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之衆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爲教化不可說不可說數量之世界之衆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教化閻浮提微塵數世界之衆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教化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之衆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爲教化不可說不可說次轉世的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之衆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供養一位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爲供養不可說不可說次轉世的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供養在一處世界中次第興世的諸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爲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中次第興世的諸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供養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中次第興世的諸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爲供養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次第興世的諸如來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嚴淨一處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乃至不爲嚴淨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爲嚴淨一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爲嚴淨不可說不可說轉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世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住持一位如來之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爲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如來之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住持一處世界的如來之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也不會爲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世界之如來的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不會爲住持一閻浮提微塵數世界之如來的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甚至不會爲住持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剎微塵數世界的如來之遺法的緣故而發菩提心。如此總括而言,不會爲滿足一位佛之誓願的緣故,不會爲往一位佛之國土的緣故,不會爲進入一位佛的衆會的緣故,不會爲持一位佛之法眼的緣故,不會爲轉一次佛之*輪的緣故,不會爲知曉一處世界中諸劫次第的緣故,不會爲知曉一位衆生之心海的緣故,不會爲知曉一位衆生之根海的緣故,不會爲知曉一位衆生之業海的緣故,不會爲知曉一位衆生之行海的緣故,不會爲知曉一位衆生之煩惱海的緣故,不會爲知曉一位衆生之煩惱習海的緣故,甚至也不會爲知曉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土微塵數衆生之煩惱習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
「菩薩是因爲想毫無剩余的教化調伏一切衆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承事供養一切諸佛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嚴淨一切諸佛國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護持一切諸佛正教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成滿一切如來誓願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前往一切諸佛國土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進入一切諸佛衆會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知曉一切世界中諸劫次第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知曉一切衆生之心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知曉一切衆生之根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知曉一切衆生之業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知曉一切衆生之行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滅除一切衆生諸煩惱大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是因爲想毫無剩余地拔除一切衆生之煩惱習海的緣故而發菩提心。善男子!總括而言,菩薩是因爲如此等百萬阿僧祇之方便行的緣故而發菩提心的。
