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山系由种种宝性所成,诸宝间错,光明赫炎,犹如百千个太阳共同照耀金山。山中有无量花园香树,微风吹拂,枝叶摇曳,百千妙香一时流布,百千妙音一时俱发。重岩屈曲,处处仙境,无数众宝共成灵堂、龛窟,内外明彻,不能复现日月之光晖,此山乃古昔诸仙贤圣得道入化之处。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说,楞伽山在斯里兰卡。澄观说,楞伽「云『难往』,又含四义:一种种宝性所成庄严殊妙故,二有大光明映日月故,三高显宽广故,四伽王等居,佛复于此开化群生,作胜益事故。……此山居海之中四面无门,非得通者莫往,故云『难往』。」(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六,《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二五下)
⑥海岸:此村落之所以名为「海岸」是因为它是通往南海北岸之的缘故。
【语译】海云比丘继续向善财童子宣说「普眼法门」:「当时,这位如来随即伸出其右手抚摩着我的头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开示一切如来境界,显发一切菩萨诸行,阐明一切诸佛微妙法门,一切*轮都进入其中,这些微妙佛法能净一切诸佛国土,能摧毁一切异道的邪论,能灭除一切诸魔的军众,能使众生都产生欢喜,能照亮一切众生的心行,能了一切众生诸根,随着众生之心的状况使其开悟。我跟从这位如来所听闻的这一法门之后,便经常受持读诵,忆念观察。假使有人以大海数量的墨,以无数须弥山聚制成的笔,书写这一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也只能写很少一部分,何况其全部!
「善男子!我在那位佛的住所一千二百年,受持了如此的普眼法门,日日中以闻持陀罗尼光明领受无数品,以寂静门陀罗尼光明趣入无数品,以无边旋陀罗尼光明普入无数品,以随地观察陀罗尼光明去琢磨理解无数品,以威力陀罗尼光明普摄无数品,以莲华庄严陀罗尼光明引发无数品,以清净言音陀罗尼光明开演无数品,以虚空藏陀罗尼光明显示无数品;以光聚陀罗尼光明增广无数品,以海藏陀罗尼光明辨析无数品。如果有众生从十方来,或者是天、或者是天王,或者是龙、或者是龙王,或者是夜叉、或者是夜叉王,或者是干闼婆、或者是干闼婆王,或者是阿修罗、或者是阿修罗王,或者是迦楼罗、或者是迦楼罗王,或者是紧那罗、或者是紧那罗王,或者是摩睺罗伽、或者是摩睺罗伽王,或者是人、或者是人王,或者是梵众、或者是梵王,如此一切众生都来到我的住所,我都为他们开示解释、称扬赞叹,使其都能够爱乐、趣入、安住于此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
「善男子!我深深地知道这一普眼法门,如果诸位菩萨摩诃萨能够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而修行;进入大愿海,在无量劫中住于世间;进入一切众生海,随其心之欲乐给予其广泛的利益;进入一切众生心海,出生十力无碍智之光;进入一切众生根海,应时教化全部使其调伏;进入一切剎海,成满本愿装饰佛土;进入一切佛海,希望经常供养诸如来;进入一切法海,能以智慧使其都悟入;进入一切功德海,使其具足所有修行法门;进入一切众生言辞海,在一切国土转正*轮而说法。
「而我什么能够知晓,能够宣说普眼法门的功德行呢?善男子!从此继续南行六十由旬,在楞伽道边有一个名为『海岸』的村落;那里有一位叫『善住』的比丘。你可以到他那里询问成就菩萨如何清净菩萨行?」
这时,善财童子礼拜海云双足,右绕瞻仰海云比丘。然后辞别海云比丘,离开了海门国继续南下。
【说明】善财童子第三参——海云比丘会,至此叙述完毕。海云比丘给善财宣讲的「普眼法门」是进入「十住」第二住——「治地住」的方法。「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萨法住」、「持地住」,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因为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治地住」。
善财童子第四参:善住比丘会
尔时,善财童子专念善知识教,专念普眼法门,专念佛神力,专持法句云,专入法海门,专思法差别,深入法漩澓①,普入法虚空,净持法翳障,观察法宝处。
渐次南行,至楞伽道海岸聚落,观察十方求觅善住。见此比丘于虚空中来往经行,无数诸天恭敬围绕,散诸天华,作天妓乐,幡幢缯绮悉各无数,徧满虚空以为供养;诸大龙王于虚空中兴不思议沈水香云,震雷激电以为供养;紧那罗王奏众乐音,如法赞美以为供养;摩睺罗伽王以不思议极微细衣,于虚空中周匝布设,心生欢喜,以为供养;阿修罗王兴不思议摩尼宝云,无量光明种种庄严,徧满虚空以为供养;迦楼罗王作童子形,无量采女之所围绕,究竟成就无杀害心,于虚空中合掌供养;不思议数诸罗剎王,无量罗剎之所围绕,其形长大,甚可怖畏,见善住比丘慈心自在,曲躬合掌瞻仰供养;不思议数诸夜叉王各各悉有自众围绕,四面周匝恭敬守护;不思议数诸梵天王于虚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间法称扬赞叹;不思议数诸净居天于虚空中与宫殿俱,恭敬合掌发弘誓愿。
