈;然后再以香汤沐浴其身,香花、璎珞、名贵的衣服、上等的服装以及其它各种装饰,饮食以及财宝,如此等等,我都充足供应而从不让其匮乏。最后,我又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给其说法:对于多贪欲的,教受不净观;对于多瞋恚的,教受慈悲观;对于多愚痴的,教受其分别种种法相;对于将各种修行方法同等对待的,为其显示殊胜法门。为了使其发菩提心,我为…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