「善男子!菩薩行是完全進入一切法都可以證得的,是完全進入一切國土都可使國土得到嚴整幹淨的。因此,善男子!使一切世界全部得到嚴整幹淨,我的大願纔算得到滿足直至全部實現;拔除一切衆生的煩惱習氣使其完全消除,我的大願纔算滿足。」
善財童子言:「聖者!此解脫名爲何等?」
答言:「善男子!此解脫名『離懮安隱幢』①。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诃薩其心如海,悉能容受一切佛法;如須彌山,志意堅固,不可動搖;如善見藥②,能除衆生煩惱重病;如明淨日,能破衆生無明暗障;猶如大地,能作一切衆生依處;猶如好風,能作一切衆生義利;猶如明燈,能爲衆生生智慧光;猶如大雲,能爲衆生雨寂滅法;猶如淨月,能爲衆生放福德光;猶如帝釋,悉能守護一切衆生。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海潮之處,有一國土,名『那羅素』③;中有仙人,名『毗目瞿沙』④。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作是思惟:「得菩提難,近善知識難,遇善知識難,得菩薩諸根難,淨菩薩諸根難,值同行善知識難,如理觀察難,依教修行難,值遇出生善心方便難,值遇增長一切智法光明難。」作是念已,辭退而行。
【章旨】休舍優婆夷告訴善財童子這一解脫法門名叫「離懮安隱幢」。休舍優婆夷又向善財童子舉薦「那羅素」國土中的「毗目瞿沙」仙人,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
【注釋】①離懮安隱幢:據澄觀的解釋,此法門之所以列名「離憂安隱幢」,「有二義:一以大悲高顯所以稱『幢』,其有見者,離業惑苦不退菩提,是謂離憂安隱。二者即智之悲涉苦安隱,即悲之智多劫無憂,雙摧生死涅槃,特出凡小之外故名『幢』矣。」(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一上)這是說,「離憂安隱」是說可以依靠此法門遠離懮苦,得不退轉的菩提心;以「幢」象征其功能卓絕。
②善見藥:佛教經典中常用的比喻,用來比喻此種法門如同良藥,衆生若見此法,衆毒都可以滅除。
③那羅素:據澄觀說,含義爲「不懶惰」,永不休息。(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一上)
④毘目瞿沙:據澄觀說,含義爲「最上無恐怖聲」,是說其常常以無與倫比的無怖畏之聲使衆生得到安定。
【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聖者!這一解脫法門叫什麼名字呢?」
休舍優婆夷回答道:「善男子!這一解脫法門名叫『離懮安隱幢』。善男子!我只知曉這一個解脫法門。我已經有如同菩薩一樣如海廣大寬闊的心,能夠全部容受一切佛法;如同須彌山一樣志意堅固,不可動搖;如同善見之藥一樣能夠去除衆生的煩惱重病;如同明淨的太陽,能夠破除衆生無明之黑暗的障蔽;猶如大地,能夠作爲一切衆生的依止可依靠;猶如和熙的風,能夠給予一切衆生以利益;猶如明燈,能夠爲衆生發生智慧之光;猶如大雲,能爲衆生降下寂滅解脫之法;猶如清淨的月亮,能夠爲衆生放出福德之光;猶如帝釋,能夠守護一切衆生。
休舍優婆夷又說道:「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修行法門之功德呢?善男子!從此再向南行,在有海潮的地方,有一個名叫『那羅素』的國土。這一國土中有一位名叫『毗目瞿沙』的仙人。你可以前往他住的地方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修菩薩行、行菩薩道?」
這時,善財童子頂禮休舍優婆夷的雙足,在其身邊轉了無數圈向其致敬,殷勤瞻仰,悲泣流淚。善財童子這樣想:「獲得菩提是非常難的,親近善知識也是非常難的;遇到善知識是很難的,獲得菩薩之根則更加艱難;成就菩薩之清淨根是非常難的,想遇到有同樣志行的善知識則更加艱難;如理觀察善知識的教誨是非常難的,依此教誨修行則更加艱難;想遇到生出善心的方便是非常難的,想遇到能夠使一切智法之光明增長的機緣則更加艱難。」善財童子這樣想著,便告別了休舍優婆夷向南方進發。
【說明】善財童子第八參——休舍優婆夷會,至此敘述完畢。休舍優婆夷給善財宣講的解脫法門名叫「離懮安隱幢」,是進入「十住」第七住——「不退住」的方法。所謂「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在前述修行境界的基礎上,進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善財童子第九參:毗目瞿沙仙人會
爾時,善財童子隨順思惟菩薩正教,隨順思惟菩薩淨行,生增長菩薩福力心,生明見一切諸佛心①,生出生一切諸佛心,生增長一切大願心,生普見十方諸法心,生明照諸法實性心,生普散一切障礙心,生觀察法界無暗心,生清淨意寶莊嚴心,生摧伏一切衆魔心。
漸漸遊行,至那羅素國,周徧推求毗目瞿沙。見一大林,阿僧祇樹以爲莊嚴,所謂:種種葉樹②扶疏③布濩④,種種華樹開敷鮮榮⑤,種種果樹相續成熟,種種寶樹雨摩尼果,大栴檀樹處處行列,諸沈水樹常出好香,悅意本香樹妙香莊嚴,波咤羅樹⑥四面圍繞,尼拘律樹⑦其身聳擢,閻浮檀樹常雨甘果,優缽羅華⑧、波頭摩華⑨以嚴池沼。
時,善財童子見彼仙人在栴檀樹下敷草而坐,領徒一萬,或著鹿皮,或著樹皮,或複編草以爲衣服,髻環垂鬓,前後圍繞。善財見已,往詣其所,五體投地,作如是言:「我今得遇真善知識。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⑩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門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滿足大悲水故。」
作是語已,從地而起,繞無量匝,合掌前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爲我說!」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九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會。善財童子于是告別海幢比丘繼續南下,並在路途繼續思維休舍優婆夷所說之法門。善財童子到達那羅素國看到毗目瞿沙仙人及其徒衆,並且向仙人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
【注釋】①佛心:有叁層含義:其一指如來充滿慈愛(大慈…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