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43

  ..續本文上一頁無失壞際、一切如來無際之際③;于一切佛心無分別,破衆想網,離諸執著,不取諸佛衆會道場,亦不取佛清淨國土;知諸衆生皆無有我,知一切聲悉皆如響,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漸次南行,至師子奮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聞此童女是師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爲侍從,住毗盧遮那藏殿,于龍勝栴檀足④、金線網天衣座上而說妙法。善財聞已,詣王宮門求見彼女。見無量衆來入宮中,善財問言:「諸人今者何所往詣?」鹹報之言:「我等欲詣慈行童女聽受妙法。」善財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宮門既無限礙,我亦應入。」

  善財入已,見毗盧遮那藏殿,玻璃爲地,琉璃爲柱,金剛爲壁,閻浮檀金以爲垣牆;百千光明而爲窗牖,阿僧祇摩尼寶而莊校之;寶藏摩尼鏡周匝莊嚴,以世間最上摩尼寶而爲莊飾;無數寶網羅覆其上,百千金鈴出妙音聲;有如是等不可思議衆寶嚴飾。其慈行童女,皮膚金色,眼绀⑤紫色,發绀青色,以梵音聲⑥而演說法。

  善財見已,頂禮其足,繞無數匝,合掌前住,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爲我說!」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十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二會。善財童子于是告別勝熱婆羅門繼續南下,並在路途繼續思維勝熱婆羅門所說的「菩薩無盡輪解脫門」法門。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師子奮迅城,進入師子幢王的宮殿,至誠禮拜慈行童女,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注釋】①常住際:際,際畔。「常住」,縮略語爲「常」,爲「無常」之對稱。「常住際」是指綿延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恒常存在,永不生滅變易的存在。在大乘佛教中,一般僅指佛身爲「常住」。《勝鬘經》北本《涅槃經》卷叁十四等,只說如來法身爲常住不變,也就是涅槃四德之一的「常」。《大乘莊嚴經論》卷叁則講,如來之法身、報身、應身也是常住不變,而以法身爲本性常(本質上永遠不變),報身爲無間常(受樂不絕),應身爲相續常(爲教化衆生而變現,生滅無限相續)。

  ②無二際:二際,涅槃際與生死際。小乘佛教認爲此二者有別,大乘佛教則主張生死即涅槃,二者無異,故言「無二際」。

  ③無際之際:沒有邊際之分際。這是對于佛的法身的描述,即「無」之邊際,或虛空之邊際。大乘佛教認爲,佛的法身是沒有邊際的,是無限的,《華嚴經》尤其強調這一點。

  ④龍勝栴檀:即「懮陀伽娑羅栴檀」,據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二十所說:「懮陀伽娑羅栴檀者,具雲『地毗烏羅伽娑羅』也。『地毗』此雲『妙』,『烏羅伽』此雲『腹行』,即龍蛇之類。『娑羅』此雲『勝』,亦雲『堅固』。謂此栴檀堅固勝出,在龍宮,故以爲名。」

  ⑤绀:天青色;深青透紅之色。

  ⑥梵音聲:佛菩薩之音聲,指佛所具有的清淨微妙之音聲,佛叁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佛教經典中說,佛具有「八種清淨音」(或稱「八種梵音聲」、「八梵」),即八種殊勝功德,令諸衆生聞即解悟。「八梵」如下:其一,極好音,唯有佛的音聲能使聞者無厭,得一進入妙道,爲好中之最。其二,柔軟音,又作「濡軟聲」、「發喜聲」,佛以慈善爲心,所出音聲巧順物情,能使聞者喜悅,都舍棄逞強欺弱之心。其叁,和適音,佛常居中道,妙解從容,所出音聲和雅調適,能使聞者心都融適,因聲會理。其四,尊慧音,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徹,所出音聲能令聞者尊重,慧解開明。其五,無厭聲,佛住于首楞嚴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聲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其六,不誤音,佛智圓明,照了無礙,所出音聲谛審真實,無有差謬,能使聞者各獲正見。其七,深遠音,佛智幽深,行位高極,所出音聲自近而遠,徹至十方,令近聲非大,遠聞不小,皆悟甚深幽遠之理。其八,不竭音,如來願行無盡,住于無盡法藏,所出音聲令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窮。以上是就佛音之德而言。就佛之聲音本身而言,《大智度論》卷四說,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聲,有五種清淨之音:甚深如雷;清徹遠播,聞而悅樂;入心敬愛;谛了易解;聽者無厭。

  【語譯】在繼續南下的路途,善財童子反省思維,感到在勝熱婆羅門的住所,生起了最極尊重之心,生起了廣大清淨之解,常常憶念大乘,專心追求佛智,願意觀見諸佛,觀想法之境界,無障礙智常常顯現在前,明確了知諸法的真實本質,了知佛身常住,了知一切叁世中的每一個剎那,了知諸法如同虛空、生死與涅槃沒有分別、一切法沒有分別,對于一切法之含義沒有障礙、一切劫都沒有失壞、一切如來無際之際。善財童子已經對于一切佛心都沒有分別之心,毀破了憶想之網,遠離諸執著,對于諸佛與衆生聚會的道場不産生執著,對于佛的清淨國土也不産生執取;知曉衆生都沒有永恒不變的我,知曉一切聲音都如同空谷之回聲,知曉一切色彩都如同影子。

