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P47

  ..續本文上一頁其觀看世間就如同在其眼前一樣清晰,滔滔不絕地演說深刻的法藏,放出大光明普照十方。若幹有看見菩薩之身體的,必然會使其一切障礙的大山都坍塌,必然會拔出一切不善的根本,必然使其種植下廣大的善根。這樣的人,難于見到,難于出世!

  「而我雲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名聞』①;于河渚②中,有一童子,名『自在主』③。汝詣彼問: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時,善財童子爲欲究竟菩薩勇猛清淨之行,欲得菩薩大力光明,欲修菩薩無勝無盡諸功德行,欲滿菩薩堅固大願,欲成菩薩廣大深心,欲持菩薩無量勝行,于菩薩法心無厭足,願入一切菩薩功德,欲常攝禦一切衆生,欲超生死稠林曠野,于善知識常樂見聞,承事供養無有厭倦;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善見比丘又向善財童子舉薦「名聞」國中的童子「自在主」,囑咐善財童子南下前去拜訪。善財童子于是告別善見比丘繼續南下。

  【注釋】①名聞:據澄觀的解釋:「國曰『名聞』者,能持淨戒現世果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叁下)這是說,此國名的象征意義是,能夠遵守清淨之戒律,在世間作爲榜樣。

  ②河渚:據澄觀的解釋,此國之所以位于「河渚中者,若持淨戒,生死愛河不漂溺故。又無量福河常流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叁至九叁四上)這是以河渚來象征清淨戒律的功能。渚,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水邊;島。

  ③自在主:據澄觀的解釋:「童子『自在主』者,叁業無非六根,離過故得自在,則戒爲主矣!戒淨無染故雲『童子』。」(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四上)

  【語譯】善見比丘繼續給善財童子說:「我爲什麼能夠知曉、能夠宣說這一法門的功德行呢?善男子!在此繼續朝南方行進,有一處名叫『名聞』的國土;在一個河洲上有一位名叫『自在主』的童子。你可以前往這個地方去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當時,善財童子因爲想使菩薩勇猛清淨之行更加究竟,想獲得菩薩大力之光明,想修習菩薩無勝無盡的諸功德行,想滿足菩薩堅固的大願,想成就菩薩所具的廣大深心,想實行菩薩無量之勝行,對于菩薩之法在心中從來不會感到厭惡與滿足,願意進入一切菩薩功德,想長久地攝入一切衆生,使其超脫生死輪回的製約,常常樂于向善知識請教,並且承事供養善知識而從不感到厭惡與疲倦。善財童子頂禮善見比丘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數圈,殷勤瞻仰比丘。然後,善財童子告別了善見比丘,向南方繼續行進。

  【說明】善財童子第十二參——善見童女會,至此敘述完畢。善見比丘給善財宣講的「菩薩隨順燈解脫門」,是進入「十行」第一行——「歡喜行」的方法。所謂「歡喜行」是指在前述「十住」修行的基礎上,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作大施主,能舍一切,叁時無悔,使所有衆生歡敬。

  

善財童子第十叁參:自在主童子會

  爾時,善財童子受善見比丘教已,憶念誦持,思惟修習,明了決定,于彼法門而得悟入。天、龍、夜叉、幹闼婆衆前後圍繞,向名聞國,周徧求覓自在主童子。

  天、龍、夜叉、幹闼婆衆前後圍繞,向名聞國,周徧求覓自在主童子。時,有天、龍、幹闼婆等于虛空中告善財言:「善男子!今此童子在河渚上。」爾時,善財即詣其所,見此童子,十千童子所共圍繞,聚沙爲戲①。善財見已,頂禮其足,繞無量匝,合掌恭敬,卻住一面,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雲何修菩薩道。願爲解說!」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師利童子所②,修學書、數、算、印等法③,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善男子!我因此法門故,得知世間書、數、算、印界處等法,亦能療治風痫、消瘦、鬼魅所著──如是所有一切諸病④。亦能造立城邑聚落、園林臺觀、宮殿屋宅種種諸處,亦善調煉種種仙藥;亦善營理田農商賈一切諸業,取舍進退鹹得其所;又善別知衆生身相,作善作惡,當生善趣,當生惡趣,此人應得聲聞乘道,此人應得緣覺乘道,此人應入一切智地,如是等事皆悉能知;亦令衆生學習此法,增長決定究竟清淨⑤。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薩算法⑥。所謂:一百洛叉爲一俱胝,俱胝俱胝爲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爲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爲一頻婆羅,頻婆羅頻婆羅爲一矜羯羅;廣說乃至,優缽羅優缽羅爲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爲一僧祇,僧祇僧祇爲一趣,趣趣爲一喻,喻喻爲一無數,無數無數爲一無數轉,無數轉無數轉爲一無量,無量無量爲一無量轉,無量轉無量轉爲一無邊,無邊無邊爲一無邊轉,無邊轉無邊轉爲一無等,無等無等爲一無等轉,無等轉無等轉爲一不可數,不可數不可數爲一不可數轉,不可數轉不可數轉爲一不可稱,不可稱不可稱爲一不可稱轉,不可稱轉不可稱轉爲一不可思,不可思不可思爲一不可思轉,不可思轉不可思轉爲一不可量,不可量不可量爲一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爲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爲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爲一不可說不可說,此又不可可說轉。