时,善财童子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合掌敬礼,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修行佛法?云何积集佛法?云何备具佛法?云何熏习②佛法?云何增长佛法?云何总摄佛法?云何究竟佛法?云何净治佛法?云何清净佛法?云何通达佛法?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慈哀,为我宣说:菩萨云何不舍见佛,常于其所精勤修习?菩萨云何不舍菩萨,与诸菩萨同一善根?菩萨云何不舍佛法,悉以智慧而得明证?菩萨云何不舍大愿,能普利益一切众生?菩萨云何不舍众行,住一切劫心无疲厌?菩萨云何不舍佛剎,普能严净一切世界?菩萨云何不舍佛力③,悉能知见如来自在?菩萨云何不舍有为亦复不住,普于一切诸有趣中犹如变化,示受生死修菩萨行?菩萨云何不舍闻法,悉能领受诸佛正教?菩萨云何不舍智光,普入三世智④所行处?」
【章旨】善财童子辞别海云比丘踏上南下求法的历程,于路途又专心回味「普眼法门」的内容。善财童子到达楞伽道海岸聚落向善住比丘请教修行菩萨行的途径、方法。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四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五会。
【注释】①漩澓:水的旋涡和回流。澓,水回流。
②熏习:又作「熏习」,简称「熏」,指将一法之势力熏附于他法之上,犹如以香气熏附于物。《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云:「熏者,发也,或由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近令生长故。」(《大正藏》第四十三卷,页三一二下)意思为,由熏习而新生种子,并且能使种子增长。
③佛力: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也称为「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因而也称为「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因而又称为「愿力」。
④三世智:如来十智之一,为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智。
【语译】在路途,善财童子专心忆念海云比丘的教诲,专心忆念这一普眼法门,专心忆念佛之神力,专心忆持无数法句,专心进入法海之门,专心思考法之差别,深入法之旋涡,完全进入法之虚空处,清除障碍法,观察法宝。
善财童子逐渐地继续向南行进,直至通往楞伽山的大道旁的海岸村落。善财童子仔细观察十方寻找善住比丘。他终于看见善住比丘在虚空之中来往漫步,无数诸天恭敬地围绕着他,诸天撒播许多天华,演奏出天妓乐,以徧满虚空的无数幡、幢、丝绸飘带作为善住比丘之供养;诸大龙王在虚空中兴起了不可思议沈水香云,并将震雷激电作为对善住比丘的供养;紧那罗王演奏出音乐,如法赞美善住以之作为对他的供养;摩睺罗伽王将不可思议极微细之衣在空中周匝布设,使其心中产生欢喜。以之作为对善住比丘的供养;阿修罗王兴起不可思议的摩尼宝云,以其无量光明的种种庄严徧满虚空作为对善住比丘的供养;迦楼罗王变作童子形,无量采女围绕着这位童子,究竟成就了无杀害之心,在虚空中合掌供养善住比丘;不可思议数诸罗剎王被无量罗剎围绕着,这些罗剎王形体非常大,十分可怕恐怖,看见善住比丘慈心自在,便曲躬合掌瞻仰供养善住比丘;不可思议无数诸夜叉王,各各都有众多眷属围绕,四面周匝恭敬守护善住比丘;不可思议数诸梵天王,在虚空中曲躬合掌,以人间之法称扬赞叹善住比丘;不可思议数诸净居天,在虚空中与宫殿中都恭敬合掌发出大誓愿。
当时,善财童子看见这些景象之后,心里产生无量欢喜,合掌敬礼,这样说道:「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如何修行佛法?如何积集佛法?如何具备佛法?如何熏习佛法?如何使佛法增长?如何总摄佛法?如何究竟佛法?如何净治佛法?如何清净佛法?如何通达佛法?我闻圣者善欲教诲众生,希望您怜爱我,为我宣说菩萨如何纔能够不舍弃拜见佛,并且常在其住所精勤修习?菩萨如何不舍离菩萨,与诸菩萨有同一善根?菩萨如何不舍佛法,都以智慧而得到明证?菩萨如何不舍大愿,而能完全使一切众生得到利益?菩萨如何不舍众行,住于一切劫而心没有任何疲倦和厌恶?菩萨如何不舍佛土,能够完全使一切世界严整干净?菩萨如何不舍佛力,能全部知见如来自在?菩萨如何不舍有为法又不住于有为法,并且在一切六道之中自如变化,示现所受生死而修菩萨行?菩萨如何不舍所闻之法,并且都能领受诸佛之正教?菩萨如何不舍智光,普入三世智所行之处?」
时,善住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今复发心求问佛法、一切智法、自然①者法。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无碍解脱门,若来若去,若行若止,随顺思惟,修习观察,即时获得智慧光明,名『究竟无碍』。得此智慧光明故,知一切众生心行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殁生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宿命无所障碍,知一切众生未…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