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失坏际、一切如来无际之际③;于一切佛心无分别,破众想网,离诸执着,不取诸佛众会道场,亦不取佛清净国土;知诸众生皆无有我,知一切声悉皆如响,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渐次南行,至师子奋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住毗卢遮那藏殿,于龙胜栴檀足④、金线网天衣座上而说妙法。善财闻已,诣王宫门求见彼女。见无量众来入宫中,善财问言:「诸人今者何所往诣?」咸报之言:「我等欲诣慈行童女听受妙法。」善财童子即作是念:「此王宫门既无限碍,我亦应入。」
善财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玻璃为地,琉璃为柱,金刚为壁,阎浮檀金以为垣墙;百千光明而为窗牖,阿僧祇摩尼宝而庄校之;宝藏摩尼镜周匝庄严,以世间最上摩尼宝而为庄饰;无数宝网罗覆其上,百千金铃出妙音声;有如是等不可思议众宝严饰。其慈行童女,皮肤金色,眼绀⑤紫色,发绀青色,以梵音声⑥而演说法。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数匝,合掌前住,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章旨】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十一次参访,也是《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五十五会中的第十二会。善财童子于是告别胜热婆罗门继续南下,并在路途继续思维胜热婆罗门所说的「菩萨无尽轮解脱门」法门。善财童子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师子奋迅城,进入师子幢王的宫殿,至诚礼拜慈行童女,向其请教修行菩萨行的方法、途径。
【注释】①常住际:际,际畔。「常住」,缩略语为「常」,为「无常」之对称。「常住际」是指绵延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的存在。在大乘佛教中,一般仅指佛身为「常住」。《胜鬘经》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等,只说如来法身为常住不变,也就是涅槃四德之一的「常」。《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则讲,如来之法身、报身、应身也是常住不变,而以法身为本性常(本质上永远不变),报身为无间常(受乐不绝),应身为相续常(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生灭无限相续)。
②无二际:二际,涅槃际与生死际。小乘佛教认为此二者有别,大乘佛教则主张生死即涅槃,二者无异,故言「无二际」。
③无际之际:没有边际之分际。这是对于佛的法身的描述,即「无」之边际,或虚空之边际。大乘佛教认为,佛的法身是没有边际的,是无限的,《华严经》尤其强调这一点。
④龙胜栴檀:即「懮陀伽娑罗栴檀」,据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十所说:「懮陀伽娑罗栴檀者,具云『地毗乌罗伽娑罗』也。『地毗』此云『妙』,『乌罗伽』此云『腹行』,即龙蛇之类。『娑罗』此云『胜』,亦云『坚固』。谓此栴檀坚固胜出,在龙宫,故以为名。」
⑤绀: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
⑥梵音声:佛菩萨之音声,指佛所具有的清净微妙之音声,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佛教经典中说,佛具有「八种清净音」(或称「八种梵音声」、「八梵」),即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八梵」如下:其一,极好音,唯有佛的音声能使闻者无厌,得一进入妙道,为好中之最。其二,柔软音,又作「濡软声」、「发喜声」,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使闻者喜悦,都舍弃逞强欺弱之心。其三,和适音,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使闻者心都融适,因声会理。其四,尊慧音,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其五,无厌声,佛住于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其六,不误音,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使闻者各获正见。其七,深远音,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声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其八,不竭音,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以上是就佛音之德而言。就佛之声音本身而言,《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甚深如雷;清彻远播,闻而悦乐;入心敬爱;谛了易解;听者无厌。
【语译】在继续南下的路途,善财童子反省思维,感到在胜热婆罗门的住所,生起了最极尊重之心,生起了广大清净之解,常常忆念大乘,专心追求佛智,愿意观见诸佛,观想法之境界,无障碍智常常显现在前,明确了知诸法的真实本质,了知佛身常住,了知一切三世中的每一个剎那,了知诸法如同虚空、生死与涅槃没有分别、一切法没有分别,对于一切法之含义没有障碍、一切劫都没有失坏、一切如来无际之际。善财童子已经对于一切佛心都没有分别之心,毁破了忆想之网,远离诸执着,对于诸佛与众生聚会的道场不产生执着,对于佛的清净国土也不产生执取;知晓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我,知晓一切声音都如同空谷之回声,知晓一切色彩都如同影子。