  「善男子!我以此菩薩算法,算無量由旬廣大沙聚,悉知其內顆粒多少;亦能算知東方所有一切世界種種差別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廣狹大小及以名字,其中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衆生名、一切業名、一切菩薩名、一切谛名,皆悉了知。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⑦。如諸菩薩摩诃薩,能知一切諸衆生數,能知一切諸法品類數,能知一切諸法差別數,能知一切叁世數,能知一切衆生名數,能知一切諸法名數,能知一切諸如來數,能知一切諸佛名數,能知一切諸菩薩數,能知一切菩薩名數。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第十叁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十四會。善財童子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名聞國,找尋自在主童子。後來,善財童子找到了正在與一萬名童子聚沙成堆的自在主童子。善財童子向自在主童子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自在主童子向善財童子顯示了自己所修的「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的殊勝功用,其主旨爲以戒、智之功德利益衆生。

  【注釋】①聚沙爲戲:據澄觀的解釋,「聚沙者,恒沙功德由戒積集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四上)這是說,自在主童子的聚沙爲戲象征著利益衆生的無上功德是由戒所積聚而成的。

  ②于文殊師利童子所:文殊師利菩薩象征著智慧,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所學象征著「有智能護戒」(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四上)。

  ③書數算印等法:「書」本指書寫經典,而在此則指戒律中的「止」(禁止)、「作」(應當)分明。數,本指「數量」,而在此表征戒律中的「四重、十重乃至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算」本指「計算」,而在此則表征「一一之因感幾何果」。「印」本來是「印定」即「佛教的真理」,在此則是表征「持犯善惡感果決定」。「等」則表征此一「工巧明」與下文的「醫方」等共同構成此自在主童子所習的「五明」。(上述引文均見澄觀《華嚴經疏》卷五十七,《大正藏》卷叁十五,頁九叁四上)「五明」,古印度的五種學術,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

  ④亦能療治風痫一句:指「五明」之一的「醫方明」。醫方明,醫學、藥學、咒法之學,是古印度解說有關疾病、醫療、藥方之學。明,學問。

  ⑤又善別知衆生身相二句:指「五明」之一的「內明」。所謂「內明」,是指佛教中的菩薩藏法和聲聞藏法,也就是諸佛的一切言教。《瑜伽師地論》卷十叁舉出「事施設建立相」、「想差別施設建立相」、「攝聖教義相」、「佛教所應知處相」等四種相來說明「內明」。「事施設建立」指由叁種事——素怛纜事(經)、毗奈耶事(律)、摩怛履迦事(論)總攝一切諸佛的言教;「想施設建立」的「想」指「名相」,即佛教中一切專有名相的建立;「攝聖教義」的「義」指佛教所說明解釋的義理;「佛教所應知處」則指佛教所應當知道的法數。

  ⑥算法:古代印度通常以如下十進法之五十二種數來表示各種數量:一、十、百、千、萬、洛叉、阿底洛沙、俱胝、末陀、阿庾多、大阿庾多、那由多、大那由多、缽羅由多、大缽羅由多、頻婆羅、大頻婆羅、矜羯羅、大矜羯羅、阿刍婆、大阿刍婆、毗婆诃、大毗婆诃、嗢蹲伽、大嗢蹲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地致婆、酰都、大酰都、羯臘婆、大羯臘婆、印達羅、大印達羅、叁磨缽耽、大叁磨缽耽、揭底、大揭底、拈筏羅阇、大拈筏羅阇、姥達羅、大姥達羅、跋藍、大跋藍、珊若、大珊若、毗步多、大毗步多、跋羅攙、大跋羅攙、阿僧祇等。《華嚴經》所用的數詞非常多,除上述五十二位之外,本章仍然以多種比喻說明極大之數。方法是,以阿僧祇爲單位,阿僧祇乘阿僧祇爲一趣,趣乘趣爲一「喻」,喻乘喻爲一「無數」,無數乘無數爲一「無數轉」,以下各大數皆以此類推。另外,關于「阿僧祇」,此章以「優缽羅優缽羅爲一波頭摩,波頭摩波頭摩爲一僧祇」來界定,不見于其它經典。其中,「優缽羅」本指「青蓮花」,「波頭摩」本指「紅蓮花」。

  ⑦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工巧神通,又作「世工業明」、「巧業明」,指通達有關技術、工藝、音樂、美術、書術、占相、咒術等之藝能學問。可分「身工巧」和「語工巧」兩種。前者包括細工、書畫、舞蹈、刻镂等等技藝。後者則指文詞贊詠、吟唱…

《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