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說明,因爲自己曾經在過去劫的「圓滿莊嚴世界」供養「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的因緣而證成這一法門。
【注釋】①十號:即佛的十種尊號。其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其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其叁,正徧知,真正徧知一切法。其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叁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都完全具足。其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其六,世間解,能了解一切世間的事理。其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其八,調禦丈夫,能調禦修正道的大丈夫。其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其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②叁處:據澄觀的解釋,即指下文所說的「永離一切貧窮困苦、常見諸佛及善知識、恒聞正法」。(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七,頁九叁五上。)
③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據澄觀的解釋,此法門之名的來由爲:「世寶叁寶蘊積十重之中,故雲『寶藏』;常用無盡,是爲『無量福德』。」(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七,頁九叁五上。)
【語譯】這時,善財觀察完這些事之後,對寶髻長者說:「聖者!因爲什麼因緣而招致此清淨衆會?究竟種植了什麼善根而獲得如此果報?」
寶髻長者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想起在過去超過佛剎微塵數劫一名叫『圓滿莊嚴」的世界,有一位佛號爲『無邊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應正等覺』的如來,他十號圓滿。這位佛進入城時,我演奏著音樂,並點燃一丸香而供養這位佛。後憑借此功德而回向叁處,即遠離一切貧窮困苦、常見諸佛及善知識、永遠聽聞正法。因這些因緣而獲得這一果報。
「善男子!我只是知曉這一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如同諸菩薩摩一樣,我也獲得了不可思議功德寶藏,進入無分別如來身海,接受無分別無上法雲,以無分別功德道具爲修行對象,發起無分別普賢行網,進入無分別叁昧境界,獲得與無分別菩薩同樣的善根,住無分別如來之所住,證得無分別叁世平等智慧,住于無分別普眼境界,安住一切劫而沒有疲倦與厭惡。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藤根』①;其土有城,名曰『普門』②;中有長者,名爲『普眼』③。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寶髻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舉薦「藤根」國土「普門」城中的「普眼」長者,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寶髻長者繼續南下。
【注釋】①藤根:據澄觀的解釋,「國名藤根者,夫藤根深入于地上發華苗,表善現行般若證深能生後得,後得隨物而轉,故取類于『藤』。」(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中。)這是說,以「十行」的第叁行「善現行」爲本可以生出「後得智」。
②普門:據澄觀的解釋,「城名『普門』者,實相般若無所不通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中。)此城名象征了實相般若的普徧性。
③普眼:據澄觀的解釋,「長者名『普眼』者,觀照般若無不見故。」此善知識之名象征觀照般若的功用。(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中。)
【語譯】寶髻長者又向善財童子說:「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功德行?善男子!在此繼續南下有一處名叫『藤根』的國土,此國土中有一座名叫『普門』的城市,城市中有一位名叫『普眼』的長者。你可以前往長者的住所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當時,善財童子頂禮寶髻長者的雙足,在長者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長者。然後,善財童子辭別寶髻長者,踏上繼續南下求法的曆程。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六參——法寶髻長者會,至此敘述完畢。法寶髻長者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是進入「十行」之第五行「離癡亂行」的方法。所謂「離癡亂行」,又名「無癡亂行」,是在前述修行的基礎上,常住于正念而不散亂,對于一切法都無癡亂。
善財童子第十七參:普眼長者會