善财童子逐渐向南行进,到达师子奋迅城。在这座城中,善财童子到处寻找慈行童女。后听说这位慈行童女是师子幢王之女,有五百名童女作为其侍从,住在毗卢遮那藏殿中,坐在以龙胜栴檀木制作、上面铺着金丝织成的网天衣的宝座上宣说美妙之法。善财童子听说之后,立即前往王宫门口求见这位慈行童女。到了王宫门口,善财童子看见无数的众生都向宫内涌来,善财问道:「你们现在要到什么地方去?」众生都说:「我们都想要前往慈行童女的住所听其宣说妙法。」善财童子立即就这样想道:「这座王宫大门既然没有任何阻拦,我也应该进去。」「」
善财进入宫殿之后,看见毗卢遮那藏殿是以玻璃为地、琉璃为柱,金刚为壁、阎浮檀之金为宫墙的,有百千光明的窗户上有无数摩尼宝作为装饰,宫殿的四周有宝藏摩尼镜装饰着,镜子则用世间最上等的摩尼宝作为装饰,无数宝网覆盖着宫殿,百千金铃发出美妙的声音。这座宫殿竟然有如此多的不可思议的珍寶作为装饰。这位慈行童女,皮肤是金色的,眼睛深青透出红紫,头发为青色,童女以如同佛的声音演说佛法。
善财看到慈行童女之后,便顶礼慈行童女的双足,在其周围环绕无数圈。最后,善财合掌在慈行童女前方站住,这样向童女说:「圣者!我早先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却不知道菩萨如何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道?我听说圣者谆谆善诱,希望圣者为我宣说这些问题!」
时,慈行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应观我宫殿庄严。」
善财顶礼,周徧观察,见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镜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宝中、一一庄严具中、一一金铃中、一一宝树中、一一宝形像中、一一宝璎珞中,悉见法界一切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满大愿,具足功德,成等正觉,转妙*轮,乃至示现入于涅槃①。如是影像靡不皆现,如净水中普见虚空日月星宿所有众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过去世中善根之力。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所见诸佛之相,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尔时,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②,我于三十六恒河沙③佛所求得此法。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一佛所演,余不重说。」
【章旨】慈行童女应善财童子所请,为其演说「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的内容。
【注释】①从初发心一句:此句指世尊八相成道的成佛过程。
②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据澄观的说法,「名『般若普庄严』者,有二义: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无所不现。……二由能证般若已具诸度庄严故,所证所成亦庄严无尽。」(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三上)此中,澄观是以「依报」与「正报」、「能证」与「所证」两对范畴解释此法门。世间国土房屋器具等,为身所依,叫做依报;众生五蕴假合之身,乃过去造业所感,叫做正报。「能证」指修行主体及其智慧,「所证」指修证所要得到的「果」。
③三十六恒河沙:三十六条恒河中的沙子之数量,此句有象征含义。澄观认为,「住位既满,则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为三十六。」(澄观《华严经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三十五,页九三三上)这是说,慈行童女已经证得十住位,所以为表示其已经圆满六度,所以以三十六恒河沙来说明。
【语译】这时,慈行童女告诉善财:「善男子!你应该仔细观看我这座宫殿的装饰。」
善财童子向童女顶礼致敬之后,仔细地观察这座宫殿。他仔细地观察,在宫殿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根柱子、每一面镜子、宫殿的每一个相状、每一个形状、每一个摩尼宝、每一个庄严具、每一个金铃、每一棵宝树、每一座宝形像、每一枚宝璎珞之中,都可以看见法界中的所有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满大愿、具足功德、成等正觉、转妙*轮,甚至示现进入涅槃境界的全部过程。这样的影像无不栩栩如生地显现出来,就如同于清澈的水中映现的虚空之中的日月星晨的所有形像。这些都是慈行童女凭借过去世中所具的善根之力而示现出来的。
这时,善财童子忆念自己所看见的诸佛之相,合掌礼拜瞻仰慈行童女。慈行童女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这是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我在三十六条恒河沙数的佛所住之处求得此法。那些如来各自以不同的法门,使我进入这一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这里显现的是一位佛所演示的,其他佛所演示的,在此就不重复说明了。」
善财白言:「圣者!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境界云何?」
童女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随顺趣向,思惟观察,忆持分别时得普门陀罗尼,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悉现前。所谓:佛剎陀罗尼门、佛陀罗尼门、法陀罗尼门、众生陀罗尼门、过去陀罗尼门、未来陀罗尼门、现在陀罗尼门、常住际陀罗尼门①;福德陀罗尼门、福德…
《新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