  善財童子逐漸向南行進,到達師子奮迅城。在這座城中,善財童子到處尋找慈行童女。後聽說這位慈行童女是師子幢王之女,有五百名童女作爲其侍從,住在毗盧遮那藏殿中,坐在以龍勝栴檀木製作、上面鋪著金絲織成的網天衣的寶座上宣說美妙之法。善財童子聽說之後,立即前往王宮門口求見這位慈行童女。到了王宮門口,善財童子看見無數的衆生都向宮內湧來,善財問道:「你們現在要到什麼地方去?」衆生都說:「我們都想要前往慈行童女的住所聽其宣說妙法。」善財童子立即就這樣想道:「這座王宮大門既然沒有任何阻攔,我也應該進去。」「」

  善財進入宮殿之後,看見毗盧遮那藏殿是以玻璃爲地、琉璃爲柱,金剛爲壁、閻浮檀之金爲宮牆的,有百千光明的窗戶上有無數摩尼寶作爲裝飾,宮殿的四周有寶藏摩尼鏡裝飾著,鏡子則用世間最上等的摩尼寶作爲裝飾,無數寶網覆蓋著宮殿,百千金鈴發出美妙的聲音。這座宮殿竟然有如此多的不可思議的珍寶作爲裝飾。這位慈行童女,皮膚是金色的,眼睛深青透出紅紫,頭發爲青色,童女以如同佛的聲音演說佛法。

  善財看到慈行童女之後,便頂禮慈行童女的雙足,在其周圍環繞無數圈。最後,善財合掌在慈行童女前方站住,這樣向童女說:「聖者!我早先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卻不知道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修菩薩道?我聽說聖者諄諄善誘,希望聖者爲我宣說這些問題!」

  時,慈行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汝應觀我宮殿莊嚴。」

  善財頂禮,周徧觀察,見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鏡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寶中、一一莊嚴具中、一一金鈴中、一一寶樹中、一一寶形像中、一一寶璎珞中,悉見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輪,乃至示現入于涅槃①。如是影像靡不皆現,如淨水中普見虛空日月星宿所有衆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過去世中善根之力。

  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所見諸佛之相,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爾時,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②,我于叁十六恒河沙③佛所求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一佛所演,余不重說。」

  【章旨】慈行童女應善財童子所請,爲其演說「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內容。

  【注釋】①從初發心一句:此句指世尊八相成道的成佛過程。

  ②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據澄觀的說法,「名『般若普莊嚴』者,有二義: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不現。……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叁上)此中,澄觀是以「依報」與「正報」、「能證」與「所證」兩對範疇解釋此法門。世間國土房屋器具等,爲身所依,叫做依報;衆生五蘊假合之身,乃過去造業所感,叫做正報。「能證」指修行主體及其智慧,「所證」指修證所要得到的「果」。

  ③叁十六恒河沙:叁十六條恒河中的沙子之數量,此句有象征含義。澄觀認爲,「住位既滿,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爲叁十六。」(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叁上)這是說,慈行童女已經證得十住位,所以爲表示其已經圓滿六度,所以以叁十六恒河沙來說明。

  【語譯】這時,慈行童女告訴善財:「善男子!你應該仔細觀看我這座宮殿的裝飾。」

  善財童子向童女頂禮致敬之後,仔細地觀察這座宮殿。他仔細地觀察,在宮殿的每一面牆壁、每一根柱子、每一面鏡子、宮殿的每一個相狀、每一個形狀、每一個摩尼寶、每一個莊嚴具、每一個金鈴、每一棵寶樹、每一座寶形像、每一枚寶璎珞之中,都可以看見法界中的所有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輪,甚至示現進入涅槃境界的全部過程。這樣的影像無不栩栩如生地顯現出來,就如同于清澈的水中映現的虛空之中的日月星晨的所有形像。這些都是慈行童女憑借過去世中所具的善根之力而示現出來的。

  這時,善財童子憶念自己所看見的諸佛之相,合掌禮拜瞻仰慈行童女。慈行童女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這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我在叁十六條恒河沙數的佛所住之處求得此法。那些如來各自以不同的法門,使我進入這一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這裏顯現的是一位佛所演示的,其他佛所演示的,在此就不重複說明了。」

  善財白言:「聖者!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境界雲何?」

  童女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隨順趣向,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得普門陀羅尼,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所謂:佛剎陀羅尼門、佛陀羅尼門、法陀羅尼門、衆生陀羅尼門、過去陀羅尼門、未來陀羅尼門、現在陀羅尼門、常住際陀羅尼門①;福德陀羅尼門、福德…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