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山系由種種寶性所成,諸寶間錯,光明赫炎,猶如百千個太陽共同照耀金山。山中有無量花園香樹,微風吹拂,枝葉搖曳,百千妙香一時流布,百千妙音一時俱發。重岩屈曲,處處仙境,無數衆寶共成靈堂、龛窟,內外明徹,不能複現日月之光晖,此山乃古昔諸仙賢聖得道入化之處。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說,楞伽山在斯裏蘭卡。澄觀說,楞伽「雲『難往』,又含四義:一種種寶性所成莊嚴殊妙故,二有大光明映日月故,叁高顯寬廣故,四伽王等居,佛複于此開化群生,作勝益事故。……此山居海之中四面無門,非得通者莫往,故雲『難往』。」(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二五下)
⑥海岸:此村落之所以名爲「海岸」是因爲它是通往南海北岸之的緣故。
【語譯】海雲比丘繼續向善財童子宣說「普眼法門」:「當時,這位如來隨即伸出其右手撫摩著我的頭頂,爲我演說普眼法門,開示一切如來境界,顯發一切菩薩諸行,闡明一切諸佛微妙法門,一切*輪都進入其中,這些微妙佛法能淨一切諸佛國土,能摧毀一切異道的邪論,能滅除一切諸魔的軍衆,能使衆生都産生歡喜,能照亮一切衆生的心行,能了一切衆生諸根,隨著衆生之心的狀況使其開悟。我跟從這位如來所聽聞的這一法門之後,便經常受持讀誦,憶念觀察。假使有人以大海數量的墨,以無數須彌山聚製成的筆,書寫這一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也只能寫很少一部分,何況其全部!
「善男子!我在那位佛的住所一千二百年,受持了如此的普眼法門,日日中以聞持陀羅尼光明領受無數品,以寂靜門陀羅尼光明趣入無數品,以無邊旋陀羅尼光明普入無數品,以隨地觀察陀羅尼光明去琢磨理解無數品,以威力陀羅尼光明普攝無數品,以蓮華莊嚴陀羅尼光明引發無數品,以清淨言音陀羅尼光明開演無數品,以虛空藏陀羅尼光明顯示無數品;以光聚陀羅尼光明增廣無數品,以海藏陀羅尼光明辨析無數品。如果有衆生從十方來,或者是天、或者是天王,或者是龍、或者是龍王,或者是夜叉、或者是夜叉王,或者是幹闼婆、或者是幹闼婆王,或者是阿修羅、或者是阿修羅王,或者是迦樓羅、或者是迦樓羅王,或者是緊那羅、或者是緊那羅王,或者是摩睺羅伽、或者是摩睺羅伽王,或者是人、或者是人王,或者是梵衆、或者是梵王,如此一切衆生都來到我的住所,我都爲他們開示解釋、稱揚贊歎,使其都能夠愛樂、趣入、安住于此諸佛菩薩行光明普眼法門。
「善男子!我深深地知道這一普眼法門,如果諸位菩薩摩诃薩能夠深入一切菩薩行海,隨其願力而修行;進入大願海,在無量劫中住于世間;進入一切衆生海,隨其心之欲樂給予其廣泛的利益;進入一切衆生心海,出生十力無礙智之光;進入一切衆生根海,應時教化全部使其調伏;進入一切剎海,成滿本願裝飾佛土;進入一切佛海,希望經常供養諸如來;進入一切法海,能以智慧使其都悟入;進入一切功德海,使其具足所有修行法門;進入一切衆生言辭海,在一切國土轉正*輪而說法。
「而我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普眼法門的功德行呢?善男子!從此繼續南行六十由旬,在楞伽道邊有一個名爲『海岸』的村落;那裏有一位叫『善住』的比丘。你可以到他那裏詢問成就菩薩如何清淨菩薩行?」
這時,善財童子禮拜海雲雙足,右繞瞻仰海雲比丘。然後辭別海雲比丘,離開了海門國繼續南下。
【說明】善財童子第叁參——海雲比丘會,至此敘述完畢。海雲比丘給善財宣講的「普眼法門」是進入「十住」第二住——「治地住」的方法。「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薩法住」、「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因爲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爲地,故稱之「治地住」。
善財童子第四參:善住比丘會
爾時,善財童子專念善知識教,專念普眼法門,專念佛神力,專持法句雲,專入法海門,專思法差別,深入法漩澓①,普入法虛空,淨持法翳障,觀察法寶處。
漸次南行,至楞伽道海岸聚落,觀察十方求覓善住。見此比丘于虛空中來往經行,無數諸天恭敬圍繞,散諸天華,作天妓樂,幡幢缯绮悉各無數,徧滿虛空以爲供養;諸大龍王于虛空中興不思議沈水香雲,震雷激電以爲供養;緊那羅王奏衆樂音,如法贊美以爲供養;摩睺羅伽王以不思議極微細衣,于虛空中周匝布設,心生歡喜,以爲供養;阿修羅王興不思議摩尼寶雲,無量光明種種莊嚴,徧滿虛空以爲供養;迦樓羅王作童子形,無量采女之所圍繞,究竟成就無殺害心,于虛空中合掌供養;不思議數諸羅剎王,無量羅剎之所圍繞,其形長大,甚可怖畏,見善住比丘慈心自在,曲躬合掌瞻仰供養;不思議數諸夜叉王各各悉有自衆圍繞,四面周匝恭敬守護;不思議數諸梵天王于虛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間法稱揚贊歎;不思議數諸淨居天于虛空中與宮殿俱,恭敬合掌發弘誓願。