爾時,善財童子于寶髻長者所聞此解脫已,深入諸佛無量知見,安住菩薩無量勝行,了達菩薩無量方便,希求菩薩無量法門,清淨菩薩無量信解,明利菩薩無量諸根,成就菩薩無量欲樂,通達菩薩無量行門,增長菩薩無量願力,建立菩薩無能勝幢,起菩薩智照菩薩法。
漸次而行,至藤根國,推問求覓彼城所在。雖曆艱難,不憚勞苦,但唯正念善知識教,願常親近承事供養,徧策諸根離衆放逸。然後乃得見普門城,百千聚落周匝圍繞①,雉堞崇峻②,衢路寬平③。見彼長者,往詣其所,于前頂禮,合掌而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
長者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男子!我知一切衆生諸病:風黃④、痰熱、鬼魅、蠱毒⑤,乃至水火之所傷害。如是一切所生諸疾,我悉能以方便救療。
「善男子!十方衆生諸有病者鹹來我所,我皆療治,令其得差;複以香湯沐浴其身,香華、璎珞、名衣、上服、種種莊嚴,施諸飲食及以財寶,悉令充足無所乏短。然後各爲如應說法:爲貪欲多者,教不淨觀;瞋恚多者,教慈悲觀;愚癡多者,教其分別種種法相⑥;等分行者,爲其顯示殊勝法門。爲欲令其發菩提心,稱揚一切諸佛功德;爲欲令其起大悲意,顯示生死無量苦惱;爲欲令其增長功德,贊歎修集無量福智;爲欲令其發大誓願,稱贊調伏一切衆生;爲欲令其修普賢行,說諸菩薩于一切剎、一切劫住,修諸行網;爲欲令其具佛相、好,稱揚贊歎檀波羅蜜;爲欲令其得佛淨身,悉能徧至一切處故,稱揚贊歎屍波羅蜜;爲欲令其得佛清淨不思議身,稱揚贊歎忍波羅蜜;爲欲令其獲于如來無能勝身,稱揚贊歎精進波羅蜜;爲欲令其得于清淨無與等身,稱揚贊歎禅波羅蜜;爲欲令其顯現如來清淨法身⑦,稱揚贊歎般若波羅蜜;爲欲令其現佛世尊清淨色身,稱揚贊歎方便波羅蜜;爲欲令其爲諸衆生住一切劫,稱揚贊歎願波羅蜜;爲欲令其現清淨身,悉過一切諸佛剎土,稱揚贊歎力波羅蜜;爲欲令其現清淨身,隨衆生心悉使歡喜,稱揚贊歎智波羅蜜;爲欲令其獲于究竟淨妙之身,稱揚贊歎永離一切諸不善法。如是施已,各令還去。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十七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八會。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繼續回味在寶髻長者住所學到的「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的內容與功德,經過長途跋涉到達藤根國普門城中找到普眼長者,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普眼長者向善財童子展示自己能知曉衆生之病,並給予相應治療,使其痊愈。其順序爲先除身病,後治心病。
【注釋】①百千聚落周匝圍繞:據澄觀的解釋,此中以城中的村落象征般若智慧。(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中)
②雉堞崇峻:指高大堅固的城牆。據澄觀的解釋,此形象象征般若防非之功能是無與倫比的。(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中)
③衢路寬平:據澄觀的解釋,此形象是象征諸佛以般若智慧行方便之行,使世間平坦無涯。(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五中)
④風黃:指因感受冷風寒氣引起的熱病。
⑤蠱毒:指因食用以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蠱蟲之毒而致的中毒症。
⑥法相:諸法所具本質之相狀(體相),或指其意義內容(義相)。
⑦清淨法身:指佛之體性即「佛之真如理體」。因爲佛身清淨無染,因此稱之爲「清淨法身」。
【語譯】善財童子在南下的路上,回味著在寶髻長者所聽聞的這一解脫法門。善財童子聽聞這一解脫法門之後,深入了諸佛無量知見,安住于菩薩無量勝行,已經了達菩薩無量方便,希望追求菩薩無量法門,使菩薩的無量信解得到清淨,使菩薩無量諸根得以明利,成就菩薩無量欲樂,通達了菩薩無量行門,使菩薩無量願力得到增長,建立了菩薩無能勝幢,興起了菩薩智照菩薩法。
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到達藤根國。善財在此國到處尋找普門城的所在。雖然曆經艱難,但仍然不畏勞苦,只是正念善知識的教誨,希望常親近承事供養善知識,全面地鞭策自己的諸根使其遠離放逸。不久,善財童子終于看見了普門城。這座城市有百千村落在其周圍環繞,城牆高峻,街道寬敞平坦。善財童子看見普眼長者,立即前往其所在,在其面前頂禮禮拜,並合掌而立對普眼長者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卻未能知曉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請長者爲我解答這一疑惑!」
普眼長者告訴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你已經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男子!我知曉一切衆生諸病:受冷發熱、咳嗽多痰、鬼魅纏身、蠱毒,甚至被大水大火所傷害。如此一切所生的疾病,我都能夠以方便智加以救治。
「善男子!十方衆生凡是有病者都來到我的住所,我都能夠爲其加以治療,使其得到痊愈;然後再以香湯沐浴其身,香花、璎珞、名貴的衣服、上等的服裝以及其它各種裝飾,飲食以及財寶,如此等等,我都充足供應而從不讓其匮乏。最後,我又針對他們的不同情況給其說法:對于多貪欲的,教受不淨觀;對于多瞋恚的,教受慈悲觀;對于多愚癡的,教受其分別種種法相;對于將各種修行方法同等對待的,爲其顯示殊勝法門。爲了使其發菩提心,我爲…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