時,善財童子見是事已,心生歡喜,合掌敬禮,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修行佛法?雲何積集佛法?雲何備具佛法?雲何熏習②佛法?雲何增長佛法?雲何總攝佛法?雲何究竟佛法?雲何淨治佛法?雲何清淨佛法?雲何通達佛法?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慈哀,爲我宣說:菩薩雲何不舍見佛,常于其所精勤修習?菩薩雲何不舍菩薩,與諸菩薩同一善根?菩薩雲何不舍佛法,悉以智慧而得明證?菩薩雲何不舍大願,能普利益一切衆生?菩薩雲何不舍衆行,住一切劫心無疲厭?菩薩雲何不舍佛剎,普能嚴淨一切世界?菩薩雲何不舍佛力③,悉能知見如來自在?菩薩雲何不舍有爲亦複不住,普于一切諸有趣中猶如變化,示受生死修菩薩行?菩薩雲何不舍聞法,悉能領受諸佛正教?菩薩雲何不舍智光,普入叁世智④所行處?」
【章旨】善財童子辭別海雲比丘踏上南下求法的曆程,于路途又專心回味「普眼法門」的內容。善財童子到達楞伽道海岸聚落向善住比丘請教修行菩薩行的途徑、方法。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四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五會。
【注釋】①漩澓:水的旋渦和回流。澓,水回流。
②熏習:又作「熏習」,簡稱「熏」,指將一法之勢力熏附于他法之上,猶如以香氣熏附于物。《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本)雲:「熏者,發也,或由致也。習者,生也,近也,數也。即發致果于本識內,令種子生,近令生長故。」(《大正藏》第四十叁卷,頁叁一二下)意思爲,由熏習而新生種子,並且能使種子增長。
③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也稱爲「智力」;以方便智能攝化衆生,因而也稱爲「方便力」;顯示由佛果而起之力,因而又稱爲「願力」。
④叁世智:如來十智之一,爲通達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佛智。
【語譯】在路途,善財童子專心憶念海雲比丘的教誨,專心憶念這一普眼法門,專心憶念佛之神力,專心憶持無數法句,專心進入法海之門,專心思考法之差別,深入法之旋渦,完全進入法之虛空處,清除障礙法,觀察法寶。
善財童子逐漸地繼續向南行進,直至通往楞伽山的大道旁的海岸村落。善財童子仔細觀察十方尋找善住比丘。他終于看見善住比丘在虛空之中來往漫步,無數諸天恭敬地圍繞著他,諸天撒播許多天華,演奏出天妓樂,以徧滿虛空的無數幡、幢、絲綢飄帶作爲善住比丘之供養;諸大龍王在虛空中興起了不可思議沈水香雲,並將震雷激電作爲對善住比丘的供養;緊那羅王演奏出音樂,如法贊美善住以之作爲對他的供養;摩睺羅伽王將不可思議極微細之衣在空中周匝布設,使其心中産生歡喜。以之作爲對善住比丘的供養;阿修羅王興起不可思議的摩尼寶雲,以其無量光明的種種莊嚴徧滿虛空作爲對善住比丘的供養;迦樓羅王變作童子形,無量采女圍繞著這位童子,究竟成就了無殺害之心,在虛空中合掌供養善住比丘;不可思議數諸羅剎王被無量羅剎圍繞著,這些羅剎王形體非常大,十分可怕恐怖,看見善住比丘慈心自在,便曲躬合掌瞻仰供養善住比丘;不可思議無數諸夜叉王,各各都有衆多眷屬圍繞,四面周匝恭敬守護善住比丘;不可思議數諸梵天王,在虛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間之法稱揚贊歎善住比丘;不可思議數諸淨居天,在虛空中與宮殿中都恭敬合掌發出大誓願。
當時,善財童子看見這些景象之後,心裏産生無量歡喜,合掌敬禮,這樣說道:「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如何修行佛法?如何積集佛法?如何具備佛法?如何熏習佛法?如何使佛法增長?如何總攝佛法?如何究竟佛法?如何淨治佛法?如何清淨佛法?如何通達佛法?我聞聖者善欲教誨衆生,希望您憐愛我,爲我宣說菩薩如何纔能夠不舍棄拜見佛,並且常在其住所精勤修習?菩薩如何不舍離菩薩,與諸菩薩有同一善根?菩薩如何不舍佛法,都以智慧而得到明證?菩薩如何不舍大願,而能完全使一切衆生得到利益?菩薩如何不舍衆行,住于一切劫而心沒有任何疲倦和厭惡?菩薩如何不舍佛土,能夠完全使一切世界嚴整幹淨?菩薩如何不舍佛力,能全部知見如來自在?菩薩如何不舍有爲法又不住于有爲法,並且在一切六道之中自如變化,示現所受生死而修菩薩行?菩薩如何不舍所聞之法,並且都能領受諸佛之正教?菩薩如何不舍智光,普入叁世智所行之處?」
時,善住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今複發心求問佛法、一切智法、自然①者法。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無礙解脫門,若來若去,若行若止,隨順思惟,修習觀察,即時獲得智慧光明,名『究竟無礙』。得此智慧光明故,知一切衆生心行無所障礙,知一切衆生殁生無所障礙,知一切衆生宿命無所障礙,知一切衆生未…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